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長廊以良渚命名,因文化而興旺。 日前,《良渚文化長廊20條'文化+'產業政策》發布,將人才、文化、生態、產業有機對接,全面擦亮了“良渚在中國2024年”這張金色名片。 在800多家數字文化企業雲集的良渚新城,政策的發布為行業發展注入了強勁活力,讓大家對未來有了更多新的期望和展望。
走進杭州久思文創集團的手工生產車間,四五名工人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最後的封邊、織帶等工序。 臨近年底,龍年絲綢禮盒已收到超過20,000份訂單。
製作部部長穆曉玉說:“這兩天,我一直在趕這幅畫,我做了大概5000幅。 有時我會多工作一點,直到 8 點左右。 ”
公司距離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僅兩公里,致力於通過數字設計和印刷呈現傳統文化,並將其打造成各類文創產品。 目前已自主研發生產絲書、書畫、畫冊、絲巾、衍生品等五大類單品200餘款,其中不少融入了良渚元素。
當我在這裡工作時,我身處不同的時空,但我仍然能感受到與良渚文化的聯絡。 將我所知道的一些東西融入到設計中,通過一些有趣的互動,更好地弘揚我們的傳統文化。 設計師劉石說。
嗅到濃厚的文化氣息,公司不斷創新。 不久前,10000多份海外華人年年禮物送往17個國家和地區,助力特色文化的轉化傳承和國際傳播。
總經理馬金洲非常自豪地說:“從我們2024年文化的發祥地良渚,能夠把這13000件承載中國傳統文化的產品送到世界各地,讓中外友人都能看到中華文化的呈現,我覺得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情。 ”
今天,20條“文化+”產業政策陸續出台,圍繞企業梯度培育、空間優化拓展、新興產業培育,加快推進良渚文化走廊“文化+”產業公升級,特別是扶持有潛力的中小企業、鼓勵文化出海,讓它們有了新的期待。
我們第一時間接觸到了這20篇文章,並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在整個文化長廊中要呈現的文化是什麼?就單個企業而言,我們的實力可能比較薄弱,需要搭建乙個舞台,不同行業的文創企業用自己不同的產品進行呈現,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良渚文化。 馬錦洲說。
20項“文化+”產業政策聚焦建設文化人才聚集地、文化產業繁榮之地、文化旅遊目的地、文化傳播傳承之地,為餘杭區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全要素供給保障、全生命週期服務、全方位排憂解難。 堅持產業化、專案化,高質量發展走廊正在延伸,讓更多企業享受到走廊建設帶來的紅利,為區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良渚新城管委會鎮辦處長吳素芳表示:“良渚文化是傳承,我們要更好地挖掘這一優勢,然後要對這一政策進行系統培訓,做好文化品牌輸出,構建國家對外文化基地線上線下服務體系, 同時在產業空間方面做好充足的空間保障,擦亮竹文化的金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