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社群治理,減少疫情再次關閉的機會

Mondo 社會 更新 2024-01-25

來自香港、內地、美國、新加坡和澳洲的多位專家聯手成立了大流行研究聯盟,目標是推進對病毒傳播的研究,並儘量減少下一次大流行中可能的封鎖,而無需關閉學校、工作場所等。 事實上,借鑑新冠疫情防控經驗,包括封城在內的大規模封控只能在短期內減緩疫情的蔓延,但最終疫情還是會蔓延。 建立良好的社群醫療體系,提高大家的衛生意識,是治本之道。 為此,健全基層醫療衛生體系是完善區域治理不可或缺的,也離不開。 對於將於12月10日(星期日)到來的區議會選民來說,投票支援乙個更美好的社群具有重要意義。

網上有訊息稱,內地部分地方重啟健康碼,也有人表示進滬時需要進行核酸檢測。 不過,根據我查詢的資訊,所謂入境核酸檢測,應該只是流行病學調查,衛生部門需要了解當前人群中攜帶哪種病毒的比例是多少,因為相關人員在取樣後會立即放行,並不是近三年疫情防控期的結果。 至於健康碼,是因為現在是呼吸道傳染病的高峰期,很多人去醫院核驗,需要做核酸篩查病毒分流。

過去三年來,疫情最痛苦的經歷是封鎖效果有限,但負面影響卻很大。 封鎖後,我們沒有根除病毒,最終我們仍然要依靠群體免疫。 該被感染的人被感染了,該該接種的人已經接種了疫苗,甚至殘酷地說,確實有一些人是天生被選中的。 封鎖或許能在短期內減緩病毒的傳播,但在抗擊疫情中真的有戰略價值嗎?因此,大流行研究聯盟的目標應該是在全球範圍內共同努力,以應對新的傳染病並避免封鎖,我完全同意。

病毒與人類是一場長期共存的戰爭,要打持久戰,就要積極完善社群的基層醫療體系。 自去年12月公布《基層醫療藍圖》以來,至今已接近一年,以應對人口老化對公營醫療體系帶來的挑戰。 《藍圖》的重點是扭轉現行的醫療體制和強調最好、忽視預防的觀念。

目前,不少民營醫療機構認同社群改革方向,積極配合倡議,希望通過醫社合作造福大眾,長遠在社群構建“家庭-家庭-醫生”機制。 該計畫自今年年初開始逐步實施,但該專案將需要大量非醫療專業支援人力。 同時,區議會和社群組織亦經常擔當重要角色,推動教育及教育公眾認識家庭醫學的重要性,對《藍圖》的實施擔當重要。預計新一屆區議會上任後,能積極動員社群力量,幫助社群居民了解健康資訊,為推動改革《藍圖》落地發揮作用。

文字:吳彤山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