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社會中的刑法(第二版)。
作者通過: Lao Dongyan
北京大學出版社2024年12月出版。
l 風險社會語境下刑法應對理論的新建構.
l 新修訂,語言簡潔,重點突出,風格鮮明。
l 整合法學理論與社會科學法兩種研究正規化。
l 通過對基本刑法體系的分析,深入解讀具體的實務問題。
序言(摘錄)。
自2024年出版以來,已經過去了八年,在引起刑法學者關注的同時,也受到了一些批評。 這些擔憂和批評對我來說是乙個很大的鼓勵。 無論是表揚還是批評,都表明本書的相關研究和結論是被認真對待的,有助於我反思書中相應的內容。
在這次再版之際,有必要澄清這個問題的三個方面。
首先,本書的核心命題是,隨著風險社會的到來,刑法學理論如何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 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該書更關注刑法理論如何變化,儘管在某些部分也表達了對如何改變刑法理論的初步立場。 這意味著什麼是和應該是什麼之間有明顯的區別。 從本書對刑法基本原則和基本概念變化的描述或概述中,不能推斷我完全同意這些變化。 在本書出版時,由於對這些理論應該發展多少缺乏成熟的見解,討論的重點更多是變化是如何發生的以及為什麼會發生,以及如何在空白中選擇相關的刑法理論進行發展。 這種空白可能具有誤導性,事實上,這也是對我所倡導的刑法風險理論的許多批評的原因。
從相關研究的早期開始,我就認識到刑法理論在政策預防方向上的發展,一方面因其具有現實的社會基礎而呈現出必然的一面,另一方面,這種發展的內在危險性也一直令人擔憂。 我在2024年的文章《風險社會中的公共政策與刑法》(《中國社會科學》2024年第3期)中明確了這一點。 只是由於精力的侷限性,在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都沒有對如何控制預防性刑法的危險性發表任何進一步的評論。
其次,這本書與我後來對刑事政策和功能主義的研究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絡。 可以說,這本書和我後來的研究始終堅持一條主線,那就是刑法作為法律制度的組成部分,如何合理發揮其社會功能。 這也使得我相應的研究,即使涉及到具體罪的教義建構,也常常從社會治理的角度來考慮。
如果認識到刑法理論需要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進行調整,那麼如何錨定刑法學說體系及相關領域的理論發展方向,並為這種調整提供加工和支撐,就是乙個需要進一步發展的命題。 基於此,在完成本書的研究後,我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思考如何在刑法學說體系內構建乙個能夠實現自我進化的發展機制。 該領域的相關研究大致可分為兩部分,即如何完成刑法解釋理論的轉化和如何在犯罪學體系層面實現理論重構,以期為整個刑法體系的適應性調整提供必要的支撐。 刑法解釋部分,相應研究成果已收錄在《刑法功能主義解釋》(中文大學出版社2024年版)一書中。 在本書中,筆者試圖在推動刑法解釋理論適應性調整的同時,為如何控制刑法解釋功能化和實證化所固有的危險提供乙個基本框架。 這也是對預防性刑法危險的回應。 關於犯罪學體系的章節尚未完成,預計將在未來兩年內出版,暫定名為“刑法的功能主義體系”(或“刑法的功能主義理論”)。
最後,本書新版與舊版相比所做的改動主要體現在增加了四章,調整了各章的順序,並對一些具體的討論進行了相應的處理。 舊版本的缺點是內容不夠完整,系統存在明顯缺陷。 此次修訂主要做了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增加了四章,分別是第三章“刑法體系韌性機制的構建”、第五章“風險刑法理論的檢驗與思考”、第十一章“過失案件中可預見可能性理論的反思與重構”、第十二章“過失理論重構的正當與適用”。 二是調整了各章的順序。 舊版《事實因果與客觀結果歸因》第五章共分為兩章,即新版第七章《事實因果歸因與結果歸因的型別》和第八章《結果歸因理論的型別學》。同時,舊版中涉及主觀與客觀之爭的章節和涉及犯罪未遂理論的章節已被取代。 三是部分章節標題重新制定,並在具體討論中作了相應處理,包括但不限於因立法或司法解釋修改而作出調整。
修訂這本書的想法始於 2020 年。 疫情的三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包括個人的心態,也耽誤了這本書的修訂。 好在疫情終於結束了,修訂工作終於結束了。 在此,我要感謝我指導的博士生陶秋林和李煜,感謝他們在修改過程中的幫助。
老東燕. 6月 26, 2023.
老東燕.
浙江紹興人,北京大學法學博士,清華大學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刑法學會常務理事。 他的主要研究領域是刑法。 出版專著《風險社會中的刑法》《功能主義刑法釋義》《刑法本土化中的法治敘事》等,在《中國社會科學》《中國法》《法學》《法學》《中外法》等專業期刊發表論文90餘篇。
目錄
介紹。 第一部分:風險社會中刑法理論的巨集觀思考。
第一章 風險社會與預防性刑法體系
第一節 風險社會中的風險格局
第二節 社會轉型與風險社會理論。
第三節 風險社會理論中的“風險”
第四節 預防性刑法體系的興起。
第 5 節 本章摘要。
第二章 刑法制度的演變概述
第一節 風險社會中刑法理論的危機
第二節 法律利益理論的當代變遷與困境
第三節 刑事責任基礎的結構性轉變。
第四節:被隱含重構的教義理論。
第 5 節 本章摘要。
第三章 刑法體系韌性機制的建立
第1節:政策作為刑法體系的結構要素。
第二節 政策的基本功能與刑法的政治化
第三節 借助制度技術鍛造刑法的適應性。
第四節 通過刑法解釋構建制度的適應性。
第 5 節 本章摘要。
第四章 風險刑法理論的立場與選擇
第一節 防止刑法對自由刑法的全面侵蝕
第二節 風險刑法理論研究方法與立場
第三節 借助原則對預防性刑法實施約束。
第 4 節 本章摘要。
第五章 風險刑法理論的審視與思考
第一節 風險刑法理論對刑法體系的意義
第二節:風險刑法理論研究正規化的思考.
第三節 實現社會理論與刑法理論的銜接。
第四節 如何使風險刑法理論系統化
第 5 節 本章摘要。
第二部分:刑法理論在風險社會中的具體發展。
第六章 風險分配與刑法的因果關係
第一節 刑法中的風險分配與責任歸屬判斷
第二節 刑法中因果關係的規範性思考.
第三節 刑法因果關係中的三對範疇
第 4 節 本章摘要。
第七章:事實歸因、因果歸因和後果歸因的型別。
第 1 部分:“歸因-責備”二分法框架的問題。
第二節 傳統刑法理論中結果歸屬的型別
第 3 節 概率增強結果歸因理論的興起。
第 4 節 本章摘要。
第8章 結果歸因理論的型別學。
第一節:歸因理論中的正規化轉變和型別學思維。
第 2 部分:對不同型別結果歸屬的規範性解釋。
第三節:各歸屬在實際案例中的應用。
第四節 探究刑法中事實因果關係的判定標準。
第 5 節 本章摘要。
第九章 犯罪意圖理論的思考與展望
第一節 意志因素是否具有獨立價值。
第二節 故意性是否等同於認知罪。
第 3 部分:從基於結果到基於行為的轉變。
第 4 節 本章摘要。
第十章:犯罪意圖要素分析模型。
第一節:對目前四大理論的評析。
第二節 意向指定標準的公式表述。
第三節 犯罪意圖譜系表及其解釋。
第四節:意圖要素分析及其適用。
第 5 節 本章摘要。
第十一章 過失犯罪中可預見可能性理論的反思與重構.
第 1 部分:為什麼我們重視預見結果的具體可能性。
第二節:傳統過失理論責任機制的功能缺陷。
第三節 過失構建中預見可能性的新定位
第 4 節 本章摘要。
第12章 過失理論重構的正當性與應用。
第一節 重構後的預見性與刑法中的自我問責
第二節 改造後的預見可能性符合責任原則的要求。
第三節 對可預見的可能性和刑事過失案件的區別處理。
第 4 節 本章摘要。
第13章 有害性原則的功能轉換和實踐困境。
第一節 風險控制與刑法危害評估。
第二節 刑法中損害概念內涵的裂變。
第三節 轉變危害性原則的基本功能。
第四節 危害性原則背後的刑法困境
第 5 節 本章摘要。
第14章 主客觀爭議和型別學解釋。
第一節 刑法在刑法初期的演變
第二節 刑法的當代發展
第三節 刑法中非**類的解釋。
第四節 無主客觀爭議的漢語語境調查。
第 5 節 本章摘要。
第十五章 刑法中不法性的成立理論和依據
第一節 懲罰的目的和未遂的啟蒙理論。
第二節 當代犯罪未遂理論的走向
第三節 確定刑法危害後果和違法行為的依據。
第四節:犯罪未遂理論的反思與總結。
第五節 主觀企圖理論盛行的社會背景和危險。
第 6 節 本章摘要。
第16章:意義的裂變和罪責理論的規範重構。
第一節:規範責任理論與預期可能性理論之間。
第二節:罪責的客觀化和對可能性命運的預期。
第三節:罪責的社會化與規範責任理論的重構。
第 4 節 本章摘要。
第十七章 違法意識問題的根源**.
第 1 節:“對法律的無知並不能免除責任”在法國大陸語境中
第 2 節:“對法律的無知不能免除責任”,在普通法語的語境中
第三節 法律知識推定與治理方法合理化。
第四節 “不知法不免責”的理論依據評注。
第五節 探究違法認知出現問題的原因。
第 6 節 本章摘要。
第18章 責任學說與非法認知。
第一節 違法意識問題的責任導向性。
第二節 違法觀念背後的責任主義困境
第三節 刑法風險規制與責任原則之間
第四節:對承認中國做法非法性的反思。
第 5 節 本章摘要。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十年回首。
風險社會中的刑法(第二版)。
八年新修訂 重構風險刑法理論
當前,我國不由自主地將自己置身於乙個全球風險社會,不得不面對和處理許多新的社會問題,而刑法作為社會治理體系的組成部分,正面臨著如何與時俱進的重大課題。 有別於其他只關注地方或特定領域的風險刑法理論,本書以風險社會為背景,考察外部社會環境的劇烈變化如何對刑法學基礎理論產生綜合影響。
本書第一部分旨在從巨集觀層面全面概述和描述刑法制度發生的重要變化,分析這些變化的共性,並試圖揭示促成這些變化的社會根源。 第二部分是主題**,按照層次體系的順序排列,從因果關係與結果歸因、故意性、過失性、危害性、違法性、刑事責任性、違法性認知等基本概念或系統入手,梳理其所經歷的演變和影響後果。
本書在原版的基礎上進行了大幅度的修訂,使主題更加集中,語言更加簡潔,風格更加鮮明,全面深入地梳理了現代社會風險社會性對刑法學理論建構的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