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陽光溫暖,正是烤紅薯“出圈”的季節。 當我們吃紅薯時,我們在吃什麼紅薯?
答案可能令人驚訝——根源。
紅薯,又稱紅薯,經過長時間的進化,產生了擴大的儲存根,儲存了大量的澱粉和其他營養物質。 這與馬鈴薯有很大不同,馬鈴薯也是馬鈴薯作物。 後者以塊莖為食。
但事實上,紅薯藤蔓——莖和葉,也是可以食用的。 然而,由於口感差,紅薯藤在過去大多用於給豬新增食物。 也有農民捏著食物的尖端做飯,但味道不多。
富彩馬鈴薯18號“增長喜人。
富有想象力的育種者培育了一種特殊的蔬菜紅薯品種,這就是近年來在市場上流行的紅薯葉。 作為甘薯家族的“特產”,紅薯葉擺脫了傳統紅薯藤蔓的苦澀味,嫩滑爽口,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粗纖維。
中國首個蔬菜型甘薯“福薯7-6”,已通過國家品種鑑定和省級審批,來自福建育種。 目前,全國紅薯葉市場的“頂流”——福菜樹18號也來自福建。
莆田行田生態農業***種植戶抱著紅薯苗做菜。
紅薯國產化之路
紅薯的另乙個廣為人知的名字是紅薯。 這個“粉絲”字,是他人生經歷的烙印。
紅薯和馬鈴薯的祖先都來自遙遠的中美洲和南美洲。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這兩個土豆作為異國情調的禮物贈送給歐洲皇室。 但紅薯並不是很受歡迎,但馬鈴薯逐漸佔據了歐洲人的餐桌。 紅薯從歐洲第二次出海,傳播到東南亞等地後,逆襲而來,成為各地主食。
明代中後期,紅薯傳入中國。
福州巫山仙書閣就是這段歷史的見證者。 萬曆年間,福州發生嚴重旱災,到處都是飢民。 在菲律賓做生意的福州長樂人陳振龍冒著風險帶回了馬鈴薯苗,試種成功後,他向省長金學增匯報,教百姓廣泛種植。 遠道而來的紅薯成為緩解當時旱餓的“救命稻草”。 人們對此心存感激,並在烏山建造了這座亭子。 從此,這種抗旱、耐貧瘠、高產的功勳作物從福建傳遍全國。 目前,紅薯在全國排名第一。
5.福建第二大糧食作物。
甘薯育種研究的正式啟動是在20世紀50年代以後。 此前,中國使用面積最大的優良品種是日本的“勝利100”。
2024年,安溪農民陳洛庚從甘薯植株中獲取了幾顆天然雜交種子,培育出高產品種“新種花”。 該品種是20世紀67年代福建的主要品種。 此後,省農科院等省內科研機構開展了甘薯育種研究。
當時,育種的首要目標是高產,糧飼料品種是主流。 20世紀80年代,福建廣泛開展紅薯“五項改革”,通過換品種、改變採伐密度、改變耕作制度、改變施肥方式、改變病蟲害防治方式,實現了“畝畝一萬斤”,成為全國紅薯高產的典型。
世紀之交,人們逐漸從“吃飽”轉向“吃得好”,紅薯的地位也悄然發生了變化——糧食和飼料的用途逐漸減弱,鮮食、加工等用途的比例越來越高,養殖方向也發生了變化。
從兩用品種到特殊品種百花齊放的時代。 省農科院副院長唐昊表示,福建紅薯產業已形成鮮食、澱粉加工和紅薯幹加工三大類,相應的新品種層出不窮。在此基礎上,富含花青素的紫薯、蔬菜紅薯等新品類,為這一傳統作物提供了新的開拓方式。
事實上,吃紅薯葉的傳統由來已久。 種植者習過去在雨後長出嫩葉時吃紅薯。 但這種紅薯葉不僅產量難,而且口感差,有明顯的苦澀味。 因此,更多的紅薯藤蔓只能在塊莖收穫後用作飼料。
紅薯葉營養豐富**。 省農科院作物研究所副所長邱思新表示,甘薯莖尖富含維生素、粗纖維、蛋白質和生理性鹼性物質,抗逆性強,產量高,生長快。 同時,甘薯的莖尖很少受到十字花科害蟲的傷害,生長過程中使用的農藥較少,使其成為理想的健康蔬菜。
能不能取長避短,培育出一種特殊的蔬菜紅薯?
省農科院研究所副研究員紀榮昌在張浦縣六澳鎮考察了甘薯新品種的田間表現。
培育紅薯主導品種
什麼樣的品種適合做蔬菜?首先,它必須像蔬菜一樣:柔軟,粗纖維少,甜,沒有苦味。 此外,可食用部分要足夠長,枝條要足夠大,生命力要足夠強,才能實現批量生產。
有了明確的育種目標,無非就是從複雜的各種材料中尋找潛在的種群,通過雜交,將許多優勢匯集在一起。
要進行人工雜交,需要等到開花期進行人工授粉。 但紅薯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植物,喜歡高溫和短晝。 一般來說,當它到達北緯23度以北的地區時,它不會開花。 即使在福建,也不是所有的品種都能在自然狀態下開花。
因此,甘薯雜交育種應首先解決開花問題。
大自然不喜歡綻放嗎?利用其近親牽牛花作為砧木嫁接,起到帶頭作用;喜歡短暫的陽光?為他們創造乙個條件,讓他們在乙個看不見手指的黑暗房間裡;缺乏刺激?它是用專門的生長調節劑誘導的。 此外,植物在逆境下容易從營養生長轉向生殖生長,如控水造成乾旱條件,人為製造逆境,也是人工誘導開花的方法。
在福州,紅薯開花期一般在國慶節之後,此時可進行人工授粉。
在開花前的晚上,剝去花蕾並用鑷子去除雄蕊。 省農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員邱永祥說,第二天凌晨五六點,紅薯花陸續綻放。 他們爭分奪秒地收集雄性親本的花粉,並為被閹割的雌性親本授粉。 紅薯的花期很短,下午花朵逐漸凋謝,氣溫公升高時蟲子出來搗亂,只留三四個小時進行人工授粉。 最有經驗的育種者一小時內只能給二三十朵紅薯花授粉。
於是,更高效的規劃群雜交方法應運而生。
與一對一的匹配方法不同,計畫組雜交創造了乙個巨大的匹配市場。 根據育種目標,育種者選擇多種育種材料,隨機播種在同一塊田地。 這些由千人選拔的“青年才俊”,各有特長,自由搭配。
在收穫季節,育種者將作為“自由戀愛”結晶的種子一一收集,在第二年進行精耕細作,從中挑選出最好的後代,然後通過無性繁殖繁殖,生產出可用於生產的種薯和幼苗。 只不過,這些“天選之子”的身世是個謎,他們只認識自己的母親,卻不認識自己的父親。 幸運的是,隨著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的應用,很容易為他找到乙個親生父親。
看似隨機,但實際上,一切都在計畫的控制之下。 邱永祥說,這種方法可以在短時間內創造出更多的雜交組合,從而加快了育種過程。 但是,這種方法並不適合所有作物。 甘薯的特點是,雖然雌雄同株,但自播率極低,一般在3%以內,最高品種不超過20%,即便是自開花,自交種子的活力也很弱。 這樣可以保證專案組雜交種的大部分產品都是雜交後代。
目前,人工雜交和計畫群雜交是甘薯育種中最常用的兩種方法。
由省農科院作物研究所選育的蔬菜甘薯品種“伏薯7-6”是規劃組雜交的成果。 他的母親是白生,他的父親可能是福樹26,大農68或A48。 “富薯7-6”的出現,開創了我國紅薯利用的新途徑,也開闢了綠葉菜市場的新品類。
其後出現的“福彩土18”是各種斷層的佼佼者。 由“全薯830”和“台農71”雜交而成,煮沸後依然青澀,香甜可口,口感順滑。 經過10多年的推廣,其綜合特性仍是競品無法超越的。 目前,“福彩薯18號”佔據了全國紅薯葉市場70%以上的份額。
紅薯蔬菜的新目標
過冬後,莆田行天生態農業位於漢江區白沙鎮光山村蔬菜基地,100多畝的紅薯地架起了覆蓋著藍色薄膜的小拱門。 該基地種植了明星品種“傅菜書18號”。 紅薯天生怕冷,有了小拱棚輔助越冬,紅薯葉冬也能如期上市。
2024年,行田公司董事長閆勝仁從省農科院引進該品種。 當時,紅薯葉在菜市場還是乙個新奇事物。
一開始,我們採取的是買菜送紅薯葉的策略來耕種市場。 閆勝仁表示,經過三年的推廣,消費者對紅薯葉有了新的認識。 原來,紅薯葉不僅可以用來餵豬,還可以做成極好的蔬菜。 與傳統的紅薯葉不同,蔬菜紅薯可以吃而不撕裂皮,酥脆爽口,不會覺得塞牙。
蔬菜紅薯不僅味道鮮美,而且易於種植。 然而,種植模式與普通紅薯不同。 普通紅薯每畝只能種植3000株左右,但蔬菜紅薯的種植密度卻能達到每畝六七千株。 因此,地下塊莖的擴張空間有限,養分被用來餵養莖葉生長。 只要有足夠的肥料和水,紅薯葉片就能茁壯成長,在夏季熱液條件最好的時候,不到一周就可以收穫。 在莆田,一畝地一年可以收穫1萬斤紅薯葉。 目前,興田公司“生鮮電商第18號企業”每斤約2家5 美元。 這樣一來,畝年產值近3萬元。
然而,紅薯葉產業也面臨著成長的煩惱。
由於其植株呈半匍匐狀,普通機械收割機束手無策,甘薯葉片採摘只能依靠體力勞動。 在最好的生長季節,乙個熟練工人每天最多只能收穫幾百斤。 根據嚴勝仁的計算,僅生產一磅紅薯葉的人工成本就不低於05元,佔田間採購價格的20%。 更何況,在旺季,一時很難招聘到足夠的工人。 因此,雖然市場空間不小,但很多種植者不敢擴大生產規模,生怕產量上來,收成跟不上。
這給育種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是否有適合機械化收割的品種?
理想的植物形狀是機械化收割的關鍵。 邱永祥說,所謂理想的植型必須具備幾個條件:莖葉直立緻密,枝條生長速度一致,耐機械斷裂,以便於機械扦插,扦插後的長度規整,便於儲存和捆紮,不影響植株後續生長。
在這樣的育種思路下,邱永祥團隊通過策劃組的雜交選育,選育出中國首個適合機械收穫的蔬菜甘薯品種——“福菜薯22”。 但是,農業機械化不能只依靠品種,還需要農機農學的充分融合,開發專用收割工具迫在眉睫。
業界對蔬菜甘薯品種寄予厚望。 前面說了,紅薯不耐寒,在福建,就算有小拱棚的加持,也很難做周年紀念**,春節前後最冷的季節大多空無一人。 這就需要選擇適應性更強、耐寒性更強的品種。 此外,紅薯煮熟後形態柔軟,如果能像菜心一樣鮮明,可以提公升外觀。
市場呼喚,科研回應。 省種站站長趙杰良表示,我省正在實施種業創新產業化工程——甘薯聯合育種工程,圍繞蔬菜甘薯市場新需求,進一步加大聯合攻關力度,力爭培育出一批優質、高產、耐寒、適應性強、適宜機採的突破性蔬菜甘薯新品種應用於生產。 (福建**記者 張輝文圖)
*: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