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選右上角的“關注”。 感謝您的支援與鼓勵,希望能給您帶來舒適的閱讀體驗。
你能想象嗎? 在硝煙滾滾的戰場上,乙個士兵在3000名敵軍的包圍中,用智慧和勇氣逃脫了,這樣的一幕甚至可能在浮誇的美國英雄電影中都拍不到。
但事實上,這是發生在朝鮮戰場關於真實的故事。
在1950 年 11 月踢長津湖之戰在志願軍士兵的中間是3000美軍被堵在防空洞裡,就在戰友們以為他無法逃脫犧牲的命運時,他奇蹟般地活了下來,成就了戰場傳奇。
這個戰士是誰? 為什麼他被3000名美軍堵在防空洞裡? 他是怎麼逃脫的? 這一切都始於 1950 年 10 月。
1950年9月15日美軍第10軍在朝鮮半島南部西海岸的仁川登陸,以美國為首的“聯合**”憑藉其數量和裝備上的優勢,擊敗了已經處於優勢地位的朝鮮人民軍,直到到達中朝邊境。
面對中國的一再警告,美軍置若罔聞,公然將戰火燒到鴨綠江,美國空軍屢次入侵中國領空,丹東等邊境城市甚至遭到美軍轟炸。
以及當時的“聯合**”總司令。麥克阿瑟還明目張膽地聲稱:“從歷史上看,鴨綠江並不是將中國和朝鮮分開的不可逾越的障礙。 ”
俗話說“一拳打上,免百擊”,“團結**”的囂張氣焰嚴重威脅到中國的領土主權。
為了鞏固新生的紅色政權,為國家創造乙個穩定的建設環境1950年10月19日志願軍渡過鴨綠江,英氣永存抗美援朝慢慢拉開了序幕。
1950 年 10 月 25 日至 11 月 5 日義勇軍發動了第一次戰役,殲滅了15000多名敵人,成功挫敗了“聯合**”在感恩節前夷平半島的計畫,初步穩定了朝鮮戰場。
第一次戰鬥後,“聯合**”錯誤地估計了志願軍參戰的目的和決心,以為中隊發動這場戰役只是為了“面子過得去”,一旦成功,就會撤退到國內。
其中,在東線,美國陸軍投資了著名的海軍陸戰隊第1師,該師在二戰中屢戰屢創奇蹟,三次獲得一等獎,可見其戰鬥力。
可以說是王牌中的王牌,除了美軍第3、第7步兵師,還有南韓第1軍團,總兵力超過10萬人。
看到“聯合**”打出這樣的戰鬥,我方自然做好了戰鬥準備,緊急調動了當時駐紮在東南沿海、打算用來解放台灣的解放軍王牌部隊第九兵團進入朝鮮,承擔東線作戰任務, 該軍團由第20軍、第26軍、第27軍組成,近15萬人投入東線戰場。
沒錯,這就是創造長津湖奇蹟的第九軍團,他們的傳奇與英雄,榮耀與犧牲,即將在北國的冰天雪地上演。
也是我們今天故事的主張金龍此時的他,只是第九兵團第20軍第59師的一名小兵,作為第一批渡過鴨綠江的志願軍,張金龍只知道自己沒有退路,因為身後是祖國,卻不知道,他生命中的高光時刻即將到來。
王朝初期,成立第九軍團“迂迴切斷、包圍和殲滅”。在極其嚴寒的天氣裡,10萬多名志願軍晝夜行軍,翻山越嶺,不知不覺就到達了預先設計的伏擊地點,將前進的美軍分開。
然後,忍受著風雪的侵襲和無盡的飢餓,第九軍團的所有士兵都像松樹和石頭一樣,站在原地不動,只等著時機的到來。
切入包圍並不容易,但要達到以陣型殲滅敵軍的目的,志願軍也要阻擊敵人的退路。
為了贏得那一絲生機,如何迸發出強大的戰鬥力,這也讓阻擋敵人的援軍、阻擋敵人的退路成為本次戰役的重中之重。
戰鬥前夕,他們奉命切斷柳壇裡和夏杰峪之間的交通動脈,防止敵人突圍,而張金龍所屬的177團第2營和第5連正在西興裡地區執行任務,戰鬥即將爆發。
1950年11月27日晚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
第五連陣地設在西興裡的一處山坳裡,刺骨的寒風來回掃過,像個永不疲倦的擺鐘,一次又一次地打在士兵們單薄的衣服上,絮狀的大雪花從寒冷中落在張金龍麻木的臉上,然後滑入寂靜的黑暗中。
等等。
五連陣地上半天沒有人出聲,眾人似乎都默默地睡著了,但在月光的映照下,張金龍清晰的看到了身旁戰友們閃閃發光的眼睛,宛如一輪皎潔的月亮,這讓張金龍不禁想起了自己家鄉獵人對獵物致命一擊之前的樣子。
頓時,遠處燃燒的白磷彈公升起,夜空瞬間被無數的太陽照亮,緊接著震耳欲聾的殺戮吶喊聲、號角聲、炮火聲撕裂了寂靜的夜色,長津湖之戰正式打響。
28日報道被志願軍分成五部分的“聯合**”,在各自戰場上四處亂竄,試圖與其他陣地開闢通道,全機械化的全副武裝的美軍在這個戰場上只能以每小時500公尺的速度移動,志願軍的猛烈攻勢讓他們難以移動一寸。
在西興裡,年輕的軍人張金龍正在經歷人生中最殘酷的戰鬥,而他不知道的是,他面對的卻是美軍著名的騎兵第一師。
戰鬥一開始,美軍就充分利用火力優勢,一次又一次蹂躪第五連陣地,讓張金龍等人只能縮排臨時挖好的防空洞裡,等到炮火聲熄滅後才敢露頭反擊。
敵人猶如一台不知疲倦的機器,不斷向陣地發起進攻,張金龍等人只能忍飢寒寒懟地與敵人抗擊,周圍的戰友紛紛倒下,濺出的鮮血在空中迅速凝結成暗紅色的冰花,歌頌著戰士們的英勇靈魂。
在激烈的陣地爭奪戰中,第5連所佔據的陣地屢屢易手,第5連的士兵們以頑強的戰鬥意志,從敵人手中奪回了11次陣地,將無敵的美國大兵踩在腳下。
喉嚨在低溫中漸漸嘶啞,子彈袋裡的彈藥漸漸清空,就連拉著槍栓的手也漸漸僵硬,張金龍不知道自己還要堅持多久,只知道自己不能讓敵人從這裡邁出一步。
此時,整個二隊只剩下他,還有一直照顧他的大哥朱良宇他已經倒在了美軍的刺刀之下,一步之遙,看著這些熟悉的面孔乙個接乙個地倒在血泊中,張金龍心中只有無奈和驚奇。
就在張金龍他們四人準備堅守的時候,連長發來了命令,告訴他們阻擊任務已經完成,要他們趕緊撤離陣地,至少要給二隊留下一顆種子。
但是,敵人的火力過於猛烈,使得陣地上的四人難以移動,更不用說撤離陣地了,就連掩體的轉移也不得不小心翼翼。
看到敵人在滅火的幫助下再次逼近陣地,張金龍知道,如果此時不做決定,恐怕四人就要全部安插陣地,於是張金龍決定悄悄去陣地的另一端虛張聲勢, 吸引敵人的注意力,讓三位同志趁機撤退。
但就這樣,三位戰友撤退到了第七連的主陣地,而張金龍卻獨自面對四面八方的絕望局面。
當張金龍向陣地另一端開火時,七名美軍士兵迅速轉身,向張金龍撲去。
張金龍知道正面對峙的不是對手,於是打退,敵人機動,正好遊到一處防空洞門口。
但此時的張金龍已經沒有退路了,他也知道自己這次怕死,所以乾脆直接跳進了防空洞,借助狹窄封閉的地形,拼死一搏。
進入山洞,張金龍摸索著發現,身上還剩下幾十顆子彈和一枚手榴彈,只要把握住地形優勢,哪怕面對裝備精良、體格優良的美國士兵,他也不是沒有戰鬥力。
張金龍雙手握槍,一根手指始終扣在扳機上,眼睛緊緊盯著洞口,等待著最後一刻的到來為什麼?
事實上,洞穴周圍的美國大兵優柔寡斷有兩個原因。
一方面,他們不確定這裡有多少志願軍在防守,但他們只知道,作為美軍騎兵第1師的一名光榮戰士,擁有更先進的裝備,這幾天他們一直沒能完全占領這裡的陣地,而是一次又一次地被挫敗。
這時,他們雖然又成功進入了陣地,但是也不確定山洞裡埋伏了多少志願軍士兵,就等著他們跳進火坑裡。
另一方面,抗美援朝戰爭已經持續了乙個多月,雙方在朝鮮半島打了十多次仗,但“聯合**”一方始終未能俘虜任何志願軍俘虜,這對“聯合**”深入了解中國軍隊極為不利。
因此,俘虜志願軍的俘虜,就成了美軍士兵贏得軍功的絕佳機會,而此時頑固守在山洞裡的志願軍,很有可能讓他們如願以償。
或許是因為立功的機會就在眼前,圍在洞口的七名美國大兵中,終於有的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動,還沒來得及弄清楚洞裡的具體情況,就肆無忌憚地闖進了山洞。
同伴的死亡讓剩下的三名美軍士兵不敢輕舉妄動,他們將槍口對準了洞口的三個不同角度,等待著大部隊的出擊。
過了一會兒,一支3000名美軍的大部隊完全占領了這裡的陣地,並在這裡安營紮寨,而山洞的入口則交給了美軍士兵輪流守衛。
當時,山洞裡的張金龍並不知道,他最後堅守的堡壘,已經變成了乙個牢籠,將他困在了美軍的重圍之下,或許正是因為張金龍一無所有,他才能創造下乙個奇蹟。
連敗四個敵人後,張金龍的彈藥所剩無幾,敵人雖然沒有繼續進攻,但他也不想再和被困的野獸戰鬥,只想著用身上僅剩的手榴彈來擴大戰鬥的成果,以命換命。
稍微恢復體力,張金龍抓起一枚手榴彈,朝著洞口衝去。
當時,守衛山洞口的美國大兵看到山洞裡久久沒有動靜,便心存懶散,甚至有幾個人甚至坐在他們的背上開始聊天,所以當張金龍衝出來的時候,他們都愣住了,甚至第一時間都忘了還擊。
張金龍衝出洞口,想要向敵人多的地方扔一枚手榴彈,於是愣住了拿著手榴彈在陣地上走來走去,陣地上的美軍士兵已經經歷了慘烈的戰鬥,恍惚中。
這時,乙個拿著手榴彈的敵人突然出現在自己的位置上,士兵們下意識地向遠處逃去,彷彿看到了鬼一樣。
相反,張金龍是第乙個反應過來的,當他看到美國大兵像瘟疫一樣躲避他時,他咬緊牙關,將手榴彈直接扔進了美軍陣地,然後跑向了自己的陣地。
這時,意識到不對勁的美國大兵們,立即大罵一聲,舉槍向張金龍開槍,美軍陣地的騷亂引起了志願軍陣地的注意。
第五連的士兵抬眼一抬,發現他們以為已經犧牲的張金龍,居然活生生地衝出了美軍陣地。
當時,志願軍陣地距離美軍陣地只有幾百公尺遠,張金龍以一生中最快的速度向前衝去,強烈的求生慾望甚至讓他無視雙腿所受的**,讓他順利跑回陣地。
回到陣地後,被槍擊傷、又餓又困的張金龍立刻陷入昏迷,當他再次醒來時,已經在後方的野戰醫院裡湖北省第二汽車製造廠工作。
在工廠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張金龍經常和工人們談起自己在朝鮮戰場上的英勇事蹟,尤其是西興裡戰役。
只可惜,因為這件事聽起來太離奇,工人們並沒有當回事,只以為張金龍在吹牛。
也正是因為如此,每當工廠提拔幹部時,張金龍在民主考核過程中屢屢失敗。
直到後來,張金龍才特意去浙江找當年的夏令營教官周文江在他的幫助下,他印證了自己當年創造的奇蹟,軍區特意給他補發了一枚一等功勳獎章。
當大雪融化,炮火轟鳴消散,昔日的火焰早已不復存在,但在這片土地上綻放的鮮血和慷慨卻沒有被遺忘,他們的故事和精神依然被世人讚頌、經久不衰。
[1]:《長津湖之戰的目擊者:'戰爭不停,我們停不下來'》,吳彥巨集,當代廣西。 2022(01)
[2]:《血戰長津湖》j鄭學福紅岩春秋。 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