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本田在中國25年後首次在中國正式裁員,日系整車廠在華的困境再次引起關注。
從品牌角度來看,除了本田裁員外,豐田還宣布在中國裁員並縮減產能,而三菱和三菱一樣,直接宣布退出中國市場。
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我不知道日本品牌什麼時候失去了聲音。 要知道,也許就在5年前,如果你向某人徵求買車的建議,如果不是超過一半,至少有一小部分人會推薦買日本車。 但現在,如果不是裁員退市,又有多少人會主動想到日本汽車品牌呢?
從市場資料來看,日系車的市場份額從241%,降至 17。 2024年上半年6%,三年下降65%,這是所有類別中降幅最大的。
這些不同維度的參考指標都表明,日本汽車品牌在中國市場處於落後狀態。
那麼,你究竟是如何落後的呢?
日系品牌失去中國市場
隨著2024年接近尾聲,兩大日本品牌的命運揭示了它們今天在中國市場面臨的困境。
本田汽車12月2日表示,由於向電動汽車市場的快速轉移,汽油動力汽車的銷售比例將大幅下降,將裁員約900名合同工。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裁員是本田在中國25年歷史上的首次正式裁員。
另一方面,一汽豐田向經銷商合作夥伴發出致函,宣布在當月產量大幅減產的前提下,未來3個月將繼續大幅減產。 此前,今年7月,豐田在中國的另一家合資企業廣汽豐田也遭遇了涉及1000人的大規模裁員。
日本品牌之所以在中國落後,是因為電動化轉型步伐緩慢,導致發展理念落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是對中國新能源市場發展速度的押注,導致產品矩陣脫節在產品方面,混合動力汽車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不足。 正是在這三股力量的影響下,其市場份額猶如刀割肉,被自主品牌和新勢力品牌無限席捲。
方向上,在電動化發展過程中,原有依靠動力開啟產品層面的邏輯落空,整車開始爭奪內飾和智慧型化,這是國產車近兩年突破的重要方向。 但是,讓我們來看看日本汽車,它們仍然停留在簡單設計帶來的穩定性上,並在內飾和智慧型配置方面延續了燃油車時代的簡約。
就目前的情況而言,日系汽車一直堅持混合動力,押注混合動力車型在中國新能源補貼減少後能夠流行起來。 然而,隨之而來的是,新能源補貼並未完全取消,與此同時,消費者對純電動汽車的接受度也在不斷提高,導致日本產品的競爭力急劇下降。
在產品競爭力方面,國產混動已經進入了5位數的水平,被比亞迪、長安等打得落花流水,而這些5位數的國產混動車還在捲起內飾,滾起智慧型。 更何況日系品牌要高出乙個檔次,後者比國產也沒有任何優勢。 因此,無論是引導理念還是產品競爭力,國產車的崛起都讓日系品牌非常被動。
其直接表現是日系車市場銷量的下滑。 放下本田和豐田的裁員,看看馬自達,今年上半年同比下降49%4%;看看雷克薩斯,上半年同比下滑20%;日產呢?直接估計,今年中國將下降23%。 用乙個不太準確的句子來總結,幾乎所有可以命名的日本品牌都在衰落。
付出一口硬嘴的代價?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儘管市場下滑,日本品牌仍然非常“硬嘴”。
其中,豐田幾乎是代表。 到目前為止,豐田章男幾乎是市場上為數不多的仍在繼續出口反對電動汽車的汽車公司之一。
豐田汽車公司董事長豐田章男曾表示,“我認為需要改進的是發動機,而不是向新能源汽車的轉型。 直到最近,面對豐田電動汽車發展的下滑,他表示,該公司的銷量放緩恰恰證明了他抵制電動汽車是對的。
豐田章男似乎一直認為,純電動汽車只是未來實現更清潔交通的方式之一,混合動力和氫燃料汽車也將發揮重要作用。 簡單來說,就是要緊緊抓住油電混合的招牌。 結果也看出來了,畢竟語言影響意識,意識影響行為,行為影響結果。 由於缺乏市場競爭力,豐田最近下調了全年電動汽車銷量預測。
看到這裡,不知道大家會不會覺得有點奇怪。 乙個品牌在市場上落後其實很正常。 比如像豐田,硬口不是押注純電,在電動汽車快速發展的趨勢下落後是正常的,這就是硬口的價格。 但是,在純粹的市場環境中,來自某個國家的品牌能夠集體落後的原因是什麼?
其實答案也很簡單,因為別人一點也不恐慌。
與大家的直覺相反,日系車的衰落僅限於中國大陸市場。 就在剛剛過去的11月,日本四大車企在美國的銷量增長了18%,豐田增長了17%,本田增長了33%,斯巴魯增長了6%,馬自達增長了3%。 例如,日系車的代表豐田不僅實現了全球銷量增長,更令人驚訝的是,其盈利能力一舉超越了特斯拉。
因此,這也是日本汽車在面對新能源時表現遲鈍的第乙個原因:車企不重視。 因為燃油車的基礎市場如此穩定,即使中國市場幾乎崩潰,它仍然可以實現業績增長。
同時,作為日本品牌,也面臨著發展意識的制約。 事實上,環保是電動汽車發展趨勢的重要理論支撐之一。 另一方面,日本是乙個缺乏能源和社會現代化水平的國家,其環保意識也處於領先地位。 因此,不僅K-car在日本很受歡迎,而且混合動力汽車在日本也越來越受歡迎。 因此,無論是從使用成本還是環保需求來看,純電動汽車在日本的普及速度都非常快。 這也是日本車企發展新能源緩慢的第二個原因:社會氛圍不夠濃厚。
也許更關鍵的原因是日本缺乏充滿活力的網際網絡市場。
事實上,新能源汽車與燃油汽車的真正跨越並不是簡單的能源轉換。 事實上,核心在於一次又一次的電氣化驅動的智慧型革命。 在汽車智慧型化發展過程中,汽車的功能屬性也從原來的交通工具向更加獨特的場景空間轉變。 過去,幾乎沒有人願意在車上花太多時間,但今天,很明顯,這種印象正在改變。 智慧型化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其實是網際網絡發展的技術溢位。 但如果我們看看今天的日本,幾乎沒有知名的本土網際網絡公司,移動網際網絡在社會上的發展和滲透率也遠不能與美國和中國相提並論。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像豐田這樣的公司實際上在自動駕駛上花費了超過100億美元,但實際結果並不好。
寫在最後:
綜上所述,日系品牌在中國市場落後。
滯後的原因很簡單:它的電氣化速度很慢。
但與此同時,其在全球市場的地位依然穩固。
日本品牌是中國市場的變數,至少揭示了兩條資訊:1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速度遠高於全球平均水平。 以至於這些“富二代”的日本品牌意外落伍。 2.中國品牌的發展速度驚人,已經成為純電動汽車領域的全球一線力量。
日本品牌發展新能源的原因是緩慢的。 原因有很多,首先,從全球市場來看,燃油車向新能源的轉型還有乙個緩衝過程。 日本品牌在燃油車領域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其次,日本社會的文化科技產業鏈決定了日本在汽車電動化轉型過程中沒有機會引領世界。 因為在上一輪網際網絡革命中,日本落後了,這直接影響了日本在汽車智慧型領域的競爭力。
因此,我們看到,在日本**迄今為止的報道中,豐田雖然行動遲緩,但每當在新能源領域稍有一點動作,都會被解讀為“危機四起”。 因為,除了中國市場,其他市場的“新能源”博弈其實才剛剛開始。
至於未來,可以看出,日本品牌正在竭盡全力挽回差距,現在也開始認真思考電動汽車的發展。 但就像左撇子和右撇子的交流一樣,多一輛電動汽車意味著一輛利潤更低的燃油車。 日本品牌,真的有“斷腕”的決心嗎?讓我們把答案留給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