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五次反圍剿戰役中,博古、李德認為紅軍應進行陣地戰,保衛蘇維埃地區的革命根據地,給紅軍造成重大損失。
但是,當時紅軍認為紅軍和國民黨的實力差距很明顯,紅軍不應該搞陣地戰,而應該搞游擊戰,應該在根據地外圍與國民黨作戰。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這個觀點是正確的。 只是當時沒有軍事指揮。
1935年6月,紅一軍、紅四軍在四川毛公(今孝津縣)會合。 當時,紅四方面軍由***領導,紅四方面軍由張國燾領導。 這時,**和張國燾在制定紅軍未來的行動方針上產生了分歧。
張國燾的紅軍認為跑到西北地區沒有多大用處,應該在四川建立據點休養生息,為了躲避蔣介石的追擊,一路行軍是右傾的機會主義。 張國燾也反對紅軍北進抗日,他應該繼續革命,建立無產階級政權。
**相信四川軍閥劉翔不會把自己的領土獻給紅軍,一定會拼命圍剿紅軍,蔣介石也會支援劉翔。 如果留在四川,紅四方面軍最終將不得不北上延安。 這時,國家形勢發生了變化,日本開始全面侵華,全國人民共同抗日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訴求。 沒有群眾,就不可能有紅軍革命。 紅軍應該暫時擱置內戰,參加抗日鬥爭。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的觀點是極其正確的。 紅軍不僅躲過了國民黨反動派的追擊,而且通過積極抗日贏得了群眾的擁護,為解放戰爭的徹底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不可能一視同仁地對待過程中的所有長矛和盾牌,有必要將它們分為兩類:初級和次要,重點是捕捉主要的矛和盾。 在矛盾的兩面中,乙個必須是主要的,另乙個是次要的。 它的主要方面,即所謂的矛盾起著主導作用。 事物的本質主要由佔據物體位置的盾牌的主要方面決定。 矛盾論總是在最重要的時候找到正確的方法。 這與他對一切事物的主要和次要矛盾的清晰認識是分不開的。
紅軍第五次反圍剿戰役的失敗,是由於博古和李德沒有意識到紅軍內部的主要矛盾是紅軍軍事指揮與紅軍現有軍事力量不匹配造成的。
** 在北方延安建立抗日根據地政策的制定,反映出他充分認識到,當時的主要矛盾是群眾急於拋開內戰,全國人民都渴望參加抗日行動。
這就是教官們能夠帶領紅軍扭轉險局,最終取得革命勝利的原因。
很多人總是沒有分析出事情的主要矛盾,導致事情的結果和他們想得到的不一樣。
比如作者家裡的一位親戚因為同事評價他長得不好看而自卑,於是他買了一大堆化妝品給自己打扮,還花了很多錢整容來改變自己,卻被同事在背後嘲笑。
她想不通,其實她從小就很胖,她想長得漂亮,肥胖問題是她的主要矛盾,整容化妝是次要矛盾。 她沒有看到主要的矛盾,所以即使是她的整容和化妝也沒有讓她變得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