熏香,東方嗅覺密碼

Mondo 美食 更新 2024-01-19

我之前在法國學建築,因為讀書設計自然而然地對生活美學產生了興趣,接觸到了大量的手工藝品,也收集了很多日常用具。 慢慢地和很多手工藝人成為了好朋友,於是我成立了乙個叫Made Culture的組織,通過展覽和紀錄片等,追溯一些手工藝品或傳統品牌的根源,也找出如何讓傳統手工藝更現代,適應當下的生活方式。 2024年,我回到北京,對傳統香水產生了興趣,藉此機會,我認識了張帆先生,了解到香水也是乙個有文化、有歷史、有生活方式的豐富品類,這麼有趣的東西必須傳達給大眾,於是我們開始了關於東方香水的一系列討論。

嚴格來說,我不是來自香火世家,我們家更像是香料商人。 我們浙江人經常跑來跑去,我父親上世紀90年代去越南做生意,買了一些珍貴的木材回國,我跟著他去了東南亞那些國家,在這個過程中接觸到沉香,耳朵和眼睛都受到了影響。 大學的時候,我在浙江農林大學學習習,雖然在學校期間接觸了很多香料和木材,但當時我對沉香木和中國香水知之甚少。 直到畢業後,他開始了沉香原料的生意,才開始逐漸走上這條路。 2024年前後,在出版社的邀請下,我開始寫藏書中的一些書,包括沉香木,於是我慢慢進入了對這些材料文化價值的挖掘,然後逐漸開始做一些關於中國香文化的研究。

向左滑動檢視更多。

從左到右:沉香、熏香、芒草鹽、檀香。

供稿:張帆)我是繼承父親事業的“香二代”。我父親是國家改革開放後香精調配專業成立後的第一位畢業生,畢業後在一家國有企業工作,並於2024年創辦了自己的香精公司。 上大學的時候,我的專業是化學,我也在準備**,然後我有機會正式進入這個行業,就是為父親參加原材料生產的檢驗,這讓我很感動。 當我向群裡介紹自己時,我說我是中國香精公司的二代,然後很多人熱情地回應,“我也是二代”,但他們都60多歲了,鬍子都白了。 這些爺爺是香精香料家族企業的第二代、第三代甚至第四代,可見這個行業在西方有著悠久的歷史。

2024年,馮天樂參加的“ifeat遊學團”官方海報。

之所以帶領張帆走向東方香水,根本原因在於他對木材的理解,其實正是因為東方香水的核心就是木材。 例如,我們經常談論沉香和檀香。 不同產地、不同時期生產的沉香,其口感是完全不同的。 在不同氣候下生長的芳香植物決定了不同的提取方法。 喜馬拉雅山以東的潮濕地區出產更多水溶性芳香植物,需要在水中煮沸才能釋放出來,比如中國東南沿海的茶葉喜馬拉雅山以西的乾旱地區生產更多需要蒸餾的油溶性芳香植物,例如摩洛哥玫瑰。 東方香更多來源於木結和草藥。

英國香水。 19世紀。

瓶高 115 厘公尺,底部直徑 63×4.8厘公尺。

故宮博物院藏品。

沉香雕刻牡丹圖案花瓶。

清楚。 故宮博物院藏品。

它是由一整塊沉香木和材料本身的紋理雕刻而成的。

我們研究差異越多,或者當我們比較它們時,我們就越發現相似之處多於差異。 共同點最終歸結為嗅覺。 回到嗅覺本身,即嗅覺與人的關係,或者說人與自然的關係。

從技術角度來看,東西方香水的區別應該是蒸餾技術的應用。 精油起源於11世紀的阿拉伯,通過蒸餾提取植物提取物而得到精油。 中國植物提取物通常是在水中煎煮而成的。 精油之於西方,相當於中醫之於中國,是最早用於治療疾病的保健和醫療用品。 十字軍東征後,歐洲人從阿拉伯學習技術,大約在2024年,出現了以酒精為溶劑的現代香水的原型。 最早的香水被稱為“匈牙利水”,是獻給匈牙利女王的。 它也是一種用於治療疾病的“小藥”,可以內服或外服。 例如,有些問題,如偏頭痛,有些問題也可以用來洗澡。

匈牙利女王聖伊莉莎白。

匈牙利水“香水標籤。

溫莎肥皂。 溫莎肥皂。

讓沐浴成為一種樂趣”。

packer'S Florida Water Soap 是最純淨、最精緻的清潔成分與精製植物油和化學純甘油的組合。

向左滑動檢視更多。

英國人發起了一場衛生革命,提倡經常洗澡,甚至發明了私人廁所。 衛生革命逐漸蔓延到整個歐洲,2024年後,私人浴室和廁所幾乎在整個歐洲普及。 在這種背景下,香水在衛生防疫中的作用被削弱了。 取而代之的是肥皂的出現,它取代了當時無味的馬賽肥皂。

為什麼蒸餾技術在西方普及,而在中國卻沒有?事實上,蒸餾技術在宋代就已經頻頻傳入中國,但中國人一直用香來熏香,後來就變成了香棒和木粉香。 我和張帆的共識是,以喜馬拉雅山為分水嶺,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夏季炎熱潮濕,而阿拉伯和地中海氣候的夏季炎熱乾燥。 越乾燥的地方,越容易獲得油溶性精油,越乾燥的地方,越容易獲得水溶性提取物。

蒸餾。 在火上熏香。 老子彈鋼琴(區域性)。

唐周(傳記)。

弗里爾美術館收藏。

當我們說香水是“洋產品”時,我們談論的不僅僅是產品的形式,還包括氣味,包括與味道相對應的詞語。 使用客觀化的感官詞彙來準確描述主觀感受,本身就是相當西方的。 蒸餾技術發生在西方的文化土壤中,所以那些基本香精的嗅覺詞彙也來自西方,來自他們的生活。 所以我們在使用這些基本詞時不會記住它們,因為我們沒有經歷過它們。 為什麼我們覺得熏香領域有如此鮮明的文化相對性?我認為重要的是要注意,有些味道只存在於他們的環境中。 這是乙個文化隔間,但它也是乙個生活體驗隔間。

在東方和西方,感官的重要性順序是不一樣的。 從蘇格拉底到柏拉圖、亞里斯多德,這條軌跡在西方奠定的基礎是“視覺至上”,這是西方思想的起點,至少是希臘思想。 在此基礎上,後來的文藝復興,特別是啟蒙運動,為視覺中心主義奠定了基礎。 從西方的角度來看,願景是主動的和探索性的。 另一方面,在中國,文化傳統中明確強調整體的身體體驗。 我們與世界的關係在“五感六感”的介面上相互作用。 因此,可以說,西方制度與世界的關係,是以“我要觀察你”、“我要了解你”、“我要改變你”為中心,是主體性向外的過程。 另一方面,東方體系可能更強調“相遇”、參與和融合。 在東方,嗅覺、味覺和觸覺比視覺更重要,尤其是在中國文化中。 與西方世界相比,我們有一種更強調整體“身體感”和“識別感”的文化特徵。

春天閨房疲憊的閱讀圖片(區域性)。

清澈、冰冷的碎片。 天津博物院收藏。

高士延慶(區域性)。

南宋,匿名。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香的根源在安靜的房間裡燃燒。

熏香必須在弧形房的深室中燃燒,矮人卓爐與人的膝蓋齊平,用銀葉或雲母生火,做成板狀排列香,香不如火自然,沒有菸味和乾燥感。 ”

閻志嶽的《香譜史》引自《香譜新編》。

東西方對香味的感知和理解的差異,從根本上說是兩種不同文化在觀察和體驗世界方式上的差異。 但兩者有著非常相似的發展背景香水的出現最初離不開宗教,然後是清潔,最後是個人體驗。 其實,這與現代思想發展規律不謀而合,從大神到小我。 事實上,中國也經歷了乙個非常相似的過程。

竹溪焚香

南宋馬元。

下圖為區域性圖片。

中國傳統熏香的世界非常豐富,歷史非常悠久,現在發現的較早的香器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到了商代和周時期,中國人對熏香有著非常明確的脈絡,最初是以祭祀為主的。 到了先秦時期後,熏香的使用開始變得栩栩如生,並且有許多相關的記載,如《詩經》、《楚辭》等內容都有相關記載,人們將自然界中的各種芳香植物佩戴在身上,以求精神和物質上的需要。 直到今天,這些習仍然儲存在南方的許多村莊和城鎮中。

清明濱江地圖“民間香料店(部分)。

宋張擇端.

中國人使用香料的文化與中國傳統哲學有著密切的關係,其中最重要的一種其底層邏輯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即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國很多藝術、生活、精神內容都離不開這個,如果人與自然不能處於平衡狀態,那麼這個東西就行不通了,比如中醫,很多人都說中藥沒有效果,如果中藥用的藥材不是天然的, 不正宗,不夠年限或者藥用性不夠,那麼醫生的功底再高,也沒用。和香也是一樣,所以如果讓乙個中國調香師加入皮革香味或者一些合成香味,他會非常厭惡和厭惡,因為這是對他的認知、他的審美,而這樣做的原因就是他要遵循“天人合一”。 人與自然的統一,沒有主體和客體的區別,因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這個概念落在香氣上也是很重要的。 比如中式製作的桂花香味會和龍井茶融合在一起,叫做桂花龍井,是花和茶的結合,是一種自然的結合,是一種容易被中國人接受的味道。

另一層是香文化和美學的相關性。 這也是從先秦時期開始,逐漸開始盛行於唐宋時期。 首先是中國香的視覺美,如火中香、封香、戴香囊等,是中國最常規的香形式,與生活的審美息息相關。 同時,中國人在使用香的過程中也有很強的忍耐力,在掛畫、插花、打坐時都能用到熏香,一旦熏香與禮儀和生活審美融為一體,就形成了我們所說的中國古代貴族熏香。

沉香如意。

清朝。 故宮博物院藏品。

綠釉香爐。 姓。

成都華通博物館。

熏香在中國有這樣的含義,代表著生活的富足,只有富裕之後才會有精神上的追求,才會用上香。 比如我們說“書香世家”,這個詞並不一定意味著這個家庭很有文化程度,但一定意味著這個家庭很有錢,有地位,因為書和香都是貴族的東西。 因此,漢代絲綢之路開始後,一些珍貴的香料來自西域:如沉香、檀香、乳香等。 因此,從漢代到清代,朝廷都留下了這些香料的使用記錄。 在這方面,熏香的使用代表了一種貴族的審美和生活方式。

中國香火發展到文人階層,大約在唐宋時期。 文人也像西方一樣強調用香來清潔,但在中國,清潔並不單純是指去除空間中的汙穢,還具有淨化心靈的功能。 就文人用香的形式和功能而言,例如,在寫琴和彈琴時燒香,是用來保持心靈清淨的。 文人用香的生活審美,強調文人通過熏香提醒自己更高的道德標準。 我覺得東方文人的核心是很內斂的,因為這種克制,東方的味道大多是內含的。 例如,沉香和檀香木具有很強的催收性。 比如藏香,它的一些原料有臭味和苦味。 但中國人會有這種“試煉苦難”的情節,可以警醒自己,讓自己的心不亂不清。

聽鋼琴(細節)。

北宋宋徽宗趙姬

我一直認為,如果要描述東方的氣息,那一定是離不開考古過程的。 關於香水,我們國家留下了不少文獻,但嗅覺不能只存在於文字中,這或許是我們三個人最大的共識。 只有了解“過去”,才能談“未來”。 否則,東方只能通過他人來解釋。 其實,西方對“東方”熏香的嘗試不少,很多都是他們的想象,難免充滿了誤解。

我認為“靈性”。這是乙個關鍵字,另乙個關鍵字是“生活”。。如何看待生活的審美,這是東西方文化差異特別大的問題。 從康德所謂的《純粹理性批判》出發,他曾經斷言“一切香都是臭的”,這句話的基本邏輯就是說美是沉思的。 但是,由於嗅覺過於個體化,主體之間無法達成共識,因此無法進行嗅覺的審美活動或審美價值判斷。 中國文人,從魏晉到唐宋,都非常講究生活的審美,或者說把生活看作是一種審美體驗。 我覺得東西方文人最大的區別在於,西方人更喜歡沉思,而東方人更注重感情。

在香氛分類中,有乙個類別叫“東方香”,其實是早期西方人對神秘東方的想象,也反映了當時西方人“世界那麼大,我想看看”的心態。 直到上世紀80年代,東方文化一直是西方香水挪用的物件,蘊含著各種想象。 在某種程度上,熏香代表了對理性的反叛。 有時我們聞到一些來自西方的東方香味,特別沉重、油膩、甜美。

我認為當代必然更加個人化。 這種個人的表達,也是我們在東方香水中可以嘗試的。 因為它更具藝術性,更傾向於傳達個人的感受和經歷,不像是相機的完全還原,而是像一幅畫,描述的視角取決於作者的生活經歷。

傳統文化的行業都是我們做的,現代化就是要做的:第一部分,首先要拋開陳規矩、僵化的傳承方式,中國傳統文化給我們的內容,但並不要求我們千篇一律。 就像沒有人規定宮保雞丁必須加黃瓜或花生一樣,每個食譜都會有些不同,所以肯定有改進的餘地。 同時,我們也要注意把握平衡,不要把它改成與傳統香火有很大區別,也不要做高低,所以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是乙個需要慢慢磨合的過程。 好在現代科技能滿足古典和香火無法完成的工藝,我們還會用到更多鳶尾花、依蘭等“非中國”元素,這是傳統香的現代化。 我們能做的就是確保核心符合我想做的那種中文核心。 第二部分是視覺上的提公升,我們可以對當代設計元素進行融合,使其訴求更加多元。 熏香的內容也可以是視覺的、聽覺的和有品位的,它可以是動態的,比如展覽。 說到底這個概念也應該是當代的,中國香的很多概念都是非常經典的,比如“天人合一”是中國人非常重視的乙個概念,至少到現在還沒有落後,還是很前沿的理念。

我們正在策劃的系列展覽是關於現代主義與香水之間的關係。 我們想讓每個人都能親身體驗香水,我們的使命是在每個人的腦海中建立嗅覺記憶,幫助他們更深入地理解它。 此外,我們還計畫明年在法國舉辦東方香水展覽,向法國展示東方香水的研究成果。

古老的配方修復。 在學習香水的時候,我意識到現在的香水行業以西方為中心,於是我對東方香產生了興趣,於是我做了“東方嗅覺美學圖書館”,在經典、生活、自然中發現和探索中國香味。 當中國香文化自然發展起來時,我們感到嗅覺不僅是欣賞的物件,更是感知世界的媒介,可以調整我們對世界和生活的感知。 其實,當代中國調香師大多都有這種意識,只是他們自己的表達方式可能不同。 從“嗅覺和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的角度來看,我們不需要太擔心,只要我們把文化傳承好,然後做出一些我們的文化自主性,就已經很有啟發性了。

無論是西方的香,還是東方的氣,都不是衣食住行的必需品,而是讓人在不同的時境和空間語境中優雅地生活。 其實,自古以來,從東方到西方,人們都渴望用各種植物的芬芳來創造夢境,調和幻覺,也許只是因為人們詩意地棲息在大地上。 我們很幸運地生活在這樣乙個時代,古代與現代並存,東方與西方相遇。

我們尋找當代傳統的生活智慧、古樸的品味、精湛的民間藝術,懷著敬畏之情去複製、弘揚、傳承它們,希望它們在迭代更新的流通中持續下去,就像東方香在香氛行業的興起中,以古人的智慧回歸到今天人們的生活一樣。 我們從未停止過對“如何活得更好”的思考,所以現在,是時候離開熒幕,回歸大地,回歸“天人合一”,帶著更多的感情回到精神生活的氛圍中,讓世界的芬芳帶我們進入萬萬個意境。

策劃丨金亮工作室

由郝曼寧撰寫。

坐標 Ovelar

海報設計:So creative studio

操作蒂芙尼

微信設計:mika zhang

部分**由李亞偉、張帆、馮天樂提供。

通過民間藝術新美學、民間藝術新產業、民間藝術新可持續性三個板塊,持續觀察和記錄國內民間藝術產業的新興新勢力,探索工藝背後的創作理念和精神底蘊在當代生產生活中的應用,激發“民間藝術”回歸當代生活場景的可能性。

滑動瀏覽往期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