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戰場的攻略不相上下,豫東會戰和淮海會戰是元帥***和蘇羽將軍戰場重疊的兩場戰役,他們各自在戰場判斷上做出的攻略,可以與兩者的作戰策略水平相提並論。
(1)豫東戰役
早在封印開啟前48年的6月17日,劉辰鄧就提醒蘇羽“他也應該照顧好其他下屬”,但蘇羽沒有理會,讓黃伯濤出來,打亂了蘇羽的計畫。 7月3日,蘇羽改變部署計畫,先是殲滅了黃伯濤,然後又殲滅了尚未殲滅的區軍第七十二師。 7月5日,劉辰鄧通知蘇羽:“如果胡連7日不能渡過泰康,這一招還是有可能的。 不過,很難把胡連全部拉回來“,並指出蘇羽沒有好好對付黃伯濤:”蘇已經完全用完了,沒有儲備,還挺累的。 我們認為,為了避免在新形勢下陷入被動,保持敏銳是很重要的。 這不僅讓蘇羽知道了南線的情況,也表明了他不贊成蘇羽與黃伯濤作戰的策略。 但蘇羽不聽,強行吃了黃伯濤**慘案的“三兄弟被打殘”(指一、四、六列),最後不得不在四面八方漏水的情況下匆匆結束。 從以上過程可以看出,劉帥在核心戰場上對形勢的判斷比蘇羽還要準確。
我軍的炮兵陣地。
(二)淮海戰役
劉成登在蘇羽的四個計畫中選了淮海戰役(小),並報告給軍委,軍委同意發動淮海戰役,但改變了蘇羽原來的計畫,攻占梁淮吸收援軍,然後占領海州連營港,先殲滅了第七兵團,然後攻占了梁淮,最後占領了海州和連營港。
在由小淮海向大淮海轉變的重要步驟中,只有第七兵團是中央軍委首先打的,其他的都是按照劉晨登的計畫進行。 在第一階段的布局中,另外兩個手段來自劉帥,乙個是將黃偉和張乾的軍團引離淮海,另乙個是建議陳鄧的主力切斷徐蟠防線,形成進攻徐州的局面。 淮海戰役開始後,蘇羽也考慮過擴大淮海戰役的規模,留住敵軍逐步殲滅。 但他的策略卻是用地方武裝騷擾徐明一線,利用主力出淮南,實戰顯然是按照最好的策略進行的。
在殲滅黃伯濤的同時,軍委和蘇羽主張同時攻打北線的邱離,蘇羽於48年11月18日部署。 不過,劉陳鄧19日回覆電報反對,認為北線要打實力較強的邱力兵團並不容易,並提出第7兵團殲滅後,一部分徐州防工,調兵南線,先攻黃魏和李延年戰略(黃威先)。蘇羽按照劉晨鄧的指示改變了部署,**也不得不接受劉晨鄧的意見,改變了華業殲滅的目標,讓華業在21日進攻李延年,蘇羽在當天18點部署,23日,劉晨登再次反對,直接召集蘇羽指揮的第11縱隊參與殲滅黃威, 同時命令華2縱隊保衛李劉,並向軍委建議徹底放棄消滅李延年的計畫,然後調蘇4縱隊參加對黃偉的戰鬥,24日11時,蘇羽“服從”命令,當天下午15時發出批准電報。
25日上午圍攻黃威後,劉辰鄧見敵軍亂陣,於是改變原計畫,與蘇聯殲黃威,考慮擴大戰果,命令蘇煜殲滅李劉的軍團,從而迫使李、劉迅速撤退, 並創造條件抽出三列兵力包圍與徐州分離的杜玉明。圍剿杜玉明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圍剿黃偉,如果先打李延年,應該很快就能解決,杜玉明可以無後顧之憂地逃走,中野對付第十二兵團和劉如明的援軍就比較困難了,抽兵對付杜玉明是不可能的, 而且華業也需要兵力來對付李延年,所以杜玉明很有可能逃脫,綜上所述,大淮海的成功完全在於劉陳鄧的正確策略。
淮海戰役場景圖。
需要說明的是,蘇羽的齊塵電報,在實戰上,基本等同於廢紙,因為軍委在收到蘇羽的齊塵電報之前,就已經下達了決戰命令。 同時,所謂保留敵軍在徐州附近殲滅的提議,是以敵軍南退,敵軍撤退為前提的? 不行,連孫元良都北上了,所以也沒必要留下來,其次,蘇羽的辦法是動用主力出淮南,顯然太遠了,無法構成對徐州集團的壓迫,實戰根本就不用。 所以,祁辰典沒有實際意義,真正有效的手段是打徐本線。 劉帥在11月3日提出建議,如果提前實施,孫元良很有可能早被殺,就算軍委在11月9日才下定決心,在孫元良身後殲滅3600多人,因為孫元良已經離開了蘇縣,所以軍委決定直接進攻蘇縣, 其本質還是如劉帥所言,切斷敵人的中樞,形成進攻徐州的局面。
不過,淮海戰役和豫東戰役,蘇羽略有不同,因為蘇羽在等待軍委確認之前,在淮海戰役中貫徹了劉晨登的策略,這不僅說明劉晨登的策略很聰明,也說明蘇羽完全聽從了劉晨登的直接指揮。
從劉素在這兩個戰場上的策略可以看出,劉帥的戰鬥策略和計算都比蘇煜高。
參考文獻:《軍事著作選》和《蘇羽文選》。
上一篇:“從巨野之戰和南馬之戰來看,***和蘇羽的作戰策略”。
2月** 動態激勵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