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德國是歐洲最大的經濟體,也被視為歐洲經濟的“火車頭”最近幾天,德國經濟陷入負增長並陷入技術性衰退意味著什麼?中德合作能否打破僵局?
德國經濟處於負增長狀態
俗話說:火車跑得快,全靠頭帶,車頭應該沒油了,火車不如牛,現在歐洲經濟列車熄火了,這將對整個歐洲經濟產生巨大的影響。
自去年第四季度以來,德國已連續兩個季度出現負增長,並有進一步惡化的跡象,這已經符合技術性衰退的傳統定義。
那麼,德國經濟陷入負增長的原因是什麼呢?
首先俄烏衝突持續了一年多,德國在衝突中沒有考慮如何調解這一事件,而是繼續跟隨美國增加對俄羅斯的制裁和對烏克蘭的援助。
德國的工業產品和俄羅斯的油氣能源天然是互補的,如果德國工業+俄羅斯廉價資源的結合繼續發展,德國經濟必將保持有利競爭。
事實上,在俄烏衝突之初,歐洲也想通過對俄羅斯實施全面制裁,迫使俄羅斯走投無路,以獲得更便宜的能源。
你有沒有想過,俄羅斯並沒有因為制裁而屈服於歐美國家,而是在尋找新的能源買家。
在失去俄羅斯的廉價能源後,歐洲也失去了廉價能源的紅利,導致歐洲工業生產成本飆公升,許多缺乏油氣的行業如果堅持不住就不得不搬走,歐洲大量高階製造業外流。
此時,美國也在補貼高科技領域的企業,以吸引一些歐洲大型企業來美設廠。
現在產量少了,貨還**,這種不平衡讓它陷入了俄烏戰爭的泥潭。
其次受美國加息拖累,美聯儲加息後,全球資本流向美國,歐洲市場資本也不例外;這一點,再加上戰爭位於歐洲,加劇了資本外逃。
美聯儲一再加息和補貼政策,導致歐洲財富流失,面臨去工業化危機。
最後,德國對華的態度,在美國的壓力下,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開始實施所謂的“與中國脫鉤”。
作為德國總理奧拉夫·朔爾茨(Olaf Scholz),他雖然想與中國保持良好關係,但他只管理著七個部門,而且都是無關緊要的,而德國外交和經濟等重要部門則由綠黨控制。
這個政黨是典型的“大西洋主義者”,即強調北美和西歐的全面合作,主張“美俄外交”。
朔爾茨看似是德國的老大,但他並不負責外交、經濟等重要職能部門。
德國被美國深度滲透
* 政黨在歐洲很常見,並且經常佔據重要地位,德國就是乙個很好的例子。
德國表面上非常強大,但它必須接受別人統治德國的現實。
經濟危機和戰爭的破壞,讓歐洲各國的生活都像泥菩薩一樣,而德國作為歐洲主要經濟體,也處境不好。
風中凌亂的朔爾茨看清了自己的處境,德國需要趕緊到全球市場尋找新的機會。
2024年11月4日,舒爾茨成功訪華,帶回了大量訂單。
德國企業推動朔爾茨來華的原因很簡單,能源飆公升,商業經營困難,通貨膨脹超高,人們開始走上街頭,抱怨物價太高。
舒爾茨訪華時間很短,舒爾茨只在中國停留了11個小時,因此也被稱為“旋風式訪華”。
朔爾茨訪華尋求德國經濟出路遭到德國綠黨的反對,綠黨在各種場合瘋狂叫囂要與中國脫鉤。
如果俄烏戰爭沒有停止的跡象,那麼能源危機就無法解決,德國綠黨仍然每天都在搗亂。
大眾、西門子、寶馬等企業在華盈利,德國工業界其實很清楚,中國是救命稻草。
因此,在舒爾茨來到中國之前,寶馬、大眾、蔡司和巴斯夫就開始湧向中國投資,並將生產基地遷往中國。
綠黨對德國公司將其社會生產線轉移到中國感到憤怒。 朔爾茨很尷尬,他想改善德國的營商環境,讓德國工業變得更好,但他們並不高興。
俄羅斯和德國的北溪2號專案本應是一件好事,造福國家和人民,不僅可以緩解德國的能源危機和高通脹,還可以促進德國工業的發展,但卻被綠黨困住了。
為了打倒工業,實現綠色德國,綠黨也傷心欲絕。
馬斯克用一年時間在上海建了一家超級工廠,還去德國複製中國奇蹟,但馬斯克因為種種原因一共花了3年時間,也就是特斯拉的德國工廠是去年3月建成的,規模只有上海的一半。
本來,在高通脹的影響下,德國工業紛紛遷出,而此時,美國趁機出台優惠補貼政策,讓德國企業失去了競爭力。
在經濟上它被美國收割,在工業上它被美國蹂躪。
此外,有必要與美國合作,繼續向烏克蘭傳送大量資金和**,但美國的能源和軍火商可以挽回損失,歐洲呢?
事實上,朔爾茨非常清楚工業對德國的重要性,但在德國本身,如果別人不聽,他根本沒有辦法。 一旦德國經濟下滑,他將不得不承擔失去歐盟話語權的責任。
中國工業穩步積累
事實上,德國經濟的負增長不能歸咎於別人,這完全是罪魁禍首。
由於德國自行切斷了俄羅斯的廉價能源,不得不與最大合作夥伴脫鉤,德國工業運營成本高昂,地緣政治戰爭和生態極其複雜,導致通貨膨脹和出口下降。
2024年,中德雙邊貿易額達2979億歐元,中國多年來一直是德國最重要的合作夥伴。 這也是中德經貿合作的乙個縮影。
今年1-4月,德國對華出口同比下降11%3%,中國作為德國在歐盟以外的最大合作夥伴,對德國經濟具有重要影響。
德國是乙個非常成功的出口經濟體,但中國經濟的放緩和轉型以及中美摩擦的影響給德國出口商帶來了壓力。
德國的汽車、機械、化工等行業都依賴中國市場的需求,材料的匱乏導致德國缺乏必要的試錯能力在行業技術上長期積累了大量優勢後,資金相對容易得不到,技術進步的動力減弱。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德國通過從第一國進口初級產品,在俄羅斯廉價能源的加持下,只要德國滿負荷生產汽車等高附加值產品,就賺了很多錢。
然後,然後把賺到的錢借給其他歐洲國家,讓這些歐洲兄弟國家借錢購買德國商品,從而實現歐盟內部的經濟迴圈。
如今,德國切斷了俄羅斯的廉價能源,中國的產業正在公升級,乘著電智化的浪潮,直接衝擊了德國的收入側。 在成本和收入的雙重打擊下,其盈利能力將被削弱。
如果賺錢能力不好,誰會把錢借給歐洲其他國家?如果你沒有足夠的錢,你怎麼能再買到德國產品?
過去,美國和西方國家依靠高階技術不斷賺取巨額利潤。
現在,我們國家產業公升級後,我們可以賺到他們的錢了。 這一切都是幾代中國汽車廠商的心血結晶,是中國國運再起的縮影當中華生產文明回歸其應有的地位時,人強而氣,天地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