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面新聞記者 |潘文傑.隨著北風呼嘯,寒潮來臨,文化界失去了......社會學家李強、當代藝術家餘友涵、政治思想史家約翰·波考克、義大利哲學家安東尼奧·內格里、法學家江平、漢學家易毛科在12月介面新聞編輯 |黃色的月亮。
今年,我們試圖利用這個非常有限的庫存來記錄文化部門的死者,以表達我們的哀悼。 其中最年長的是翻譯楊毅,享年103歲,她的一生經歷了軍閥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從2024年到2024年,她經歷了中國現代史上最豐富、最動盪的時期之一。 其中最年輕的是導演兼作家萬馬次登,他的藏語意為長壽,但他的一生只有53歲。 萬馬次登的作品仍在影響著更多的觀眾,他的電影《雪豹》在今年的第36屆東京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了最佳影片獎。
每年年底,死亡人數似乎都在急劇增加。 這不僅僅是乙個可悲的直覺判斷,更是乙個科學的證明。 紐約消費者教育組織美國科學與健康委員會(American Council on Science and Health)的微生物學家亞歷克斯·貝雷佐夫(Alex Berezow)博士說,冬季的死亡人數確實更高。 CDC公布的資料清楚地表明,在美國,12月、1月和2月是一年中死亡人數最多的月份。
願您身體健康,並與我們一起緬懷今年去世的人。 或許有些名字沒有進入**盤點,也沒有在大眾眼中被反覆紀念和哀悼,但它們對你我來說卻非常重要,請在年底的這一刻默默銘記和致敬,因為沒有生命是徒勞的,或多或少, 世界因他們而改變。
2024年底,介面文化(**ID:booksandfun)將回顧今年逝去的文化圈。
俄語翻譯。
1928 年 6 月至 2023 年 1 月 2 日。
我的好處之一是始終堅持我的信仰。 我就是這樣活下來的。 2024年,在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工作的王志良,當時正參與政治運動,被派往河北省農村整修王志良哭得很厲害,把自己不敢帶的《奧涅金》塞進了行李箱裡。 在變身過程中,即使背著一百多斤的石頭,王志良也會在心裡默默地背誦《奧涅金》,翻譯成中文。 晚上,他會把他寫的詩寫在報紙、菸盒、草紙和其他他能找到的廢紙上。 回到上海後,王志良一邊翻譯一邊做繁重的體力勞動,在黃浦江岸邊,他一邊搬木頭一邊背誦單詞,一度引起警察的跟蹤。 2024年翻譯完成後,該書歷經數十次修訂才定稿。 古典文字的自由譯本和後來修訂的譯本都出版了。 在84歲高齡時,王志良還完成了該書第三版的翻譯工作。
2024年,在華東師範大學校長劉福年的幫助下,50歲的王志良成為中國師範大學的一名優秀教師。 他終於能夠站在大學的講台上,講授**文學。 之後,他“每天只睡幾個小時,4點30分起床,一分鐘也不浪費”,目的是“彌補那20年”。 2024年9月,中國翻譯協會設立“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 2024年,王志良獲此殊榮。
加拿大華裔作曲家。
1931 年 1 月 1 日至 2023 年 1 月 3 日。
顧家輝的父親顧丹明曾為王傀儡**工作,後來因被指控為叛徒,隨姨媽和妻子逃往中國香港。 顧家輝也跟著姐姐去香港找家人。 去香港後,兩人主要靠妹妹顧妹外出唱歌賺取基本生活費。 顧佳慧在姐姐的影響下對**產生了興趣,成為了一名鋼琴家。 2024年,美國波士頓伯克利學院院長聽說顧家輝在香港的演出,主動為他申請獎學金,邀請他到美國留學。 在邵逸夫等人的贊助下,顧家輝前往伯克利**學院深造兩年,也成為這所學校的第一位中國學生。 在校期間,他第一次參加邵氏電影《無愛》的作曲比賽,並憑藉首部作品《夢》獲得第二名,後來又參與了幾部邵氏電影的作曲。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粵語歌曲大多是作為電影插曲而存在的。 2024年,顧家輝為電視劇集《笑業報應》和《鬼馬雙星》創作並製作了主題曲,成為“香港粵語流行歌曲”的由來。 顧家輝等人創作的嚴肅而富有藝術氣息的粵語歌曲,逐漸讓粵語歌曲成為樂壇主流,原本只願意唱英文歌曲的歌手也開始演唱粵語歌曲,不僅在香港音樂中流行,在台灣和中國大陸也流行。
武漢大學歷史學家、人文社會科學高階教授。
1942 年 2 月 8 日 - 2023 年 1 月 12 日。
馮天宇左手拿著瓶子,右手拿著筆,在湖北省人民醫院病房裡寫完了《中華文明五千年》一書,該書於2024年初出版。 武漢大學中國研究學院院長郭啟勇回憶說:“馮先生是乙個奇怪的人,思想開放,積極樂觀。 醫生多次宣讀生命的最後期限,但他只是置之不理,似乎沒有時間沮喪和悲傷,於是他抓住每一分每一秒,專心思考理論和歷史問題,全身心地投入到寫書上。 ”
馮天宇曾說自己“30多歲才踏入學術門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歷史唯物主義教科書很少出現文化文明問題。 2024年,37歲的他來到武漢師範大學(湖北大學前身)任教。 他不僅關注整個文化史,還關注中國文化史程序中的兩個重要時期,乙個是中國文化軸心時代(先秦),另乙個是中國文化近代轉型時期(明清時期)。 馮天宇還定義了“中國元典”和螺旋式的“文化重演法則”。 他分析了哪些經典屬於元典,又是如何產生的,向讀者講述了漢元典與古希臘元典、希伯來元典、印度元典的異同,以期洞察中國文化的特點,揭示元典的轉化精神如何在中國現代化建設運動中發揮作用。
馮天宇一家人過著簡樸的生活,但他的父親卻非常喜歡買書和古董,因為它們的藝術魅力和歷史價值。 2024年初,馮家開始向武漢師範學院新修繕的歷史系捐贈古錢幣。 到2024年,馮家兩代書生已經將他們半個世紀以來收集的珍寶全部捐獻出去。 由於數量眾多,武漢大學專門設立了“馮捐贈博物館”,當被問及這些藏品值多少錢時,馮天宇說自己沒有研究過。
法國文學專家和翻譯家。
1943 年 2 月 2 日至 2023 年 1 月 16 日。
司湯達認為,乙個人不能有太多的錢,也不能沒有錢,不能太少依賴別人,不能有太多的煩惱,只夠錢看書、談戀愛、看戲。 像司湯達一樣,我認為幸福的生活足以讓我能夠閱讀和寫作。 郭紅安曾談到代表譯本《紅與黑》的作者想要傳達的主題。
在高中時,他接觸到了《紅與黑》、《高大的老人》和《尤金妮·葛朗台》,這三本書直接影響了他的職業選擇,使他走上了法國文學的研究、批評和翻譯之路。 2024年考入北京大學西方語言文學系,選修法語和漢語言文學。 大二那年,他用字典一點一點地讀完了《紅與黑》的原著。 2024年,郭紅安再譯出版《紅與黑》,翻譯僅用了五個月的時間。 “也許在別人看來,翻譯得太快了,但人們不知道,我心裡翻譯《紅與黑》已經30年了。 ”
20世紀80年代以來,他持續關注加繆、波德萊爾的作品,開展研究和翻譯工作。 從加繆的《短篇小說集》到《加繆的詩集》,從《波德萊爾美學選》到《波德萊爾的詩集》,兩位作家的系列研究是法國文學翻譯領域中規模更大、更完整的兩項成果。 2024年,波德萊爾的《惡之花》由郭洪安翻譯出版,開創了插圖文學名著的先河。 2024年,憑藉《加繆文集》獲得“傅雷翻譯出版獎”。
線上翻譯。 1919 年 9 月 12 日至 2023 年 1 月 27 日。
總有記者採訪,談起“貴族”的人生經歷,楊毅覺得有些煩人。 楊懿出生於書生世家,四位祖先在清末考入翰林,父親楊玉章是中國銀行天津分行行長,哥哥楊憲義也是著名翻譯家,妹妹楊敏如是古典文學研究者。 她也是巴金的筆友和朋友,兩人有60多年的友誼和跨越半個世紀的書信往來(他們的短文被收錄在《雪泥集》中)。 小時候,她和巴瑾通訊,說想在《家》裡做覺慧,但巴瑾不同意,認為她應該先好好讀書,耐心等待。
楊毅在重慶借書時偶然讀到《呼嘯山莊》原著,覺得“其中的愛情可以超越階級、社會、生死,勝過《簡愛》”,萌發了翻譯這本書的想法。 《呼嘯山莊》曾被梁士球譯為《呼嘯山莊》,楊懿對這個翻譯並不滿足,日日夜風雨,她從雨聲中汲取靈感,最終將《呼嘯山莊》一書的書名定為《呼嘯山莊》,成為公認的好譯本。
編劇、導演、編劇。
1969 年 12 月 3 日至 2023 年 5 月 8 日。
藏人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生活在神話中。 他們一直以這樣的方式生活,以至於許多文學作品,如《公尺拉日巴尊者傳》等,早已對此進行了深入的描寫,但讀者——尤其是華語世界的讀者——卻不理解。 萬馬次登曾解釋過他創作的關鍵詞“西藏”。
萬馬次登的作品包括《塔洛》、《殺羊》、《氣球》,他也是**劇集《烏金的牙齒》和《故事只講了一半》的作者。 他本來想當作家,剛開始拍電影的時候,萬馬次登並沒有意識到有些**可以拍成電影。 作者的影視意識覺醒後,影文開始結合。 萬馬次登提到,與扎西達瓦和馬元的藏文寫作不同,他的藏文寫作更加日常和平凡:“如果你看我的文字或影象,你會覺得作為乙個人,你和你本質上並沒有太大的不同。 我可能更了解他們作為人類最微妙的情感方式。 ”
他是文物專家、考古學家,也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的終身研究員。
1929 年 9 月 28 日至 2023 年 6 月 15 日。
孫驥曾調侃珍寶鑑賞的現狀:第一句話是“真”,第二句話是“兩百萬”,現在很多文物研究者在鑑別文物時往往只有這兩句話,而普通大眾並不關心文物的真相。 他認為,要對文物進行研究,必須從廣袤時空文物背後的思想情境入手。 有記者去拜訪孫驥,孫驥說自己喜歡吃饅頭和公尺粥,接著講起了饅頭的歷史——15世紀歐洲還不知道如何做麵條,但在漢代,饅頭早已出現,叫“麵餅”。
孫驥的考古生涯始於與沈從文的相識。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沈從文在歷史博物館工作,孫吉跟著他學習中國古代服飾的歷史,幫助整理中國古代銅鏡的材料,開啟了考古學的大門。 之後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學專業,師從中國考古大師竇素白。 蘇白告訴孫驥,考古研究要多讀書,也要注意史料中的“觸角”,它們會相互聯絡,成為學術研究的入口。 孫濟後來寫了《漢代圖文集》《中國古代輿論集》《陽官文集》等作品,在他所有的作品中,他最喜歡的是《陽官藏》——仰望宇宙,俯視繁華的品類,一塊青銅一縷縷絲,也能體現出人們的審美和創作。
他是清華大學社會學家和文科資深教授。
1950 年 - 2023 年 12 月 12 日。
李強曾說:“我的社會學基礎基本上是靠自己讀書。 2024年考入中文大學時,學校沒有社會學專業,也沒有社會學概念。 有一天,他在外文書展上發現了一本被歸類為社會學的書,覺得很有趣,於是他走上了社會學研究的道路。
2024年,李強任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副主任,後進入清華大學,任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他也是社會分層與流動、城市化與城市研究、社會治理等領域的領導者。 據清華大學訃告記載,21世紀初,李強在結合資料分析和客觀綜合實證觀察的基礎上,提出了中國社會的“倒T型”結構,進而根據社會結構的實際變化提出了“土形”社會結構,為我國社會分層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
當代藝術家。
1943 年 - 2023 年 12 月 13 日。
小學美術老師告訴他:“歌曲表演結束後,觀眾鼓掌,還會有女孩獻花。 畫家沒有這樣的時刻。 於友涵曾在《自問自答》中寫道:“我記得,我不喜歡這種時刻,我喜歡默默無聞。 喜歡默默無聞的於友涵後來參加了2024年的第45屆威尼斯雙年展,這也是中國藝術家首次登上威尼斯雙年展的舞台。 餘友涵回憶說,當時在聖馬可廣場,“只有兩個人穿西裝,乙個是義大利**,乙個是我。 ”
餘友涵之所以引起世人矚目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是20世紀90年代政治波普藝術領域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之一。 80年代,他接觸抽象和極端藝術,並於2024年以抽象“圓”系列參加中國現代藝術展。 到了90年代,於友涵在中國波普風格的作品中進行了大膽的實驗,挪用了政治宣傳的意象,點綴著鮮花和氾濫的色彩,為“藝術為政治”和“藝術取悅大眾”的信條帶來了新的詮釋。 如果把所有的作品都考慮進去,其實他的藝術創作是多元而豐富的,並不侷限於政治波普風格。
中國政法大學原校長、終身教授。
1930 年 12 月至 2023 年 12 月 19 日。
改革開放時,江已近50歲。 在政治運動中,他長期不被允許從事法律和法學工作,直到那時,他才重新點燃了對這項工作的熱愛。 他曾經說過,“對私法情有獨鍾的原因似乎只有乙個,那就是私法從未在中國社會扎根。 由於中國社會缺乏私法生根發芽的土壤和條件,中國缺乏“公民社會”。 ”
從他的著作《我能做的就是尖叫到起起落落,起起落落:八十個自我陳述》中,江平的人生經歷和法治觀不僅影響了法學學者,也影響了整個社會對法治的理解和認同。 江平歷來關注中國法治建設程序,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後首次以“依法治國”為會議主題,提出了進一步深化改革部署、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