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跟杜甫他們都是唐代的偉大詩人,雖然相隔十一年,但屬於同乙個時代。
李白的《告別荊門》和杜甫的《遊夜書》兩首詩,都是離開四川時寫在同一條河上但表達的情緒和情緒卻大不相同。
李白在25歲時主動離開四川年少時,他仰望天空,懷著無限的希望向著唐朝走去。
他的詩中充滿了奇異的風景,“山跟著平原,江水流入大荒”,橫向是“江入大荒”,縱向是“月亮在鏡下飛,雲生海”。
杜甫在接近六十歲生日時被迫離開四川步入晚年,他低頭望地,懷著無限的悲哀和遺憾走出了唐朝。
他描寫了一幅壯麗的風景,“星垂平原寬闊,月漲江水流淌”,但他最後兩句“名不寫,官應老病”。 他就像乙隻被遺棄、孤獨無助的沙鷗,不知道該飛到哪裡去,這是乙個無處安放的靈魂。
這兩首詩的氣質完全不同,所以把這兩首詩放在一起比較,就可以看出唐代風雲變幻的氣息。
荊門外,從楚國來遊。
山跟著平原,河流流入大荒野。
月亮下,飛鏡下,雲朵誕生,大海造就。
依舊可憐家鄉的故鄉水,千里迢迢為送船。
- 唐李白,《永別了荊門》。
李白五歲念劉家,十歲看百學,十五歲擅長劍術。 也就是說,他能識字,能武,終於從山里出來,想著闖出這個世界。
他帶著劍去鄉下,離開親人遠行,南方貧窮,東方涉水。
李白寫這首詩時才20多歲,就離開了四川和荊門山。
蜀國最大的特點是山多,又因為山多,河面變窄了。 李白從蜀帝來到楚國之後,看到眼前的風景,他覺得自己的視野頓時變得開闊了,無窮無盡的人生已經向他招手了。
坐在船上,一方面,他渴望能夠走出四川,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遠離家鄉,沿著流水,他的思緒也是百味的,一定有一種不捨的感覺。
山跟著平原,江流入大荒“是橫向的,”月亮在鏡下飛,雲起海“是橫向的。 這橫橫縱,天地之間,年幼的李柏心信心滿滿,孕育著人間。
岸邊的細草和微風,晚上危險的獨木舟。
星垂,平原寬闊,月光湧動,河流流淌。
名文,官吏該老病。
飄飄蕩蕩的,天下是乙隻沙鷗。
- 唐杜甫,《夜行》。
杜甫晚年的生活比較苦苦,主要靠著好朋友顏武的經濟支援,住在成都的茅草屋裡。 此時,嚴武的死意味著杜甫的生命已經不見了,他被迫離開成都,然後沿江向東走。
詩前四行很細緻優美,但後四行杜甫卻用了諷刺的手法,尤其是“名文寫,官吏該老病”。
在杜甫看來,他的名氣是靠文章支撐的,他應該等到到了年紀才退休。 事實上,他覺得自己就像乙個孤獨的老人,孤獨而無助。
這裡屬於悲傷的場景,但在這種對比中,悲傷寫得很輕。
杜甫用自嘲的方式寫出了“名文,官該老病”,表面上看似無怨無悔,實則參差不齊,卻無奈。
杜甫此時年老體弱,沒有閻武在成都的支援,是活不下去的。
沒有了朋友的支援,又被排斥在外,這次離開四川對杜甫來說是很重的。
整首詩充滿了無奈的氣氛,他很無奈,杜甫終於過上了安定的生活,卻被迫離開了成都。
只是說自己是會寫文章的人,他覺得自己這也太委屈了。 他的志向不是寫文章,不是想當作家,他想當政治家,但沒人利用他,所以他充滿了無奈。 因此,杜甫在詩的結尾無奈地說,“什麼和飄飄然一樣,天下就是乙隻沙鷗”,感嘆命運艱難。
李白寫下“山隨平原,江河流入大荒”時,他正在船上。 他順著船漂流而下,顯然是走出了峽谷,進入了這樣乙個極其開闊的領域。
杜甫寫道“星垂平原寬闊,月在大河中湧動”,當時在孤船上,船停在那裡,他站在岸邊的船上,水流很平穩,他看到水向外流淌,反映出他個人生活的渺小。
杜甫的《星垂平原寬闊,月漲江水流淌》,李白的《山與平原相止,江河流入大荒》。
事實上,他們詩中的同一條河。 它寫得非常相似,而且寫得很好,不管有什麼不同。
同一條河,卻流出卻是不同人生的方向,乙個朝代萬里無雲的變遷,讀著不禁感慨萬千。
我時常想起溪亭的黃昏,不知回去的路。
晚上回到船上,他誤入了蓮花的深處。
打架,打架,驚動一群海鷗和蒼鷺。
- 宋李清釗《如夢令:長姬西庭夕陽》。
李慶釗出生於太監家庭,沒有什麼文學天賦,大家都知道這個才華橫溢的女孩,她深受父母的寵愛,家庭生活豐富,從小無憂無慮地長大**。
少女時代的快樂時光真的一去不復返了,那天晚上的場景,一定讓筆者難以忘懷。
作者先是寫醉了,後又寫了遲到,因為人喝醉了,遲到了,才“誤入蓮花深處”。
日落時分,我們還在溪邊的亭子裡推杯子換燈。 他們都沒有記得回家。
我喝到筋疲力盡,這才想起回船上,已經是黃昏了,得趕緊回家,不然會挨罵的。
醉醺醺的朦朧中,我忘記了回家的路。 天色已晚,她搖船,在回去的路上誤入荷塘,田野裡的荷葉擋住了去路,她試圖搖晃和擺動,槳在水中拍打的聲音把在灘頭過夜的海鷗和蒼鷺嚇了一跳。
醉醺醺的跌跌撞撞地回家,這樣的生活比“醉”還“陶醉”。
綠螞蟻新釀造的葡萄酒,紅土小爐子。
如果你想在晚上下雪,你能喝一杯什麼都不喝嗎?
- 唐白居易,《問劉十九》。
白居易他是乙個特別聰明的人,他當過杭州、蘇州的官員,為當地百姓做了很多實際的事情,但他勇敢地退休了,晚年在洛陽隱居,過著半退休的生活。
在寒冷的日子裡,眼看雪要來了,這個時候最好的辦法是什麼?
家裡新釀造的酒,該出現了,這個小爐子紅紅飄飄的,放在炕桌上,在這白雪皚皚的黃昏裡,還有什麼比在烤箱裡喝酒更能消除寒意呢? 不過,“乙個人喝酒不相親”,一定要有知己一起喝酒,這樣才能享受到味道。
他開始打電話或發微信:“老劉,我都準備好了,可以喝一杯嗎? ”
這酒、爐、色、香的眼神和前景的誘人描述,我想老劉一定是招架不了,立馬請老妻請假,衝向風雪。
整首詩只有兩個十字架,沒有深遠的寄託,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字裡行間卻洋溢著溫暖歡快的基調和溫暖熾熱的友情,展現出如春的溫暖詩意。
老劉正在路上,他會不會繼續發出邀請函,還會不會和三個以上的老朋友圍著壁爐喝酒也不得而知。
這首小詩,寫出了比酒更醇厚的味道,感動了後世無數人。
普通人都說“不喝醉,人人都喝醉”,不喝醉,這種氛圍,這種溫暖,會讓你喝醉。 但大家都會想,白居易怎麼能寫出這麼溫情的詩呢? 他年輕時不會寫字,直到四十多歲,他“在幫助世界的同時也很好”。
官吏不多,要操心的事情也多,從皇帝到百姓,他都是操心的。 被降到江州司馬後,他在蘇州、杭州做了不少好事。 但這個心思慢慢地轉向了自己。
尤其是他七十四歲退休後,在洛陽找了六位老人,加上他自己,成立了乙個七老會,最大的八十九歲,他最小。
這七個人加在一起,你知道總數是多少嗎? 五百七十歲了,這些人一起喝酒,個個年紀大了,年紀大了,說白了,我們不談做官的事情,我們只是享受生活。
李清照和白居儀的這兩首詩雖然都展現了詩人的日常生活,但不同的是,李清照展現的是前半生。 白居易呈現了他的後半生。
李清昭的前半生可謂是一帆風順,家中的長小姐,父母的明珠,再加上殷實的家庭,難得的她自己既有才華又有感情。
乙個二代官,乙個有錢的二代,沒有那些妃子,運氣總是眷顧優秀的人,羨慕別人的是她嫁給了趙明成,然後伴隨著愛情,秦瑟和睦相處。 在李清釗的前半生,他贏得了一輩子的家庭。
碧白祁在洛陽生活的時候,最主要的就是享受生活,組織七長老會,抽“九長老”,反正和這些和他志同道合的老人在一起。
他生活中相當一部分展現了日常生活的舒適,這是詩歌表達中非常重要的轉折點。 不再像當年唐朝時總是唱著歌,砥礪前行,想治國平天下。
白居易的詩,即使在後半生,在他貶義的挫敗感下,我們依然能從這首詩《問劉十九》中感受到那種自我鼓勵。
如果網路出現任何問題,聯絡人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