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東魏、西魏的正式國名與南朝的宋、齊、梁、陳相同,前面沒有定向詞。 之所以加上“方向”二字,是因為後來的歷史學家為了準確定位和區分同乙個國名,加了乙個字首。
兩人都認為自己是正統的,是上帝賦予人權的,而另乙個人則是叛逆者和小偷。 他們彼此被稱為盜賊,或者他們名字的小字。
我查了幾本歷史書籍,記載了那個時代的人物經常用“賊”或“東賊”、“西賊”等來指代對方,原文太長,無法抄襲。 但是,即使記載在史書中,也不可能是當事人的原話。 最靠譜的產權還是以出土的檔案為依據,如果房東真的想知道,可以花時間查一下。
東魏和西魏都是北魏派生的政權,都認為自己是正統的,對對方的整個領土擁有主權,而對方是叛軍,自然不可能承認對方。 3.由於彼此不承認政治權力的合法性,因此他們不太可能使用“國家”一詞來指代對方。
北魏末年,權重大臣高桓控制了政府,末代皇帝孝武帝不願受臣之權,想要擺脫高歡的控制,當時占領關中的軍閥玉文台對孝武帝表現出極大的忠誠, 而孝武帝天真地以為跟著宇文臺,總比跟著高歡好。
公元534年夏天,魏孝武帝趁高歡不在洛陽之機,導演了一部出家逃的大戲。 孝武帝逃跑後,高歡派人勸說孝武帝回洛陽,但孝武帝當然不理他。
534年10月,高桓派人向孝武帝發出最後通牒,說只要陛下回來,一切都會一樣,你還是你的皇帝。 於是高歡召集大臣,支援清河太子為新皇帝,這是為了孝景帝。
高歡扶持孝景帝,導致北魏王朝同時出現兩位皇帝,也就是歷史上所謂的北魏王朝成為東魏和西魏,但站在東魏高歡派系的位置上,孝武帝的逃跑,是拋棄大臣,加入關中軍閥, 高歡支援孝靖帝登基,這意味著孝武帝依靠宇文臺建立的西魏王朝是地方分裂政權,孝武帝的皇位已被孝景帝取代,西魏只是支援孝武帝非法脫離黨派的北魏軍閥。
有趣的是,在孝武帝死後的第二年,東魏雙方開戰,在宣戰詔書中,西魏說東魏要“掃醜”,東魏說西魏要“討伐叛亂者”,所以東魏不會稱西魏為西魏, 但只有叛軍,而西魏不會稱東魏為東魏,而只能稱醜為醜,即雙方都不承認對方。北魏本質上是**,但在法理上卻不是**,因為雙方視對方為叛亂,不承認北魏已經是兩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