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作者
張平,男,現任中國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協會黨組織書記、副會長王娜,女,中共**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系博士生。
由中國縣域經濟發展大會組委會組織專家撰寫的《中國縣域經濟發展報告2024》(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出版)將於明年上半年出版。 本文是報告第六章的一部分。
2024年5月,中共辦公廳印發《關於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明確了縣域發展在鄉村振興中的地位,指明了未來縣域發展的方向。 為此,本文對縣域經濟和鄉村振興提出以下建議。
1. 大農業
實現和發展現代農業,必須以更先進的科學技術為生產資料,借助更高水平的農業機械裝置作為生產資料,具有更高的技術強度和更高的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土地生產率和農產品商品率。 從而引發了農業生產、農村面貌和農民家庭行為的深刻變化。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一方面要加強農業科技創新,進一步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形成新的優質生產力。 這包括加大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力度,完善激勵機制,突破農業科技創新的體制障礙。 同時,要加大農業科技投入,確保農業科研投入在公共財政支援中佔據優先地位,提高農業科技投入的比重和力度。 另一方面,要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慧型化,進一步提高農業機械裝備水平。 包括加大農業機械化工程實施力度,引進更多具有世界一流標準的現代化大型農業機械,實現主要糧食作物的全程機械化管理和收穫。 全面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必須推進科技創新、機械化、智慧型化、數位化,確保充足的資金和人才支援。 這將為農業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改善。
二、優質土地
一方面,要嚴防18億畝耕地的剛性防禦,特別是要保證糧食種植用地,依靠科技創新進步,提高土地生長利用率,確保肥沃土地利用好,提高糧食可持續生產水平。 落實最嚴格的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紅線、用水和生態保護,嚴禁土壤汙染,加強土壤質量管理,改善土壤有機質組成,促進土地質量,是實現縣域城鄉全面發展和鄉村振興的重要任務。 從而重視提高農業生產力,完善農業價值鏈,延伸農業鏈條,促進農村產業公升級,促進農業帶動農業和糧食系統逐步完成高效、高質量的綠色方向轉變。
3.優質穀物
為保證糧食安全(糧食指人糧和飼料糧),穩定糧食的數量和質量,在保證數量有效供給的前提下,糧食也要打上品牌。 領導們多次提出加強品牌建設要求,指出“要加強品牌建設,積極爭創品牌,用品牌確保人民群眾對產品質量的信心”。 “,推動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型”。 因此,要對每年糧食總量的質量進行實戰考核,牢固樹立大糧觀念,發展糧食作物以外的食物鏈,創新糧食消費水平,加強糧食消費研究探索。 以大健康產業發展有效銜接為導向,確保食品結構合理科學,實現省際自謀平衡。 確保中國人的飯碗永遠在中國人手中,裡面裝滿了中國菜。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中國利用有限的水和土地資源,確保了世界近18%的人口的糧食供應**。 國家層面的體制創新、科技進步和市場化改革,為提高農業生產力、保障糧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 未來30年,實現“口糧絕對安全,主營農產品自主可控”仍是保持經濟發展最高水平的重要基礎,但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和人均收入的增長,農業需要在全面提質增效的基礎上加強與上下游產業的關聯, 推動整個農業和糧食系統向高效率、高價值、綠色方向轉型。在繼續推進體制創新、科技進步和市場化改革的同時,要聚焦區域發展的優勢和區位條件,緊跟縣域發展規律,推動實現農業現代化和農業糧食體系轉型。 要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實現提高農業糧食體系質量和效率的目標,不僅要在國家層面重視,而且要在縣一級樹立重視農業、服務農業的意識,並在制度上、 為農業糧食體系轉型提供政策和經濟支援。確保口糧絕對安全和主要農產品的自主可控,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目標。
四、留住人才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城鄉差距拉大,外出就業人數逐年增加。 空殼村、空心村現象突出,戲稱為駐鄉6199部隊,這種現象必須扭轉,外出打工的潮子才會變成回鄉創業的潮子。 通過行業和政策的引導和支援,引導農民工合理、有序、科學地回流,建立科學合理的城鄉人員結構。 讓村富民興。
第五,記住懷舊
這棵樹有 1,000 英呎高,落葉回到根部。 要讓外出創業的人快樂回鄉,重視第二故鄉與第一故鄉的建設,讓人們銘記鄉愁,留下田園風光和美好回憶,加大對鄉村地標和特色民宿建築的保護、建設和發展力度,把鄉村建設成乙個真正令人嚮往的地方。 通過多年的精準扶貧和鄉村建設,農村面貌大為改善,農業農村發展方興未艾。 因此,有必要大驚小怪地記住懷舊文化,回歸村落的獨特風光,傳統村落的保護和應用開發。
6.創造美
鄉村振興的關鍵是鄉村建設,鄉村建設的目標是建設美麗鄉村,美麗鄉村的標準是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協調發展,文明鄉村風俗習慣,村容潔淨。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發展生產、舒適生活、鄉風民居、村風整潔、民主管理”20個字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總要求。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的20個字總要求,從生產發展到產業繁榮,從小康生活到富足生活,從清潔鄉村到生態宜居,從管理民主到有效治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在快速發展的形勢下,三農事業將與時俱進,農業農村發展的戰略要求與時俱進,更好地滿足農民和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建設和諧美麗鄉村。
七、營收增長強勁
堅定不移地增加農民收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未來,“三農”發展需要加強農業村內分工,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加快縮小工農差距、城鄉勞動生產率差距,縣域建設是支撐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創造非農就業的關鍵。 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和城鄉融合發展。幾十年來,工業化和城鎮化使工農、城鄉勞動生產率的絕對差距不斷縮小。 未來30年,全面實現中國式農業現代化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必須繼續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消除城鄉收入差距。 除了加快城鎮化發展外,通過實施鄉村振興,還需要在農業內部實現按規模、按產品專業化分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縣域經濟的發展,不僅通過創造更多的非農就業,為加快城鎮化程序提供條件,而且通過土地、勞動力、資本等城鄉資源的整合,為農業內部的專業化分工提供條件。 要利用科技創新和結構改造,加強科技發展相結合的自然型生產解決方案的開發。 在開展基於自然的生產解決方案、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踐中,農業現代化應與現代生物學和數字技術有機結合,促進農業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
8. 共同富裕
縮小工農、城鄉收入差距,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構建以縣為核心的多維市場機制,逐步縮小縣與縣之間的收入和社會福利差距,建立城鄉聯動、跨區域、跨行業的統一勞動力市場促進農業內部種植與養殖、種植內部大農與小農之間、各地區不同農產品之間的專業化和分工化程度,提高農業生產的產業化、商品化、市場化程度增強服務農業意識,通過高價值化、多元化、個性化發展,解決農民增收、全民共同富裕問題。
案例:“武昌公尺”數位化。
黑龍江省武昌市是典型的農業縣(市),國家重要的商品糧食基地,中國糧食生產十大先進縣之一,中國五大稻縣之一。 2024年,武昌大公尺品牌價值攀公升至71028億元,連續七年蟬聯全國地標性產品大公尺類第一。 在打磨武昌大公尺綠色名片的道路上,武昌市從未停止探索和努力。
武昌縣依託新華網溯源中國平台“科技+媒體+商業+產業+生態”全方位能力矩陣,提出“人-地-稻-標”全網路化溯源方案,繫結每個地塊對應每個農戶,全面追溯對應地塊的產量和對應地塊的種植、收購、加工、銷售等生產環節, 全面追溯農民10萬餘人、合作社6000余家、稻田240多萬畝、大公尺70多萬噸、生產加工企業470余家。200余家分包裝企業、400余家地標企業、90余家規模以上企業、50余家經銷企業等資料逐一錄入工業大資料平台,可實時監控工業執行資料,掌握武昌大公尺品牌數位化保護技術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