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魅族科技宣布,該公司已決定全力以赴AI,並將停止新的傳統“智慧型手機”專案。同一天,OPPO創始人兼CEO陳明勇也發文稱,2024年是AI手機元年,OPPO人工智慧中心將成立,資源將向中心傾斜。
很多手機廠商之所以無一例外地部署AI手機,當然也與AI技術快速發展的巨大商業想象有關。 由於智慧型手機屬於大眾計算平台,AI技術的引入可能會引發新一輪的替代浪潮。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智慧型手機的便攜特性決定了其有限的計算能力和電池壽命。 在此背景下,如何給智慧型手機帶來革命性的AI體驗,也是廠商必須面對的挑戰
傳統手機的吸引力正在下降,迫切需要新技術來打破這種局面
曾幾何時,智慧型手機還是乙個充滿活力的新興產業,出貨量持續上公升,新力量層出不窮。還近兩年來,智慧型手機行業的市場活力早已無與倫比
來源:IDC
根據IDC披露的資料,2023年,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出貨量將達到271億台,同比增長**50%,是10年來最低的出貨量。 自2017年以來,同比出貨量已成為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的“主旋律”。
智慧型手機市場活力的下滑,當然與相關裝置下沉觸達的完成和增量紅利的消失有關,但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於手機產品效能過剩,缺乏創新,難以說服消費者換手機。
根據TechInsight披露的資料,2023年,全球智慧型手機的替代率將降至23約5%,更換週期高達51個月
不可否認,大多數智慧型手機廠商並沒有放鬆對創新技術的追求。 在過去的幾年裡,智慧型手機行業在成像和充電方面掀起了不少內卷競爭狂潮。
來源:oppo
以充電為例,早在2022年MWC上,OPPO就展示了240W超級閃充技術,可以在9分鐘內將相當於4500mAh的電池充電至100%。 隨後,許多智慧型手機開始量產240W快充。
然而,在2023年,智慧型手機行業充電功率的上限不僅沒有被打破,而且大多數旗艦手機甚至普遍使用100瓦快充。
智慧型手機行業之所以出現上述“技術退潮”現象,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相關技術的競爭由智慧型手機廠商主導,並不一定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例如,由於智慧型手機的電池容量有限,240W快充並不比100W快充快幾分鐘,但它必須付出更高的成本和更大的體積,這對消費者來說是物不虛負的。
因此,目前智慧型手機行業面臨的最大挑戰是:現有的技術已經可以滿足大多數消費者的需求,新興技術亟待催生新的賣點,吸引消費者更換手機
ChatGPT引爆科技行業,手機廠商看到了希望
就在智慧型手機行業感到焦慮的時候ChatGPT的爆火,讓不少智慧型手機廠商看到了破局的希望
據了解,2022年11月,OpenAI推出了ChatGPT,這是一款AI驅動的自然語言處理工具,可以像人類一樣聊天和交流,甚至可以完成撰寫郵件、指令碼、文案等任務。
雖然ChatGPT目前主要存在於網路端,但由於需要通過不同的終端觸達使用者,而智慧型手機是海量計算平台,但隨著技術的逐漸成熟,智慧型手機可能成為AI技術落地的理想終端。
來源:人道
事實上,OpenAI 的首席執行官 SAM Altman 對可攜式終端對 AI 技術的意義有著深刻的理解。 2023 年 3 月,前蘋果高管創業公司 Humane 從包括 Microsoft、Sam Altman 等在內的投資者那裡籌集了 1 億美元的資金。 11 月,Humane 發布了其首款配備 GPT 大模型的 AI PIN。 這款產品被很多人稱讚為AI時代的iPhone。
從這個角度來看由於賣點和功能完全不同,有了AI技術加持的手機,應該叫AI代理,而不是手機。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魅族將停止傳統“智慧型手機”的新專案,而這一切都在人工智慧中。
由於革命性的AI技術和經驗無法通過簡單的系統更新委託給傳統手機,隨著AI手機逐漸成熟,手機行業或將迎來“第三春”。
根據中航工業**披露的乙份研究報告,預計2024年AI手機出貨量將達到1億台,2027年將達到500萬部22億台,2023-2027年復合年增長率為83%,屆時AI手機滲透率將達到40%。
裝置端算力有限,AI手機落地面臨諸多挑戰
不可否認可攜式智慧型手機是實現AI技術的理想終端,但需要注意的是,AI技術需要豐富的算力和功率,小型智慧型手機現階段很難帶來行業內一流的體驗
目前,AI手機有兩大技術流派以AI PIN和Rabbit R1為代表,將計算交給雲端; 乙個派系以榮耀、OPPO和小公尺為代表,它們追求本地計算。
資料來源:新浪科技。
專注於雲算力的AI手機,如AI PIN和Rabbit R1,解決了本地算力不足的問題,但由於需要隨時連線網際網絡,響應速度並不理想。 有**報告,問兔子r1乙個問題,大約需要20秒才能給出反饋。 而且在嘈雜的環境下,Rabbit R1的識別準確率也非常低。
由於雲計算的不穩定性,考慮到手機使用者擁有大量的私有資料,榮耀、OPPO、小公尺等智慧型手機廠商將重點放在裝置端AI上。
例如,2024年1月,榮耀發布的榮耀Magic6系列手機將支援70億引數的大裝置AI模型。
在接受採訪時,榮耀CEO趙明表示,端側大模型“處理能力越來越強,10億個引數都用不上,是玩具,50億、60億、70億,用起來還算不錯,未來可能就是100億或200億。
雖然智慧型手機可以基於70億引數AI端端大模型實現自然對話、AIGC消除、AI文章總結等功能,但智慧型手機的端端算力和續航能力仍難以支撐前沿AI技術。
資料來源:聯發科。
以2023年的旗艦手機為例,記憶體容量約為16GB,記憶體頻寬約為50GBS,推理算力僅為50TOPS。 另一方面,乙個擁有130億個引數的大模型,至少需要13GB的記憶體和130GB的頻寬,算力估計需要達到70個tops。
聯發科技計算與人工智慧事業群副總裁陸鐘利博士表示:“如果在裝置端執行130億的模型,將需要比當前旗艦產品更多的計算能力、記憶體容量和記憶體頻寬。 ”
鑑於現階段AI技術在智慧型手機行業的應用前景,魅族藍前總裁、憤怒的MIAO創始人李楠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當終端側LLM在**不敏感和功率不敏感的有軌電車上沒有普及時,手機上的端側LLM都是噱頭。 ”
總而言之從易用性來看,智慧型手機無疑是AI技術落地的最佳終端,這也是智慧型手機廠商紛紛投身AI的主要原因
但需要注意的是,智慧型手機還需要便攜,效能和電池容量有限,難以為AI技術提供算力和電力資源,不受控制。
從這個角度來看,AI手機距離真正的“AIlass”時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