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
袁紹頭疼,自從董卓進京後,袁紹的腦袋嗡嗡作響,疼了一會兒。
其實,袁紹的算盤並不少,但天下造人。
整個漢代,出生於四朝三皇子袁家的袁書,自然是名列書生之列,但從桓帝到靈帝早年,兩黨的災難打擊了朝廷中的士大夫,皇帝身邊的太監利用皇帝的權勢掀起波瀾, 他們非常繁榮。
對於這種情況,袁紹最初的想法是趁著年輕皇帝年紀小,等親戚何家可以最大限度借用皇帝的權勢,書生和親戚聯合起來殺了太監階層。
所以,袁紹抬手提腳,支援何瑾殺太監的願望,至於建議何瑾暗中詔董卓進京,也只是為了讓殺太監的計畫更加穩固。
但袁紹實在沒想到,何瑾會無腦地捲入太監們為他設定的殺戮遊戲,導致太監沒有被殺死,而是自己把何瑾放進去。
如果何進沒有死,何進就會奪取軍權,鎮壓西涼的董卓,然後與袁紹等書生聯手執政,各有各的位,大家歡欣鼓舞。
何瑾死了,袁紹聯合親戚的想法失敗了,但更嚴重的是,何瑾死後,袁紹帶領曹操等人公然攻打皇宮,**太監們,不僅把自己推到了皇權的對立面,還殺了皇帝可以依靠的太監。
這相當於剝開了皇帝的外殼,把他放在乙個人人都能處理的地方。
然後更嚴重的問題來了,太監被毀了,圓滑的年輕皇帝就這麼赤裸裸地出現在董卓面前。
黨的災難後,書生本身就被淘汰了,東漢的牢獄中還有不少名士,太監則由袁紹等八位西園隊長率領。
東漢的各派政治勢力在這場交火中四散而死,無辦法遏制董卓麾下英勇好戰的西涼軍。
當時,朝廷唯一能與董卓抗衡的,就是刺殺石定遠,但因為董卓策反對呂布,丁遠的合併很快就被董卓吞併了。
董卓完全控制了東漢時期的國家政權。
袁紹在東漢後期朝廷劇變中是乙個特殊的存在,四、三公的背景,東漢乙個嚴肅的宮廷老大,但在帶頭的情況下,他陷入了亂世的泥潭,無法自拔。
何進政變的失敗,可以說是打斷了袁紹政治生涯的偉大飛躍,也意味著何家這個新一代的貴族親戚,還沒來得及點亮就掉進了泥土裡。
但事實上,這個結果對袁紹來說並不一定是無法接受的。
董卓.
首先,董卓雖然率領西涼軍進京,占領了政府,但與朝廷中的許多文武大臣相比,董卓本人並沒有什麼背景,而董卓擁有也只有他的基本板塊,那就是軍隊。
宦官和親戚被屠殺,在整個東漢時期,沒有任何政治勢力可以與董卓抗衡。
但董卓還是慌了,因為在黃巾起義中,東漢朝廷做出了乙個愚蠢的舉動,改歷史為游牧,下放地方軍政權力,這意味著當地的豪門迅速崛起,東漢朝廷的影響力是尖銳的。
東漢末年,在那個重視閘閥背景的時代,有背景的家族自然佔據了權力的“正統”。
袁紹是誰?四、三公袁家的子弟,袁家的門生遍布天下,就算董卓控制了**朝廷,袁家的政治影響力也是董卓無法企及的。
董卓也很清楚自己的不足,所以當董卓著手控制政府時,董卓把希望寄託在與士大夫階層一起執政上,以緩和***與當地富豪士生之間的矛盾。
董卓釋放了一大批被黨禍關進監獄的學者,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是當時的學者領袖蔡勇。
也就是說,此時的董卓正在與士大夫階層妥協,而袁紹完全有機會與董卓聯合起來,形成士生與董卓共同執政的政治格局。
要知道,袁書當初只是想讓以何瑾為首的士大夫和外族親戚一起執政。
但是,學者是乙個特殊的群體,這個群體最大的特點就是有高尚的學者。
何進若是掌權,那是因為年少的皇帝劉維和太后,所以何進掌權,書人沒有意見。
但董卓不是名門望族,也不是大儒家,只是乙個武術家,乙個守衛西涼的邊疆粗野男子,不過是乙隻瞎貓遇死老鼠,還擁有“救車夫”的本領,這樣的人怎麼可能進入書香集團的眼中。
所以,無論是袁紹,還是曹操的新生代學者,還是原來的楊彪、司馬芳、原來的學者群體,都一再表達了對董卓的不滿和厭惡。
其次,董卓對京城的治理也是粗放混亂,西涼軍的燒掠,讓整個西涼軍成為洛陽禍源,董卓自然逃不過西涼軍的罵聲,清高書生班怎麼可能與董卓有染,惹起自己騷動?
西涼軍在邊境關隘隘了很久,在戰場上被殺,性情殘暴,渴望殺戮,所以在繁華的洛陽城,肆無忌憚的西涼軍很快就被大家所厭惡。
董卓沒有背景,他沒有豐厚的財物回報,也沒有好運氣來保證西涼軍對他的忠誠,所以如果掠奪洛陽能讓西涼軍的基本盤塊永遠掌握在董卓的手中,那麼就算董卓知道西涼軍的惡行會招來書生們的唾棄, 他不願意限制西涼軍。
第三,董卓的急切。
董卓想和書生們團結起來,所以在朝廷事務上,一方面他帶頭,另一方面又試圖和書生們形成共識。
董卓提出廢少皇帝,立皇帝,這是對政治地位的考驗。
這種誘惑意味著董卓一直渴望拿到東漢至高無上的皇權,但董卓自己的勢力還遠遠沒有達到那個地步,要知道,在中國歷史上,就算王莽篡奪了政權,也是從王正君那裡來的,經歷了幾代王將的管理。
更何況,董卓,誰也配得上進京。
袁紹怒氣沖沖地拔出劍來,董卓不僅沒有當場出擊,而且在袁紹離開後,還以朝廷的名義將袁紹封為渤海太守。
王雲等一眾學者不僅沒有與董卓聯合,還開始密謀殺害董卓,曹操在刺殺失敗後逃出了洛陽。
在家族領主的支援下,關東群豪號召天下諸侯共同商討董氏。
董卓不是乙個有耐心的人,當董卓發現他任命學者時,學者們不僅不喜歡他,還想趕緊除掉他,董卓漸漸對與學者們結盟執政的想法失去了希望。
董卓終於放棄了與書生聯合的想法,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徹底擊碎朝廷書生的希望,毒死年輕的皇帝劉維。
董卓和士生們終於分道揚鑣,導火索是董卓廢了少皇帝,立了皇帝,作為堅決反對董卓的士大夫和醫生,他們想要的是整頓好事,把權力還給少皇帝,只有這樣才是書生心目中的“正統”。
董卓終於向書生們宣戰,最終倒在了書生們背後的家族領主的討伐中。
從後面可以看出,董卓和書生們的方向並沒有錯,因為當時太監被屠殺,外族勢力被掃蕩之後,天下的舌頭就掌握在書生們的手中。
但是,由於閘閥的概念已經太長了,東漢的士氣,對董卓這個冷酷的將軍有一種天然的排斥,所以在士人們的心目中,董卓要想存在,就必須符合他們的利益。
所以,董卓要想真正實現與書生共治的藍圖,他的第一選擇就是加入書生陣營,成為書生中的一員,第二選擇就是向皇權低頭,跟隨皇帝,當“太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