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期和幼兒期是教育的起點。 我們能在“家門口”享受普惠、科學的育兒服務嗎?如何構建便捷、經濟、智慧型的普惠育兒體系?日前,第三屆兒童保育服務發展論壇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行。 與會專家學者就嬰幼兒照護服務領域廣泛關注的熱點話題分享了自己的觀點和實踐經驗。
托育服務不僅是“關鍵小事”,更是“民生大事”。 * 高度重視3歲以下嬰幼兒的照顧和托兒服務,近年作出一系列重要安排。 國家衛健委發揮牽頭作用,會同有關部門積極落實,逐步建立健全育兒服務政策法規體系、標準規範體系和服務供給體系。 根據國家衛健委發布的《2024年中國衛生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24年全國托育服務機構總數將達到7家570,000個家庭,提供362個名額40,000個,全國每1,000人擁有2個托兒所57個
國家衛健委流動人口服務中心副主任劉芳表示,提供便捷、優惠、專業、規範、智慧型、科學的普惠托育服務,是提高人口素質、促進正向生育發展的重要舉措。 “從調查來看,普惠托兒服務供給明顯不足,目前托育服務質量參差不齊、偏高,在發展普惠托育的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 ”
家庭在兒童的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婦幼保健中心研究員、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0歲3歲兒童保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王慧珊指出,大多數0-3歲兒童生活在家庭中,即使去托兒所, 他們仍然有一半甚至一半以上的時間在家裡度過。家庭的養育和照顧對兒童的早期發展非常重要。
嬰幼兒正處於性格形成、習慣養成和智力發展的關鍵時期。 因此,家庭教育對嬰幼兒具有長期的、基礎性的作用。 北京師範大學學前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李曉偉認為。
目前,對托育機構的需求逐漸增加,對優質托育服務的期望也越來越高。 李曉偉介紹,研究發現,家長教育期望過高與自身教育能力不足存在現實矛盾,存在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不便、不準確、質量低等問題。 如何根據家庭需求提供適應性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從家長的角度出發,要關注他們的實際需求,提高嬰幼兒家庭獲得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可及性、相關性和適應性。 ”
王惠山表示,家庭育兒與關愛指導主要針對育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在科學評估家庭育兒環境、父母育兒狀況和子女健康狀況的基礎上,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 “比如養育照料、安全照護、如何建立健康的親子關係等等,都需要科學的指導。 ”
近日,《關於推動醫療衛生機構支援托育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出台,是助力托育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又一有力舉措。
青島大學附屬婦幼醫院兒童保健中心主任、中國婦幼保健協會嬰幼兒護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徐培斌認為,醫育與教育相結合,即育兒與保健相結合,一方面, 一方面可以通過嬰幼兒家庭和托兒機構的養育照料來保障嬰幼兒的健康,另一方面通過衛生保健機構的健康服務,促進嬰幼兒照護質量和效率的提高。
目前,不少醫療衛生機構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結合當地實際和托育機構需求,充分發揮資源和人才優勢,開設托育機構,也帶動和引領當地托育服務發展。
人才隊伍是托育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根本。 2024年版《職業教育專業目錄》新增嬰幼兒照護中職、高職院校和高職本科專業。 2024年,全國高職院校共註冊托育服務專業積分3415個,較2024年增加12個8%。
2024年,托兒所教師和托兒所工人被列入該國最稀缺的工作排名。 遼寧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評審委員會副主任秦旭芳說。
服務使用者的年齡越小,對服務人員的素質要求就越高。 “嬰幼兒護理需要非常高的專業水平,不僅需要多個領域的專業知識,還需要知識與行動相結合的技能和實踐智慧。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童蓮表示,在現實中,兩者可能是分開的:“比如,應屆畢業生掌握了知識,掌握了一定的技能,但在面對不同的孩子、不同的護理環境時,他們仍然感到有些無力。 ”
目前,保育所教師的供應主要來自中等職業和高職院校。 四川天一大學健康產業學院教師梁玉謙認為,2024年職業教育專業目錄的變化,意味著培養方案的轉變和學生素質的提高,標誌著嬰幼兒照護服務與管理專業的規範化、公升級。 “作為這個專業的職業學生,我將接觸到來自兒童心理學、醫療保健、早期教育、社會工作、營養和食品衛生等各個學科的知識。 職業院校高度重視實踐導向,通過產教融合、醫教融合、醫養育教等人才培養模式,為學生積累了就業市場的實踐經驗。 梁玉謙說。
但在現實中,往往存在這樣的矛盾:一方面是社會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學生就業時的信任危機。 為什麼?據梁玉謙分析,首先,目前的培訓專案與學前教育專業存在明顯的同質性。 一些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專案機械地照搬學前教育的內容,仍以“教育”為主,缺乏與“培養”相關的醫學課程,學生在就業時無法發揮專業優勢。 其次,學生的就業傾向與嬰幼兒護理行業的需求不符。 托兒所的工作種類繁多,許多畢業生更喜歡在幼兒園、小學或其他行業工作。
梁玉謙建議,加快頂層設計,明確專業定位擴大職業開放性,延長培訓週期;頒發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以提高畢業生的就業能力。 (記者 金曉燕 記者 謝玲)
*: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