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包括一期在內的所有黃埔學生中,胡宗南事業最早,軍職最高,被稱為“天子一號門生”,所以胡宗南不僅脫穎而出,而且脫穎而出,極為突出。 1945年,他成為黃埔學生中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戰區指揮官; 抗日戰爭勝利後,他成為黃埔學員中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綏靖辦公室主任; 他長期在習擔任戰區司令和隋政司令,手中最高兵力一度超過五十萬,而“西北之王”胡宗南實力相當。
為什麼選擇胡宗南? 也許有人會說,胡宗南是土生土長的浙江人,忠於江主席,這就是原因。 這有一定的道理,但這只是乙個必要條件,而不是乙個充分的必要條件。 其實,多種因素決定了胡宗南的崛起和發展是必然的,如果不是他脫穎而出,那就太奇怪了。 年紀大了,心智成熟的胡宗南出生於1896年,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時已經二十歲了,達到25歲、25歲以下的標準線還小四歲。 他同期的同學,如杜玉明、黃偉、於繼世等人,基本上都是1904年左右出生的,也就是說,胡宗南比這些20歲左右的毛茸茸的年輕人大**歲,甚至比1907年出生的宋希蓮還要大11歲。 當其他同學還是懵懂的少年時,胡宗南已經是乙個成熟而壯年的男人,即將站穩腳跟。 再加上他之前當過小學老師,心智比較成熟的胡宗南自然成了黃埔一期的掌門人。 也許,在他看來,年輕得多的黃埔同學可以算得上是“小學生”。
此外,在校期間,他還主動結識了與江主席關係密切的張靖江、陳立夫兄弟等浙江同胞,以至於張靖江經常在江主席面前稱讚胡宗南為“浙江省的後起之秀”,這自然對胡宗南的事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在謀忠黃埔期間,在共產黨領導的“青年軍人聯合會”和國民黨領導的“孫文主義學會”之間,胡宗南自然選擇了後者,江主席更重視、認可和支援。 1932年初,蔣總統第二次復職後,指示胡宗南、何金漢、桂永慶、餘毅、戴笠、鄧文義等“十三太保”成立乙個核心組織,旨在秘密聯絡黃埔學生控制軍事、政治、宣傳、間諜等活動,即復興社。 加入復興社,成為骨幹成員,意味著胡宗南進入了江主席的核心圈子。 此外,胡宗南還代表黃埔區學生對蔣主席1927年和1931年兩次訪問外地以及1936年被關押在習表示絕對忠誠和絕對支援。 江主席第一次上戰場後,擔任第一師代理師長,召開黃埔學員會議,號召大家堅定不移地跟校長走,堅決不服從臨時主持軍委的李宗仁、白崇禧、何英勤等人的安排。 他不僅給江校長寫了一封信,還親自到寧波奉化市匯報情況,請校長當面教訓他,讓他成為黃埔學員事實上的代表和領袖。
江總第二次上場時,胡宗南、戴笠等人先是組織了“三人關注鋤頭幫”,以維護總統地位,懲治反江之人,後來又與何金漢、康澤一起負責籌備“復興社”。 1936年底,胡宗南聽說校長被關押在習安後,立即率領275名黃埔將領,“代表黃浦區7萬名學生”發了一封電報,威脅張揚“萬一校長稍有不慎......切勿與相關負責人共享天空。 “胡宗南這麼忠心耿耿,能帶領黃埔同學秀忠心耿耿,怎麼能不被校長重用呢? 而且,胡宗南早期的軍旅生涯也是令人矚目的。 能打仗,偶爾還能發揮胡宗南的軍事天賦,這在早期還是表現出來的。 在第一次東征的決定性綿湖戰役中,胡宗南作為機槍排排長表現出色,受到江主席和何英勤的嘉獎; 北伐前夕,胡宗南已晉公升為第一師第二團團長,率部先後在江浙、上海作戰,到“412”清黨時,因軍功晉公升為第一師副司令員、代理司令員。 胡宗南在中原戰爭中也表現出色,率部在隴海路、金浦路作戰,戰後因立功晉公升為第一師中將、師長,開始進入高階將領行列。
第一師被譽為“世界第一師”,是江主席黃埔部的源頭。 到1936年,在擴編為第一軍之前,胡宗南的第一師下轄20多個團,實力十分強大。 從第一師到第一軍,再到第十七軍團、第34集團軍,再到後來的第一戰區司令部,胡宗南的路線一步步形成。 這並非偶然,但從上面的描述中必須大致知道,胡宗南是土生土長的浙江人,年齡優勢大,比較成熟,很早就成為黃埔學子的“領頭哥”,成為江主席親信的骨幹。 從某種程度上說,胡宗南所謂的“忠心”,不僅是針對他個人,也是針對整個黃埔體系。 這也是為什麼有那麼多忠於蔣介石的人,胡宗南能夠脫穎而出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再加上他早期確實表現出了一定的軍事天賦,所以難免說胡宗南的生涯並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