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的時候,我還要報父母的收入據《時代周刊》報道,近日,有家長爆料稱,河北省廊坊市第十七中學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表要求填寫家長的職業和家庭年收入。
視覺中國.
對此,當地文體局回應稱,**是學校自己設計的,家庭收入水平可能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填上收入情況方便老師對孩子更加關注。 如果父母不想透露他們的年收入,他們可以寫下收入範圍或將其留空。 學校一位工作人員表示,一些涉及私隱的內容可以填也可以不填,“沒必要這麼認真”。
為每個學生建立心理健康檔案,是學校心理諮詢服務體系的一部分,沒有錯。 但是,在最先進指標的設計和語言上,我們應該盡量科學合理,並注意資訊收集的邊界。 需要注意的是,家庭的經濟狀況與兒童的心理健康之間並不存在必然的關係,強行將兩者掛鉤是不合適的。 所謂當地教育體育局工作人員“低收入家庭的父母可能經濟壓力很大,會不會對孩子產生影響”等說法,本身就帶有一定的刻板印象。
現實生活中的案例太多了,無法反駁這一點。 例如,只要家庭關係和睦友好,即使經濟收入一般,孩子的生活也可以豐富充實,心理可能不會受到負面影響另一方面,如果有些家長整天忙於社交,無暇顧及孩子的教育,即使物質條件好,也可能給孩子造成心理上的不安全感。
歸根結底,用乙個相關性可疑的經濟指標來盲目地推測孩子的心理狀況,就像是盲人摸大象的哈哈鏡像版,效果自然是扭曲和扭曲的。
同時,這些指標的設計經不起推敲,可能會給家長帶來對教育公平的擔憂,並對學生產生負面的心理影響。 一方面,雖然當地教育體育局和涉事學校工作人員表示,涉及私隱的部分可以留空,但學校會對相關內容保密。 但一些家長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這是對學生家庭背景的變相“調查”嗎?老師會因為這個“錢”而教書嗎?而且,如果這些是“可填充的”,那麼設定這些指標的意義何在?另一方面,由於中學生的心智尚未完全發育,在有意識地了解和比較家庭經濟狀況的過程中,如果缺乏科學的指導,就可能產生比較、傲慢、自卑等不良心態。
視覺中國.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份**中,除了填寫學生父母的職業、家庭年收入等外,還有一些涉嫌侵犯私隱、違反心理學常識的內容。 例如,“是單親家庭還是離異家庭”一題,可能會戳到一些敏感學生心中的“傷疤”,加劇負面影響;“父母的教育方法”這個專案似乎有點空洞,讓人無法談論它。 總體來看,這些指標在多大程度上能反映學生的真實心理狀態,還存在乙個問號。
心理健康檔案絕不應成為“窺探”學生私隱的工具,也不應成為“不用認真”的形式主義環境。 如何使心理評估更加科學、人性化,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值得進一步思考。
《新時代全面加強和改善學生心理健康專項行動計畫(2023-2024年)》指出,將組織開發符合我國兒童青少年特點的心理健康評估工具,規範量表的選擇、監測和實施以及結果的使用。 針對目前一些學校自行設計心理檔案的情況,確實有必要盡快出台統一的指導和規範,明確基本界限,及時糾正不合理、違背心理教育規律的現象。
此外,要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況,我們不能僅僅依靠“**傳遞”。 對於基層教師來說,在確保自己不會被過多的非教學事務所困擾的情況下,不妨通過家訪、與學生聊天等方式,更全面地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從而確保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實處。
由任冠清撰寫。
編輯:黃帥。
*:中國青年報社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