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舞台上的俄語原版**劇陸續上演,《惡魔奧涅金》原版剛剛在天橋演藝中心拉開全國巡演序幕,12月29日起,俄語**劇《安娜·卡列尼娜》也在天橋藝術中心亮相,陪伴首都觀眾跨年。 兩**劇改編自俄羅斯文學名著,均由俄羅斯團隊演出,著實讓北京觀眾沉迷於“俄羅斯美學”。
*話劇《安娜·卡列尼娜》改編自列夫·托爾斯泰的名著,通篇使用了“火車”、“鐵軌”和“生命軌道”的隱喻。 該劇以著名的火車場景開始,售票員出現並反覆提醒乘客不要從軌道上掉下來,一群舞者擺出機車的姿勢,舞蹈動作也模擬了機車的齒輪和零件。 正是在這個火車站,安娜和渥倫斯基瞥了她一眼,注定了她的人生偏離了正常軌道,也預示著她死在鐵軌上的命運。
安娜和渥倫斯基之間的情感線想必很多人都熟悉,《安娜·卡列尼娜》從**、舞台設計等多個角度,強化了他們與“火車軌道”乃至“生命列車”的關係。 他們的許多經典演唱片段都發生在火車站,背景是呼嘯而過的火車,車輪的隆隆聲和工業化的寒冷與他們火熱的感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而在安娜死後,“火車頭”的元素再次出現,形成了戲劇性的高潮。 此外,列車長的角色設定也是點睛之筆,飾演列車長的演員,還扮演舞會司儀、宴會主持人等角色,但他幾乎不換服裝,像個懂全劇的局外人,冷眼冷舌,雙關語唱, 連線不同地塊的發展。
安娜·卡列尼娜唱了很多歌,整部劇的節奏也極快。 安娜、卡列寧、渥倫斯基和渥倫斯基的母親四重奏精彩紛呈,一對違背世俗道德、無法正視內心、在親人的質問中躲避和逃避的戀人,舞台上的四個角色三兩一組,彼此分開,各有各的喜怒哀樂, 這些都用**生動地表達出來。安娜的嗓音很有可塑性,她用密集明亮的嗓音唱著大歌詞,當她給孩子唱搖籃曲時,她的聲音空靈而溫暖,彷彿在別人在演繹。
*該劇還原了俄羅斯風格,舞台上的9塊手機螢幕絕對是“大功告成”。九個移動的螢幕安裝在幾個金屬框架上,在演出期間上下或左右移動,有時在火車站的背景下,有時在19世紀的歌劇院中,有時進入豪華的宮殿,夏日鄉村或白雪皚皚的溜冰場。 在燈光和**的場地中,這些螢幕形成了乙個“多**拼圖”,讓觀眾沉浸其中。
這不禁讓人想起了《惡魔奧涅金》,從舞台等硬體設計上看,兩部**劇都具有俄羅斯作品的大氣風格,在舞台上都展現了俄羅斯風情,但兩人對俄羅斯美學的呈現卻不同。 《惡魔奧涅金》更注重刻畫人性的深度甚至黑暗,通過舞台上的內心戲,放大人物心理的刻畫,讓觀眾容易進入人物內心,感同身受他們的糾葛和掙扎。 《安娜·卡列尼娜》用更多的演唱片段——幾乎是一首接一首的歌曲來演繹故事,傳達情感,同時讓演員們大展身手,觀眾的觀看體驗會相對輕鬆。 當然,這兩種體驗是俄羅斯美學的不同方面,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