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即將來臨。
最近,回返者人數明顯增加。
同時,它也是 輸入性瘧疾高發時期。
近日,多地的疾控部門紛紛上報。
發現了瘧疾病例。
並發出相關提醒。
廣東惠州。 據惠州市疾控1月24日報道。
1月19日,惠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鑑定出。
報告了一例輸入性瘧疾病例。
顯微鏡檢查證實該病例是。
惡性瘧疾。 患者已及時得到**。
山東煙台. 此前,1 月 18 日。
山東煙台疾控中心也已確定。
報告了一例罕見瘧疾病例。
顯微鏡檢查和定量PCR檢測。
該案被確定為。
與惡性瘧疾和卵形瘧疾合併感染。
江蘇徐州。 1月19日,江蘇省徐州市疾控中心。
還發出了緊急提醒:
建議返回者保持警惕。
謹防輸入性瘧疾。
什麼是瘧疾?
瘧疾是一種急性發熱性疾病,由瘧原蟲寄生蟲通過雌性按蚊叮咬在人體內傳播。
感染人類的瘧疾寄生蟲主要有四種型別:間日瘧疾、惡性瘧疾、卵形瘧疾和瘧疾瘧疾,此外,諾氏瘧原蟲也可以感染人類。 中國已於2021年被世界衛生組織認證為無瘧疾國家。 由於人員跨境流動,每年仍有一定數量的輸入性瘧疾病例,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時有發生。
症狀與流感相似。
不在 24 小時內**可能是致命的。
瘧疾感染的症狀通常在被感染的蚊子叮咬後 10-15 天內開始。 主要臨床症狀包括寒戰、發熱、出汗等,典型的臨床症狀是週期性的,每天發生一次或每隔一天或每兩天發生一次。 然而,許多輸入性瘧疾病例的臨床症狀通常不典型,週期性發作不明顯,有時伴有嘔吐、腹瀉、咳嗽等症狀。 在嚴重的情況下,可能會發生昏迷和休克,以及肝腎衰竭。 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因延遲疾病而危及生命。
由於症狀與流行病相似,許多人往往會誤以為瘧疾是感冒,因此不注意,也沒有得到及時的藥物**,這使病情惡化。 如果不在 24 小時內給予**,惡性瘧疾可發展為重症瘧疾,並且通常是致命的。
去年12月,台灣報告了一例瘧疾死亡病例。 據***援引台灣媒體報道,去年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該男子曾去過奈及利亞,但沒有採取瘧疾預防措施,回台後出現發燒、發冷症狀,就醫時出現重症跡象。 該病例於12月1日被確認感染惡性瘧疾,次日因出現低血壓和多器官衰竭、腦水腫和感染性休克而死亡。
如果您患有瘧疾,該怎麼辦?
預後如何? 來自瘧疾流行地區的返鄉人員應時刻注意自身健康狀況,如發冷、發燒、出汗等不適症狀,應及時到醫院就醫,求醫時應主動告知其旅史。 如果診斷為瘧疾,應按規定足量服用抗瘧藥物。 如果感染了間日瘧原蟲和卵形瘧原蟲,則有必要在第二年的3月和4月進行抗瘧疾寄生蟲,以徹底殺死體內的瘧疾寄生蟲,以防止**。
非重症瘧疾或無嚴重併發症的患者,只要及時規範,預後良好,無後遺症。 但重症瘧疾的死亡率較高,原生動物密度越高,治療時間越晚,預後越差。
有瘧疾疫苗嗎?
瘧原蟲是一種複雜的生物,具有複雜的生命週期。 寄生蟲能夠通過不斷改變其表面來逃避人體的免疫系統,因此很難開發針對這些不同表面的疫苗。 科學家們尚未完全了解保護人類免受瘧疾侵害的複雜免疫反應。 由於其他抗擊瘧疾的方法,包括藥物、殺蟲劑和經殺蟲劑處理的蚊帳,都未能成功消除這種疾病,因此尋找疫苗是公共衛生領域最重要的研究專案之一。 RTS,S AS01 (RTS,S) 是一種針對惡性瘧原蟲的疫苗,自 2021 年 10 月以來,世衛組織建議生活在惡性瘧原蟲中度至高度傳播地區的兒童使用 RTS,S 瘧疾疫苗。
前往這些地區時要保持警惕。
瘧疾流行地區主要分布在非洲、東南亞、東地中海和美洲,其中瘧疾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東南亞高度流行。
在泰國、印度尼西亞、越南、巴西和緬甸等熱門旅遊國家報告了瘧疾病例。
在世界衛生組織的《2022年瘧疾報告》中,2021年84個瘧疾流行國家報告了約2例瘧疾病例47 億例,其中 6190,000人死於瘧疾; 大多數病例和死亡發生在非洲區域,其次是東南亞區域。
近期計畫出國時要注意什麼?
在離開這個國家之前。 應了解目的地國的瘧疾流行情況,了解瘧疾防控,並就預防藥物的使用諮詢當地海關或國際旅遊保健中心。
在海外旅行期間。
在瘧疾流行國家或地區,盡量避免在黃昏和黎明(蚊子活動的高峰期)之間外出。
夜間戶外活動時穿長袖襯衫和長褲,並在暴露部位塗抹驅蟲劑,以防止叮咬。
睡覺時使用蚊帳、蚊香和其他防蚊措施。
一旦出現發冷、發燒、腹瀉等症狀,應及時就醫,防止病情惡化。
回國後。
如有發熱、腹瀉等症狀,應如實向海關申報健康狀況及在瘧疾流行地區旅行、居住史,配合傳染病調查。
回國後。
回國人員短期到瘧疾流行國家、地區旅行,入境後乙個月內出現發熱、腹瀉等症狀的,應當及時到縣級以上醫院就醫,並告知醫生在瘧疾流行地區或國家的旅行和居住史; 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避免危及生命的情況。
短期未到瘧疾流行國家或地區旅行的返鄉人員,建議入境後及時到醫療機構進行瘧疾寄生蟲檢測。 入境後2年內出現發熱症狀的,應及時到縣級以上醫院就診,並告知醫生您到瘧疾流行的國家或地區的旅行史。 (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