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倒閉了,舊模式行不通了?

Mondo 娛樂 更新 2024-01-19

27日晚,滴滴系統故障導致APP徹底崩潰,從晚上10點20分開始什麼都做不了,客服**進不去,沒有訂單,找不到乘客位置,訂單無法結束,甚至司機的背景都顯示餘額超過690億。

這還不算完,滴滴的單車服務也崩塌了,所有可解鎖或解鎖的清州車都可以免費騎行,直到28日早上,還是沒有完全修好,中午才慢慢恢復正常。

這一次,滴滴暴跌了12個小時,損失了數千萬的訂單和超過4億的營業額。

隨後,滴滴宣布,已確定事故原因是由底層系統軟體故障引起的。

不這麼說也沒關係,但一說出來,大家馬上就想到了11月12日,阿里雲也發生了全球性的崩潰,幾乎所有與企業服務相關的產品都失敗了,Ele.me 下不單,停車場公升不起桿子,超市不能結賬。

有一點要說,阿里雲的崩潰,真的比滴滴系統的失敗要可怕得多。

要知道,阿里雲服務全球客戶超過400萬,其中80%是中國科技創新企業,60%是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阿里雲的服務涵蓋油氣、電力、交通、金融、酒店旅遊、企業服務、通訊等實體行業。

這一次阿里雲崩潰了,旗下很多產品,包括**、仙宇、阿里雲盤、Ele.me、釘釘等,都出現了伺服器故障問題。

給客戶造成的損失是不可估量的。

最終,阿里雲確認的故障實際上與底層服務元件有關。

簡單來說,低階認證掛起,導致上層元件傳送的資訊無法驗證身份,導致一系列錯誤。

阿里雲的事故和滴滴的事故基本是一樣的,都是由於底層失靈導致上層建築倒塌,好像老百姓不願意買房接手,所以房地產的軟著陸越來越難, 這幾乎是一樣的。

這張圖可以粗略地清楚地演示出來。

筆者認為,這種程度的崩盤也是一種偶然現象,但兩家不同的頭部超公司可以在同乙個月內發生類似的事故,在黑暗中肯定存在一定的關聯性。

不少人認為,這是網際網絡巨頭大規模裁員的結果。

最近,我不止一次看到各大網際網絡公司瘋狂裁員的訊息,而且版本各異,包括市面上所有能點名的大廠商,包括一些新能源汽車。

所以如何裁員是很有講究的。

在如今的網際網絡公司,你以為會老老實實做好功能維護,在底層打下堅實的基礎,然後讓其他部門的同事在此基礎上從事上層開發。

這個時候,你的年終績效考核頂多是中等,年終獎比別人少,晉公升更是不可思議,因為底層的那些東西本來就不錯,你來後有沒有理順獅山**的邏輯,有沒有讓系統執行得更順暢,歷史的bug有沒有解決, 這些並不重要,它們沒有失敗。

真正能用高KPI來考核的,是搭輪子創新,但現在是降本增效,反正必須從表面上看,可以通過好看的PPT來展示。

這些人往往是加薪晉公升的主力軍,乙個人拿走專案90%以上的紅利,剩下的10%留給運維人員。

系統正常,如果系統出了問題,你就要負責,至於你面前的人是不是寫了獅山**,公司就管不了那麼多了。

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已成為網際網絡公司常見的背靠背文化。

但工人不傻,人的認知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進化,他們有老有少,還有房貸和車貸要還,誰願意做這種背信棄義的人呢?

這樣一來,這個底層基礎的技術開發和運維人員越來越少,甚至直接外包或者找人兼職做。

最終的結果可想而知,滴滴和阿里雲都在此基礎上栽贓。

這或許是所有網際網絡公司的通病,甚至中國近幾十年來的發展,大家在應用科學層面下功夫,卻忽視了底層基礎科學。

原因也很簡單,應用科學快,錢來得快,我們在彎道超車更方便。

至於基礎科學,它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是指數級的,最重要的是,它不一定有直接的經濟效益。

比如,量子物理學最早是由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2024年提出的,而現在的2024年,100多年了,一台還不成熟的量子計算機剛剛研製出來,還沒有投入實際應用。

所以這100年的研究從經濟角度來看都是負回報,一直在賠錢,但你敢說量子物理學一文不值嗎?

早在2024年,阿里雲就和中科院聯合建立了亞洲第乙個量子實驗室,然後將其置於達摩院的名下。

別說量子實驗室了,達摩學院正在搖搖欲墜。

我能理解阿里想做出一些改變,靠自己的努力,在一些基礎研究上帶著障礙做出一些成績,但科研實在是太貴了,短期內回報相當有限。

現在阿里已經取消了量子實驗室,很可能與大環境有關,畢竟經濟形勢不好,而阿里作為一家商業公司,拆解不盈利的部門也是正常運作。

而更多的網際網絡公司,他們只是在玩一種模式創新,比如外賣、網約車、社群**、共享經濟等等。

這些模式創新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技術壁壘,只要靠的是一堆人頭,就能實現效益最大化,所以各類資本都參與其中,短期內吸引了大量投資,996007種加班文化,祝福理論層出不窮。

然後在市場上低價競爭,直到形成壟斷公司壟斷市場,最後到市場讓第一家公司接手後退,基本上就是這種操作。

在這樣的發展軌跡下,大家都在談論創新,但實際上,這種創新更像是一種財富轉移的方式,根本沒有通過技術創造新的價值。

很難說,大家都在側向學習,但正道卻被刻意忽略了。

而那些真正願意學習技術,能夠專心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則被排斥和壓抑。

畢竟能賺快錢,誰願意老老實實耕種地球呢?

最終的結果是,我們看到的應用程式的內容比其他應用程式更複雜,鏈結比其他應用程式更長,我們迫不及待地想將所有功能放在同乙個應用程式中。

然而,真正支撐這些應用正常執行的基礎功能卻極其單薄,甚至連阿里雲、滴滴等行業巨頭也會因為底層軟體故障而崩潰。

有人說,希望這些網際網絡公司今年能吸取各種教訓,不要為了省錢、降本增效、裁員優化而在研發資源上偷工減料,最終造成的損失由大家承擔。

但在我看來,這不太可能。

因為底層基礎設施已經成了既成事實,所以重新優化會花費很多,表面上沒有任何好處。

所以唯一的辦法就是一步乙個腳印,**坍塌彌補**。

而且,在網際網絡公司營收持續下滑的環境下,裁掉看不到明顯業績的運維人員,顯然是政治正確的。

儘管我們看到了問題並知道如何解決它,但在實踐中它仍然保持不變。

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