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團撤離時,全團幹部合影留念。 2024年10月。
時間就像一支箭,時間就像一架梭子。 自團隊撤銷以來已經過去了三十年,眨眼間。 現在回過頭來反思撤隊一事,越想越覺得中央軍委根據國際國內形勢作出撤制師、撤單位的明智正確決定。
首先,將廣大官兵從“地上不長草、空中不飛鳥、隨風飄石、貧瘠人少”的惡劣環境中解救出來,解退數百名官兵,復員轉回家鄉,與家人團聚,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二是要為軍人家屬子女就業上學創造有利條件。 很多家庭成員帶著丈夫來到了新的地方、新的單位,就業問題解決了,家庭收入多了,生活也富裕了,吃補貼生活結束了,在團隊裡過著“籬笆”的生活,很多孩子隨父母來到了文化教育比較發達的地區, 不僅考上了重點大學,還考研了,孩子們就業發展輝煌,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業,前途不容小覷。
三是為幹部隊伍發展創造了機遇和空間。 撤職後調出的幹部要保持和發揚團隊的好思想、好傳統、好作風,到新單位虛心學習、敬業工作、和睦相處、事業順利。
留在寧夏軍區系統的志堅、郭志學、蘇景、石雲夫、馬金霞、夏明、袁思敏等人,都發展到了團級陣地
調到蘭州軍區後勤系統的楊福雪由營崗晉公升為全團崗位,張愛國、李永明由副營崗公升任團崗
調入青海省軍區系統的王武寧、羅增民、張柳海由營晉公升為團級,曾慶宇由營晉公升為副師
調入第21集團軍偵察旅的梁滿倉由主營崗位晉公升為主團崗位,劉耀來由副團崗公升任全師崗位;
楊興文從主營調到蘭州軍區司令部華陰三河口農場,從技術層面發展到師級,自學成才成為一名軍畫家,被蘭州軍區司令員李乾元上將評價為軍隊中的“畢卡索”
調到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幹部王建文、賈敏超、袁思敏由營級調任處級領導;段崇志由副團調到正規部;張啟光由營級調任副處長;李廣森從營哨所調到地方發展,成為某連的經理;張應科由營崗調任副團員;羅二勇由營級調任四川省樂山市,任市給排水總公司黨委書記;
士兵王劍鋒、任海龍被調到供水團報考軍校;軍校畢業後,胡正強先被分配到第182團,歷任連長、訓練部隊長、營長,參加剛果維和行動,任陸軍第21集團軍工兵團長,現為某省武警少將司令員
張巨集同志調到蘭州軍區後勤部銀川企業局,復員自選工作從事煤炭生意,發揚特別能吃苦、能打、能忍的軍人精神,潛心鑽研營銷知識,當上了資產近千萬元的小老闆。 但他是個低調的人,對人充滿熱情,只要戰友遠道而來,就把他們當成貴賓,把戰友當兄弟。
以上只是一些例子供確認,就不一一贅述了,希望戰友們能理解。
我的軍旅生涯是從第183團第3連開始的,可以說第183團第3連是我在軍隊中成長的啟蒙學校。 沒有183團第3連的學習、訓練、管理和教育,沒有183團第3連連長張金滿和張志忠、郝春雲、徐澤西政治指導員的精心培養,沒有183團第3連眾多戰友的幫助, 我不會有一天出現。沒有陽光、肥沃的土壤、雨水和肥料,沒有好的種子,無論多麼飽滿,都永遠不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雖然我有很多先天不足,但我遇到了乙個好單位,很多好人,很多好機會,183團3連是我一生永遠銘記的軍隊母校,我不會忘記挖井!
我的軍旅生涯是在189團成長和發展的,可以說189團是我軍事發展的搖籃。 2024年5月,部隊擴編,我從第183團調到第189團擔任連長不到四個月,晉公升為第2營營長,2024年5月由營長公升任團部參謀長,2024年公升任副團長, 2024年6月任第3衛戍團團長。乙個“外國人”調到新單位,事業發展得如此順利,沒有時間、地點、人等優勢,得益於當時團委積極向上的氛圍,得益於團長王宗仁、政委王寶秀的重視,得益於政委吳德昌、團長張晨多年的培養, 有老長張仁傑的訓練和照顧,有李強、董文元兩位老戰友的大力幫助,有廣大官兵的思想尊重和工作支援。總之,我的發展和進步,是全團官兵集體力量一步乙個腳印向前推進的結果。
未完待續)優質作者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