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長江是天然的壕溝,號稱護城河,但面對主動進攻,一切都是徒勞的。 畢竟長江太長,流域面積廣闊,如果選擇支流或者突破上游,就可以輕鬆渡江,在“溫柔鄉”中與南方政權作戰扼殺。
公元588年,在隋殲陳之戰中,隋軍巧妙地利用長江特點,精心部署,最終掀起了大規模渡江作戰。 隋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廢黜西涼王后蕭聰,占領江陵(在今天的荊州統治)。 江陵地處長江中游,是江漢平原的中心城市。 以江陵為基地,西可控巴蜀,北接湘漢,地理位置不太好。 就這樣,隋朝抓住了攻打陳朝的關鍵一步。
當時隋軍協調八條兵馬路線,共計五十多萬人,在中上游和下游渡河。 其中,楊軍指揮了從襄陽到屯漢口三條道路的中上游。 這可以阻塞中游**並支援下游的執行狀況。 與此同時,楊素從永安(今奉節)東進,刺殺荊州的劉仁年出江陵,三方軍終於與漢口會合,在長江中游驅趕圍剿殲**。 楊廣指揮五條路線向下游攻擊建康,其中三條從六合河、廬江(今合肥)、廣陵(今揚州)圍攻建康,其餘兩條路線進攻九江和吳縣,深入陳朝腹地反擊主力。
在如此微妙的部署下,長江自然不是護城河,更何況陳皇后依靠“長江護城河”而忽視了防禦,難免會被隋人摧毀。 說長江不是護城河還有乙個重要原因,那就是要守江,就要守淮,要守衛淮,就要守衛徐。 這裡的淮並不特指淮河,而是江和淮河之間的南北通道。 江淮河腹地廣闊,南北有連綿的大別山,湘江與淮河相連,水網密集,交通十分便利,糧草物資可運輸。 這是戰略性緩衝的地方。
在江淮大地,位於碧水與泗水交匯處的徐州更為重要。 南北政權在江淮拉鋸戰中,徐州首當其衝,是雙方爭奪的物件。 從南方政權的角度來看,要守住長江,既能抵抗北方的軍隊,至少可以抵抗淮河地區的敵人,這樣才能減輕長江防禦的壓力。 北軍南下,可以先突破梁淮地區的據點,然後集中兵力進行大規模渡江作戰,然後打破長江的天然屏障就理所當然了。
三大戰役之一的淮海戰役,以及隨後的渡江戰役,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無數的歷史已經證明,一條河和一條河無法阻止任何事情。 在絕對強權面前,長江自然不是護城河,也不是屏障,難得抵擋北方的進攻。
本文對長江歷史上被低估的一面及其在戰爭中的關鍵作用進行了深刻的剖析。 文章通過歷史事件,特別是公元588年的隋朝滅陳之戰,生動地表明,長江並不是乙個天然的、不可逾越的屏障。 隋軍充分利用長江的地理優勢,通過周密的部署和進攻,成功實現了大規模渡江作戰,最終在“溫柔鄉”扼殺了南方政權。
作者以高瞻遠矚的歷史眼光指出,長江之所以不是護城河,關鍵在於它的長度和流域的廣闊,這使得在積極進攻面前一切顯得徒勞無功。 這一視角為我們理解歷史戰爭的戰略布局和軍事決策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文章詳細描述了隋軍的戰略部署,顯示了他們對長江地區地理環境的深刻理解和戰術靈活性。 通過分析隋軍統帥楊軍、楊素、楊光在中上游的協同作戰,以及奪取建康、江陵等戰略要地的情況,顯示了他們在戰爭中的巧妙謀劃。
文章還強調了保衛長江必須由淮守的戰略原則,保衛淮河必須由徐守衛。 文章通過對江淮腹地的區位優勢,特別是徐州地區的關鍵性進行深入分析,突出了該地區在南北拉鋸戰中的重要地位。 這種戰略布局不僅在歷史戰爭中得到了驗證,也為我們理解當時的軍事決策提供了有益的借鑑。
最後,文章總結了歷史事實,強調長江不是天然屏障,而是在絕對權力面前難以抗拒。 這為我們深入思考歷史地理提供了啟示,也啟發了我們理解當前的世界格局和戰略決策。
總的來說,本文對長江在歷史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獨特的視角,為讀者提供了更深層次的歷史思考。
免責宣告:以上內容資訊為**網路,本文作者無意針對或影射任何真實的國家、政治制度、組織、種族或個人。 以上內容並不意味著本文作者認同文章中的法律、規則、觀點、行為,並對相關資訊的真實性負責。 本文作者不對因上述或相關問題引起的任何問題負責,也不承擔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法律責任。
如果文章內容涉及作品內容、版權**、侵權、謠言或其他問題,請聯絡我們刪除。 最後,如果你對本次活動有什麼不同的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