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新聞網12月2日**訊息 據德國《中國平台》**12月1日**訊息,德國**對歐盟對電動汽車徵收反傾銷稅持保留態度。 德國**對歐盟委員會2024年工作計畫發表評論稱,關稅可以保護歐盟工業,但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
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此前宣布對來自中國的電動汽車進行反補貼調查。
但德國**擔心關稅將對德國製造商產生負面影響。 該宣告沒有直接提及德國公司,但警告了“直接和間接”的負面後果。
這一說法的背景是,梅赫西迪-賓士、寶馬、大眾等德國品牌在中國的銷量佔比約為40%,許多品牌也在中國建立了較大的產能。 在中國市場並不活躍的法國製造商一直在要求歐盟對來自中國的電動汽車徵收關稅,因為中國品牌在歐洲與法國電動汽車競爭並搶占市場份額。
德國**呼籲在反補貼程式中進行“符合規則的公開調查”,並呼籲“在歐盟利益框架內考慮所有國家的利益”。 信中指出,鑑於政治敏感性,會員國應密切參與這一程序。 這封信還明確批評了歐盟委員會。 來自德國方面的資訊是,歐盟委員會接受了法國當局施加的壓力。
西班牙《經濟學人》11月30日稱,德國“脫離”中國的計畫將失敗。
報道稱,中國這個亞洲巨人長期以來一直是德國的主要合作夥伴,是歐洲經濟的“火車頭”,2024年兩國的進出口資料也證明了這一點。 但今年夏天,德國**推出了一項戰略,認為中國仍然是乙個重要的合作夥伴,但同時也是乙個競爭對手和系統性對手,因此必須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然而,這種雄心勃勃的“去風險化”戰略已經遇到了重大障礙,德國最近意外的預算危機有可能使其化為烏有。
現實情況是,對於德國來說,中國是僅次於美國、法國和荷蘭的第四大出口目的地,也是德國最大的進口國,可見對中國的依賴程度。 德國聯邦統計局的資料顯示,雖然德國從中國的進口在增長,但對中國的出口卻在下降。 (聶立濤田策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