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排:魏建國,王強的分子病理學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展,在一定程度上進入了我們日常的病理診斷實踐,唾液腺病理學也不例外。 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的病理學家Seethala在《Arch Pathol Lab Med》雜誌上發表了一篇綜述,詳細介紹了自WHO頭頸部腫瘤分類第五版以來唾液腺腫瘤分子變化的一些知識點。 為了幫助您更好地理解相關問題,指導臨床實踐,我們整理並介紹了本文的要點如下。
分子改變可能有助於疾病種類的重新分類
在WHO第五版分類中,最經典的名稱和分類修訂是將硬化性多囊腺病(SCELOROSING多囊腺病,此前被歸類為非腫瘤)更名為硬化性多囊腺瘤(SPA),並將其視為良性腫瘤。
SPA 最初被認為是一種假腫瘤性病變,類似於乳腺纖維囊性或硬化性腺病。 腫瘤多發生在30-40歲患者的腮腺,在女性中更常見; 極少數情況下,它與遺傳性多囊病變和 Cowden 症候群有關。 一般溫泉邊界清晰,一般有膠囊,切面灰白蒼白,有不同程度的囊性表現。
在組織學上,spa具有硬化外觀,通常具有不同嚴重程度的囊性區域,囊腫腔內襯有具有頂泌管成分的液泡“泡沫”細胞和異常漿液性腺泡,具有粗紅色的酶原顆粒。 頂泌成分可能具有增殖性,對導管內癌不典型,但進展為浸潤性癌極為罕見。
圖1硬化性多囊腺瘤。 (a) 一般境界清晰,有硬化; (b) 不同嚴重程度的囊性,腔內襯有液泡狀的“泡沫狀”細胞; 還可能存在頂泌管成分 (c) 和異常漿液性腺泡伴紅色酶原顆粒。
由於它最初被歸類為非腫瘤性,2003 年的研究報告了 29% (5 16) 的區域性**發生率,甚至超過了許多低級別惡性腫瘤。 但是,**病例一般不會完全切除,目前認為這種腫瘤**的發生率約為10%。
2006年,一項研究通過分子生物學方法(人雄激素受體分析-非隨機X染色體滅活)提出SPA可能是一種腫瘤性病變; 此外,據報道至少有三例病例已發展為浸潤性癌症。 這些研究的基礎,加上隨後對 PI3 K PTEN AKT 改變的確認,導致了將 SPA 視為腫瘤的過程。 事實上,也發現這種疾病與其他頂泌腺病變(如頂泌腺導管內癌和唾液管頂泌癌)之間存在密切關係。 總之,將SPA重新分類為腺瘤的做法更準確地反映了其生物學行為,臨床上需要完全切除以儘量減少**的可能性,病理學家應報告切除切緣的狀態。
分子改變可能有助於重新理解某些疾病
過去,粘液性腺癌被認為是一種單獨的疾病,但在WHO分類的第四版中,它被歸類為腺癌和非特異性型別。 然而,由於對形態學和分子特徵的深入了解,WHO第五版分類已被修改為臨時分類。 在目前的位置,所謂的暫定型還是排除了轉移後的情況和現有的分類。
粘液性腺癌發生於70-80歲的患者中,沒有性別差異,小唾液腺更常見。 在組織學上,它通常為實性、狀、印戒狀細胞增生,腫瘤細胞為中度多形性; 背景是粘液狀的,通常被稱為“凝膠狀”,具體取決於粘液樣表現的程度。
與粘液性腺癌相關的一種疾病是唾液腺的導管內狀粘液性腫瘤,因為一些同名的腫瘤與胰腺相似。 與粘液性腺癌不同,唾液管中的導管內狀粘液性腫瘤級別較低且侵入性較小,腫瘤巢周圍的細胞外粘液很少。 然而,這兩種腫瘤的特徵都是共同的 AKT1 PE17k突變; 與導管內狀粘液性腫瘤不同,粘液性腺癌也具有共同的 TP53 突變,表明前者屬於低級別。 此外,唾液粘液腺泡分化標誌物NKX31.唾液管狀粘液性腫瘤呈強烈陽性。 本文原作者表示,他們也注意到粘液性腺癌和微分泌腺癌表達了這種標誌物,表明這是一種粘液性腺泡分化腫瘤。
圖2唾液腺粘液性腺癌和唾液管中的狀粘液性腫瘤。 (a) 唾液腺粘液性腺癌,伴有實性狀生長、粘液性杯狀細胞、更多嗜酸性粒細胞侵襲性表現和更明顯的細胞非典型特徵(下圖)。 (b, c) 唾液導管中的狀粘液性腫瘤,邊界清晰,細胞呈嗜酸性粒細胞至粘液性,具有單個柱狀上皮,具有分層的細胞核。 免疫組化 NKX31 例強陽性,提示粘液性腺泡表型。
大約四分之一的粘液性腺癌病例可能發生轉移,這與印戒細胞形態和/或膠體形態有關。 唾液導管中的狀粘液性腫瘤實際上級別較低,生物學惰性更強。
總之,粘液性腺癌不再是初步診斷,AKT1 P.E17K突變實際上支援其原發性NKX3陽性 1 表示黏膜腺泡分化。
未完待續
點選這裡檢視原始檔案
引用
1]seethala rr. new entities and concepts in salivary gland tumor pathology: the role of molecular alterations. arch pathol lab med. 2023;10.5858/arpa.2023-0001-ra.
doi:10.5858/arpa.2023-0001-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