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知即知,不知不知 新詮釋

Mondo 文化 更新 2024-02-01

包鵬山先生在《論語》創刊號中說: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知道也是知道。 很多人都誤解了這句話,包括朱習和錢牧等人,一般的解釋,包括前人的解釋,都認為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這叫智慧。 為什麼如果你知道,你就會知道,如果你不知道,你就不會知道,你會被稱為智慧。 這只能強調誠實的態度。

包鵬山先生指出,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是這樣的:知道就是知道,即該知道什麼,該做什麼, 它的意思是行動和行動。 我不知道。 你不應該知道的,你不需要知道,或者你不需要知道。 能夠分辨出自己需要知道的和不需要知道的,追求自己應該知道的,不追求不需要知道的,這才叫智慧。

不可否認,這是一種新的詮釋,也可以作為家喻戶曉的陳述,無疑為我們理解《論語》提供了多方面、多維度、多角度的反思。

古代古典漢語沒有標點符號。 很多文學語言都要求人們新增句子並閱讀它們以打破句子。 句子在不同的位置被打斷以引起不同的含義並不少見。

例如,在《易經》中,“習帝,強無咎”,有的版本被判斷為“習帝若,強則無咎”。

其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句話也可以用不同的句子來打破。

這裡有幾種不同的方法可以打破它:

比如。 一: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知道就是知道。

二:知道就是不知道? 知道不是知道,但知道也是知道。

三:知道就是不知道? 你知道嗎? 知道就是知道。

四:知道就是知道(在)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知道也是知道。

第一種是常見的判斷方式,它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常說的“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叫智慧”。 二是鮑鵬山先生說的“該知道的要追求和實踐,不需要知道的就不該追求”。

第二種斷句,知道就是不知道? 知道不是知道,但知道也是知道。

fou在這裡的不發音表示懷疑,整個句子的意思可以解釋為:知道就是知道? 知道(你自己)不知道是智也是什麼。

這有點像蘇格拉底說“我知道我什麼都不知道”。

或者可以解釋為:知道就是知道? 我知道但裝作不知道的樣子,這就是智也。

這無疑是對謙遜態度的讚美。

第三,已知的就是未知的? 你知道嗎? 知道就是知道。

這是否意味著知道就是知道? 你知道該怎麼做嗎? 知道這一點,這就是智慧的稱呼。

第四,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知道也是知道。

知道你知道比不知道你無知(不知道)要明智得多。

還有其他方法可以斷句嗎? 歡迎大家討論。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