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狠狠。
編輯丨堅果。
封面**丨Unsplash
2024年的帷幕即將落下,對於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來說,又是不平凡的一年。
據乘聯資料顯示,2024年新能源乘用車國內銷量將達到850萬輛,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有望達到36%,與上年相比仍保持穩定增長。
在過去的一年裡,比亞迪獨樹一幟的騎行依舊令人眼前一亮,而衛小麗的喜怒哀樂也各不相同,但還是有更多的玩家討論熱度,小公尺帶領一批手機廠商進軍造車行業,華為也在不斷擴大自己的車圈聯盟,恆大和寶能在房地產行業相擁泥菩薩, 滴滴、斯通等科技公司仍被紙質資質所阻擋。
在2024年的造車新市場,這些跨界玩家過得怎麼樣,哪些玩家只是在漫長的造車競賽中匆匆而過,哪些玩家有望成為新的王者?
輪輞涉及“華公尺之爭”
2024年最後乙個月的車圈頭條無疑屬於小公尺汽車,在汽車官宣1003天後,雷軍帶來了小公尺汽車的“技術發布會”,雖然沒有公布新車的具體價格,但關於小公尺汽車的各種細節幾乎已經完成, 結合小公尺自身的流量效應,已經滿足了消費者的期待。
發布會當天,一共有10多個關於小公尺汽車的話題登上熱搜,並長期霸榜,也給整個車圈帶來了不小的震撼。
其實,回顧小公尺汽車的2024年,每一次訊息傳出,都能引起巨大的關注,無論是傳統車企還是新生力量,恐怕都羨慕這樣的廣告效果,相信未來小公尺汽車正式上市後,行業內會有更大的討論。
和小公尺一樣,機圈的另一位王者華為,也將在2024年頻出手,在與希愛力合作的文傑系列車型大獲成功後,於承東還在不停地誇大自己的車圈聯盟,奇瑞、北汽、江淮都已經敲定了與華為的合作模式,華為自身也為包括“永傑”在內的一系列潛在車型申請了商標, “慧潔”、“朱杰”、“驕傲潔”。
對於俞承東來說,他一直堅持的造車路線也得到了華為內部的認可 2024年,華為汽車事業部原COO、智慧型駕駛解決方案產品線總裁王軍在2月份被停職,俞承東領銜的智慧型汽車團隊將逐步成為華為智慧型汽車業務的核心典範。
在機器圈的“華公尺之爭”即將蔓延到車圈的同時,其他手機廠商也在加快擁抱新車的步伐,期待能夠在車機網際網絡時代分一杯羹。
在被吉利收購後,魅族於11月宣布將於2024年推出其首款汽車產品魅族夢幻MX。 魅族集團董事長兼CEO沈子瑜表示,魅族的定製車不僅會搭載Flyme Auto系統,還會融合魅族過往在軟體、設計、內飾等方面的經驗。
除了手機廠商大舉進軍汽車圈後,手機行業的高管們也紛紛加速向汽車行業流槽,前榮耀終端營銷部長鄒良軍、前iQOO產品經理宋紫薇加盟理想,前榮耀中國首席營銷官關海濤加盟氪, 而曾經的華為營銷體系在很多人眼中,也正在成為各大車企吸引人才的源泉。
房地產二人組已經倒下
比起車圈裡如魚如魚的手機廠商,曾經風光無限的房地大亨們,在加入跨境造車大賽後,遭遇了滑鐵盧。
與母公司恆大集團一樣,恆大汽車的2024年也是命運多舛,繼2024年底宣布整車下線後,雖然很少見到恆大汽車上路,但恆大一直堅稱,一直在按期交付給客戶。
恆大汽車發布的公司2024年半年度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6月30日,恆大汽車營收為155億元人民幣,其中恒馳5預售訂單760餘台於報告期內交付。
此外,恆大汽車還聲稱在全國33個重點城市開設了60多家銷售門店。
真正讓人覺得恆大汽車有一線生機的是,擁有中東資本背景的牛頓集團曾宣布向恒大汽車注資5億美元,幫助恒大向中東賣車。
不過,隨著後來徐老闆採取的強制措施,這項重要的投資也開始充滿不確定性,雖然恆大汽車表示仍在與牛頓集團“談判”,但鑑於恆大集團目前的狀況,恐怕這筆交易無法迎來轉機。
恆大汽車半年度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總資產為42852億元,總負債高達75692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恆大汽車現在處於令人擔憂的境地,但似乎還是有人願意為恆大汽車買單,據恒大汽車官方報道,恆大近期還在天津生產基地舉行了大客戶交付儀式。 然而,這種現實意義有限的車輛交付,對扭轉恆大汽車的困境可能沒有多大幫助。
2024年9月,寶能在江蘇崑山的寶能汽車動力電池專案被轉讓破產,同時,多家一級商家也以拖欠貨款為由對寶能汽車提起行政訴訟。
作為姚振華親自監製的專案,自2024年以來,寶能以造車名義在廣州、昆明、杭州、貴陽、習、崑山等6地拿下了13塊土地、9000多畝造車基地和專案用地,但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工廠均未投產。
雖然汽車還沒有建成,但有趣的是,寶能地產的很多專案都圍繞著這些造車基地出現。
然而,由於房地產行業現在處於下行區間,恆大和寶能已經不能指望通過老銀行來填補汽車製造的漏洞,那些空置的汽車製造基地和工廠只能等待下乙個命中註定的人接手。
資格很難
有的企業天生沒有造車的基因,卻磨礪了頭腦,想衝進這個行業,而有的企業自稱是科技公司,卻被新車的資質所掐。
自2024年以來,相關部門一直未批准新車生產企業的資質申請。 對於後來誕生的新車企來說,尋求貼牌和收購車企成為解決資質問題的唯一兩條路。
就連小公尺這樣的公司此前也曾傳聞有望“開綠燈”獲得造車資質,但在小公尺汽車資訊官方披露後,依然表明是北汽越野代工生產。
2024年,新規既要求新能源汽車主機廠具備生產資質,代工汽車發展也按下了暫停鍵,不少跨境車企也因資質問題陷入新車交付難的窘境。
比如,它一度高調宣稱要以“整車廠”的身份造車,還將之前的“集度”汽車品牌改為“極躍”汽車機械人,在與吉利成立的合資公司中,也降低了持股比例,放棄了汽車製造的主導地位,成為提供技術的服務商。
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滴滴身上,滴滴在 2023 年宣布將其智慧型汽車開發業務資產出售給 5835億港元**賣給了小鵬,基本上完全放棄了造車計畫,這當然有行業競爭日趨激烈的考慮,但未解決的資質問題也是乙個重要原因。
不過,在滴滴看來,退出跨境造車行列,也使其未來能夠輕裝上陣,以更好的狀態重新奪回網約車市場的失地。
曾經在掃地機械人領域大放異彩的石頭石科技,也將在2024年交付其首款車型極石01,這款車型本應屬於磐石科技創始人常晶麾下的上海羅科智慧型科技,但也因為資質問題,極石汽車不得不被歸類為北汽製造的子品牌, 而羅科智慧型則聲稱為極石電機提供技術賦能。
甚至在極地石的發布會上,作為“創始人”的常晶也沒有露面,石頭也一直否認自己與極地石有任何聯絡。
雖然這種情況看起來有點尷尬,但如果未來有跨境玩家想要進入新車行業,很可能不得不採取類似的方式。
從傳播的角度來看,很多想要利用母公司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來賦能新車品牌的企業,未來可能再也無法獲得品牌口碑的加持。
新玩家仍在湧入
儘管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汽車製造資質仍未解決,但回顧2024年,仍有一大批各領域的巨頭企業爭相進入新能源汽車市場。
在科技製造企業中,銷售電視的創維似乎是表現最好的,2024年11月共交付3936輛新車,出口海外1921輛,連續6個月銷量超過3000輛。 2024年1-11月,創維汽車累計銷量同比增長48%。
空調巨頭格力也沒有放棄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布局,雖然董明珠在過去一年裡因為個人言論屢屢出圈,但在造車這件事上似乎有一種執念,近日格力電器宣布加倉10億元的格力鈦, 而格力鈦的前身是珠海銀龍,持有鈦酸鋰電池技術。
不過,資本市場似乎並不看好董明珠的堅持,增持訊息傳出後,格力股價下跌7%,市值蒸發約130億元。
航空公司也將在2024年加入汽車製造商的行列,吉祥航空母公司吉祥集團於11月發布了“吉祥出行”戰略,其首款車型智慧型出行技術品牌“吉祥汽車”預計將於2024年第二季度在中國推出,第三季度在海外市場推出。
五糧液集團與宜賓國資目前持有凱億汽車51%的股權,並於2024年11月推出了純電動微型車凱億世悅,但該車上市乙個多月以來,銷量表現不佳。
從這些巨頭在跨境造車方面的經驗來看,造車的初衷無非是兩個方面,一是與現有業務板塊形成協同效應,以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二是擴大集團多元化發展,同時結合當地政府的扶持措施,形成區域內新的配套產業帶。
不過,隨著當前新能源汽車產業逐漸進入深水區,對企業研發投入和配套支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於仍然沒有真正的領軍人物誕生,所以對於參與這場造車大賽的各方來說,他們還是覺得自己有機會成為一匹黑馬。
不過,參考蔚來、小鵬等早期玩家,造車也越來越考驗各車企家族基礎的厚度,如果沒有穩定的現金流支撐,難免會重蹈恆大、寶能的覆轍。
2024年翻開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