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在靈帝(漢邵帝、漢賢帝的父親)時期,也就是黃巾起義發生的時代,出現了乙個顯著的腐敗現象,即賣官現象特別嚴重。
因此,一些後人將東漢滅亡的原因部分歸咎於宦官獨裁,收買領主和官員,造成國內混亂,如《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 在第二集中,劉濤說,“災難都是十個常僕出賣官害民,欺負君主”,片名有“太監勃起”的字樣,好噁一目了然。
這其中有兩層含義,一是賣官的主要責任是太監,二是東漢滅亡的主要原因是賣官。 但實際上,這兩者都是有問題的。
其實最大的荷官是靈帝和太后,這一點毋庸置疑,錢主要落在了靈帝和太后手裡。 他把所有這些錢或財富都放在***裡。
當然,凌帝身邊的宦官,尤其是最信任的太監,也從中得到了不少好處。 主要有兩個好處,一是***,二是太監家的孩子可以收買官吏,這些人不能按照正統的方式做官。
但是,東漢的太監無法控制皇權,只能依靠皇權,這與唐朝後期不同。 在賣官這件事上,靈帝果斷,太監們也只是賤了。
古人往往喜歡把乙個國家的滅亡歸咎於女人或太監,如果他們能找到替罪羊的話。 東漢末期的太監們,或許就是這樣背負的。
其實東漢的皇帝和太監基本可以算是一體的,關係非常密切。 在很多情況下,皇帝唯一可以依靠的力量就是太監,甚至皇帝的母親也可能成為政治鬥爭的物件,因為太后和親戚不想把權力交給皇帝。
東漢的太后特別喜歡挑選小皇帝。
其次,沙暴認為,東漢滅亡的原因,基本和賣官關係不大,當然這只是個人意見,肯定會有不少爭議。
當然,最好不要出現賣官職的現象。 但如果是這樣,危害有多大?這並不是說普遍的腐敗會導致乙個王朝的滅亡。
清朝也是乙個貪腐的王朝,官售盛行,但清朝即使面對內外動亂,也依然存活了很多年。
有人說,清朝不賣四級以上的官。 但實際上,賣不賣對普通人來說意義不大,直接壓榨普通人的是中下層。 清朝出賣**不是為了百姓之癢,而是為了防止國家政權出現問題。
清朝和東漢有乙個重要的區別,那就是清朝是科舉考試制度,東漢是推薦制度。
在科舉制度下,出賣官職擠壓了窮人的出路,剝奪了相當一部分機會。
但在選舉制度下,情況並沒有那麼嚴重。 當選的人基本上是乙個圈子裡的人,基本上沒有普通人被提拔的可能。
對於下層的人來說,他本來就做不了官,買不起官,所以官賣制度和他們無關。
賣官制度只是貴族之間權力的重新分配,其影響並沒有那麼大。 乙個**,不管他有沒有收官,他的本性都沒有改變。
其實很多名門戶收官,袁家和曹家,都沒看到他們抱怨什麼。
凌帝死了,如果他的兒子邵帝安穩了,那麼沙暴認為東漢王朝還能延續下去。 然而,在當時,政治鬥爭中的各種偶然因素匯聚在一起,導致了皇帝的權力喪失和東漢王朝的滅亡。 如果上帝再擲一次骰子,結果可能就不會這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