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與非洲國家肯亞簽署多年期經濟夥伴關係協定,這是歐盟與非洲國家首次達成基礎廣泛的協議,標誌著歐盟將非洲視為未來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並開始付諸行動。 根據協議內容,雙方將建立靈活便捷的雙邊機制,降低關稅,取消配額限制,為雙方合作創造更好的條件。
該協議的簽署對歐盟和肯亞都具有重要意義。 歐盟將首先取消對肯亞各類出口商品的關稅,以利於肯亞產品進入歐洲市場,這對肯亞出口商來說是個好訊息。 肯亞取消對歐盟製成品出口的關稅將吸引更多歐洲公司進入其市場並促進其經濟發展。 然而,在短期內,肯亞將很難在與歐盟的**中獲得更多利潤,因為歐洲對非洲的進口很少徵收關稅,而商品出口商對關稅並不敏感。 然而,隨著雙邊**的進一步發展,肯亞有望通過與歐盟的合作實現經濟增長。
2024年,歐盟啟動了“全球門戶”倡議,旨在通過投資基礎設施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經濟發展。 預計到2024年,該計畫將耗資3000億歐元。 有分析認為,這一計畫是歐盟對抗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舉措。 但對此,中國歡迎所有幫助發展中國家建設基礎設施、促進共同發展的倡議,認為不同的倡議應該形成合力,而不是相互排斥。
事實上,中國並不認為歐盟的計畫是競爭對手,而是願意與他們合作。 從中國的角度來看,歐盟在非洲投資的舉動可以分擔風險,因為非洲市場小,消費者往往**敏感,中國企業更難在非洲直接獲利。 此外,歐盟的援助和支援,特別是在工業技術轉讓和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對非洲國家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因此,中國樂於看到歐盟與非洲合作,而不是將其視為競爭對手。
中國企業在非洲的基礎設施和資源交換模式目前已進入第二個十年,而歐盟的“全球門戶”計畫在這方面進展緩慢。 由於在發展中國家投資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收回成本和利潤,因此歐盟選擇在非洲投資是乙個相對理性的決定。 然而,除了大方向的戰略布局外,歐盟在支援和援助方面缺乏具體的實施計畫。
相比之下,中國企業早在十年前就開始在非洲建設基礎設施,與非洲國家合作。 這使得中國企業在與非洲的合作方面至少領先歐盟十年。 此外,中國企業在非洲的經驗和能力積累,以及在基礎設施和產業方面的競爭力,也賦予了他們更多的優勢。
然而,歐盟選擇與非洲國家合作並提供援助以幫助他們發展基礎設施和產業,也是基於某些考慮和需求。 歐盟希望能夠控制與非洲國家的關係,確保其對非洲市場和資源的控制,並通過援助和技術轉讓來匹配非洲工業。
總體而言,歐盟與非洲的協議和歐盟提出的“全球門戶”計畫表明,歐盟有意將非洲視為未來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並與中國競爭。 但是,歐盟在非洲的實際行動遠遠落後於中國,在與非洲的合作和投資方面還存在不足。 另一方面,中方樂見歐盟與非洲合作,願同歐盟共同開拓非洲市場,共擔風險,支援歐盟在非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