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最早出現在黃河流域,2024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12月1日上午,雄安郊野公園古韻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廳迴盪著渾厚的男中音,幾位遊客聆聽觀看,欣賞著牆上的剪紙作品。
更讓大家印象深刻的是解說員李志軍對非遺展品的深度解說。 說到景泰藍,他能清楚地解釋生產過程中的化學原理;說到宮廷風箏,他可以比作世界上最先進的飛行器;說到丁賜,他很容易......“定辭之父”的名人軼事。
解說員李志軍在雄安郊野公園古韻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廳前。 攝影:劉光宇。
半年多前,李志軍還是一名電瓶車司機,人生的轉折點始於乙個決定——在雄安新區工作。
2024年,李志軍出生在保定市彝縣東庄村,家幾代人務農。
6歲那年,在城裡打工的叔叔帶回了一支他愛不釋手的漂亮鉛筆。 “我要好好讀書,習長大後去城裡!他下定了決心。
然而,上高中時,由於家庭經濟條件的限制,家中老大李志軍輟學打工,失去了第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
銷售醬油醋、修理家用電器、經營運輸......這些年來,李志軍換了很多工作。 2024年4月1日,河北雄安新區成立的訊息傳來,令他感動不已:“這是把上班創業的機會帶到家門口!”
從那以後,他每個月都騎著心愛的電單車到50公里外的雄安,去拜白洋淀。 眼看湖裡的水越來越清澈,他心裡越來越嚮往新區:“雄安人的生活會越來越好,有機會我也會參與新區的建設!”
解說員李志軍在雄安郊野公園古韻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廳向參觀者講解。 攝影:劉光宇。
2024年,一場意外的車禍,迫使李志軍辭去工作回家休養,隨後通過朋友的介紹加入了保定市廣播朗誦協會。
學習廣播不是偶然的。 從小到大,大家都誇我的好嗓子,我也愛聽廣播。 李志軍說,小時候陪伴他長大的唯一家用電器就是一台“春雷”牌收音機。
就這樣,47歲的李志軍開始重塑自我。 每天早上,他都用老師布置的單詞和短語練習發音,晚上看新聞播報,逐字模仿和糾正錯誤,還在網上對比改進方明老師的音訊教程。
在家的這段時間裡,李志軍還閱讀了《紅樓夢》等名著,同時“千里迢迢”,騎著電單車走遍了祖國。 “河西走廊、新疆喀納斯、黑龍江漠河、**拉薩......我最感興趣的是文化景點。 李志軍說,他想驗證一下自己過去在書本上看到、在廣播裡聽到的故事和傳說。
今年5月,李志軍偶然看到雄安郊野公園招司機的公告,他覺得自己離心中的“雄安夢”很近:“我沒有文憑,在城市工作唯一要做的技能就是開車。 於是,他拿著A2駕照,申請成為一名電瓶車司機。
在與定州公園經營者、北京雲鼎智慧文旅開發總經理劉坤交流時,對方發現他口齒伶俐,於是問道:“再過半個月,這裡的非遺展廳就要開館了,缺乙個講解員,你樂意嘗試一下嗎?”
李志軍壓下激動的心情,答應了。 5月下旬,正式調任古韻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廳講解員。
對於每乙個非遺展品,博物館都會給我乙個簡短的文字介紹,但經過幾天的工作,我發現固定的解說根本無法滿足遊客的疑問。 李志軍說,他買了《中國陶瓷史》等文化書籍,請假到周邊縣市的博物館到習參觀,也在與遊客的交流中增加了知識儲備。
短短幾個月時間,李志軍已經能夠輕鬆地與遊客交談。 “每當我看到大家聚精會神地聽我講非物質文化遺產時,那種成就感就會自然而然地公升起!李志軍說,“來到雄安,成就了我的人生夢想,新區給每乙個努力工作的人帶來了機會!”
雄安郊野公園古韻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廳講解員李志軍與遊客一起體驗皮影戲。 攝影:劉光宇。
來到新區工作時,李志軍也有私心:兒子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現在在北京工作,他來雄安是為了離兒子更近一些。 “北京很多企業都撤離到雄安,在那裡我能感受到兒子的生活!希望有一天,他會像我一樣來到雄安!他說。
更多雄安新聞值得關注。
點選檢視
郭海宇:90萬公里路 31年郵政愛心。
*:雄安發布。
報道:河北**記者 謝立達.
編輯:王曉娟。
校對:甄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