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人舉報某地某旅行社不收記者。 事實上,這樣的事件發生在半年前。 一些旅行社已經明確規定,他們不接受記者、律師等特定行業的遊客,甚至發展成為一條商業規則。 旅行社給遊客貼上逃避監管的鴕鳥心態。 旅遊業的混亂局面無法阻止,市場秩序仍需規範。
為什麼有些旅行社拒絕記者和律師?其原因似乎不難理解。 有旅行社公開表示,主要擔心的是這些特定專業遊客的“挑剔”,比如有法律背景的律師,很容易判斷相關安排是否合法;而記者發現問題後,就有可能進行公開舉報,這將給行業帶來“麻煩”。
避免就醫只會關閉旅遊業。 想想看,如果不是他身體不好,旅行社怎麼會害怕乙個特定的專業遊客呢?如果你對自己的產品和服務有足夠的信心,並且有記者和律師參與其中,那將在無形中增加宣傳的機會,那為什麼不呢?旅行社不僅不能逃避監管,更應該主動接受消費者的檢查,重視所有消費者的建議,並以此為契機提高服務質量。
就行為本身而言,旅行社的做法已構成職業歧視。 《旅遊法》不限制遊客或消費群體,戴有色眼鏡限制了特殊群體的權利,剝奪了消費者的基本選擇權,也侵犯了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
旅遊業是服務業,提公升服務的突破口往往在於細節。 在移動網際網絡時代,每個人都有麥克風,每個普通遊客都有監督消費的權利,而這種權利也可以通過網際網絡行使。 其實,不僅是旅遊業,任何行業的亂象都掩蓋不了。 消費者是企業最好的代言人。 隨著社交網路的普及,口碑營銷是提高企業聲譽的重要手段。
今年以來,旅遊業復甦,市場重新熱起。 各地旅遊市場整體秩序逐步向好,但部分地方部分旅行社仍存在一些違規行為,有的甚至成為行業慣例,糾紛不斷。
要形成良性市場秩序,僅僅依靠行業自律是不夠的。 對於各類亂象,有關部門要繼續加大對旅遊市場的整治力度,嚴打硬打,嚴肅查處違法違規行為。
有問題並不可怕,麻木不仁,甚至捂住耳朵偷鈴鐺也不可怕。 旅遊業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局面,直面行業難題,尋求解決方案,在供給端不斷創新,在服務端不斷發力,才能實現健康長遠發展。 (*經濟**作者:郭存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