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責制的興起應該在十年前就開始了,然後迅速蔓延。
過去,幹部犯的錯誤一般由內部處理。
問責制:“一是可以削減和推卸責任;二是可以促進工作的落實;三是能夠體現權力的權威;四是能體現對幹部的嚴格管理,越嚴格越革命。
但!凡事問責最大的弊端就是做事的人不敢做事,什麼都不敢做,彷彿如履薄冰。
過度的問責只會導致不作為和形式主義!
在高壓問責環境下,人們的理性選擇不是做很多好事,而是不做錯事,同時也會讓大多數領導幹部躺平。
以前乙個縣級單位紀檢部門十幾個人,現在紀檢部門幾百人,幹部的工作作風更差,這正常嗎?
過去,冷門部門,如檔案、物流部門,本來不是主要業務部門,都在爭先恐後地去。 過去幾年,中層幹部很少競爭當幹部。
現在沒有人做,多做多犯錯,少做少犯錯,不做也不會錯。
的確,在做任何工作之前,都是為了逃避責任而設計的,是幹部素質低下,還是制度設定不當?
世界上的一切都有兩面性,問責制是為了教育自己和警告他人。 糾正錯誤有利於團結,有利於促進工作。 但過度問責只能是當事人不服氣,旁觀者深感抱歉,不值得。 因此,問責制越多,消極情緒就越大!
有的單位只是可悲,乙個**調到另乙個單位沒多久,原來的單位甚至更早的單位犯了罪,一經追究責任,剛調到該單位的單位就停止發獎金了!
當前,對基層幹部實行常態化、指標化問責是不負責任的,被問責者有一半是基層幹部,而且都是基層的具體幹部
有成就就要表揚獎勵,有問題就要批評和懲罰,追究責任沒有問題。 問題在於,問責首先要明確權利和責任,這樣才能真正獎懲懶惰。 其次,下級對上級負責,上級對社會負責,這樣才能形成責任鏈。 沒有鏈條,問責制就會被扭曲。 最後,問責制本身不小,必須謹慎使用。 管理仍應建立在積極的鼓勵基礎上。
問責是一雙良藥,人生病就要吃藥。 但就是三點毒,吃完藥後,要考慮相關手段,避免***藥不是一頓飯,不能靠藥來維持生命,也就是說不能把問責作為管理的主要手段。
乙個人做,兩個人看,三個人監督。 不工作永遠不會錯。 這是軍官的環境
真是無語了。 問責概括,讓大家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膽怯,怎麼敢主動大膽行動?
管理的好壞不在於制度有多聰明,而在於人心,制度再好,如果人心破了,就是一張廢紙。
如果乙個人不是聖人,就不會給他改過自新的機會,那麼他怎麼可能還有動力去工作呢?
問責制是權力和聲望的更好指標,也是最不盲目的,不考驗能力水平。 如何研究、完善、建立新的機制,需要能力、水平、勇氣、各方協調,難度有多大,腦子有多大,風險有多大!
的確,越來越多的所謂躺平,其實是大多數人追求優勢、避害的理性選擇。
很多人喜歡當官,喜歡權勢,喜歡散工逸,喜歡指手畫腳,為官買單!但是官員和負責人是同步的!問責情況是公權力使用是否符合要求的基本情況,應該堅持!正確執行、糾錯糾錯、健康發展,符合社會的需要!
要想取得實效,相關部門需要深入基層,親身體驗實際經驗,才能做出符合規定、有說服力、能提振動力、不能為了問責而簡化的角色。
這絕對是乙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大問題!紀委還要集中力量抓最貪汙的官員!讓基層幹部滿懷信心地工作,大膽創新!
問責制是工作效率的重要驅動力,不應相互協調、分配或溢位。 問責要準確,要堅守初心,保護和激發幹部創業的積極性,才能達到預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