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實現辣椒種植的高產,各地採取了各種措施,有些措施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有些措施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 在分析所採用的措施後,認為有些措施是生產失誤,如果不加以糾正,會給辣椒生產帶來一定的損失。
首先,辣椒施肥越多,產量越高。
結果:過度施肥易造成肥料損傷。
根據辣椒的肥料需求特點和土壤的具體肥料供應條件,科學合理地選擇優質肥料,只有均衡、綜合施肥,才能實現辣椒的高質量和高產。 在一定的肥力範圍內,產量隨著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 一些種植者認為,他們施用的肥料越多,產量就越高。 眾所周知,肥料用量和產量在一定範圍內,呈正相關,投入越多,產量越高。 當達到一定數量時,辣椒會出現問題,植株會生長,結果期會出現“三落”,滋生病蟲害。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辣椒正常生長所需的土壤總含鹽量濃度為02~0.3、大於065 根系會出現反滲透和枯萎黃色,如果生長不好,產量自然會下降。 人們常說,肥料會燒傷根部或使幼苗死亡。 它在溫室條件下尤為突出。 由於棚內溫度高濕,有機肥分解快,氮揮發量大,施肥過多容易造成肥料損壞。
話又說回來,即使根部不燒焦,施肥多時辣椒根也不能一下子吸收,因為各種作物養分的平均利用率低,鉀在30%-40%,氮在40%-50%,磷在10%-20%。 因此,種植辣椒不能施用過多的肥料,要平衡施肥,一般地塊每畝施用有機肥約3平方,複合肥約100-120斤就足夠整個生育期了。 超過這個數量太多了。
二、畝植株越多,產量越高的誤區。
結果:密植產量低。
很多種植者在種植時都想多植,認為每株植株的植株數是決定產量的主要因素,苗苗越來越高產。
每畝植數應根據品種特點確定,當植株型別緊湊,分枝少的品種時,密植必須有高產,一般每畝約2800株。 相反,植株型別鬆散、枝條多、植株高大的品種不宜種植太密。 一般畝種植密度在2200株左右。
根據科學測定,一般品種每平方公尺種植4個辣椒,植株生長消耗光合產物50%,果實可得到50%。 如果每平方公尺種植8株,光合產物的植物生長消耗量約為70%,可獲得果實約30%,這證明了密集種植產量低的道理。 只有根據品種特點,合理密集種植,充分利用光熱資源,才能達到高產。
第三,誤區認為棚內溫度高,生長快。
結果:高溫辣椒植株生長不平衡。
許多種植者認為,如果辣椒在棚子裡提高溫度,辣椒會長得更快。 事實上,辣椒對溫度是有上限的,一般為25-33。 最佳生長溫度為白天 23 至 28 度,夜間 18 至 23 度。 高於35的花朵發育不良或柱頭乾燥不能受精和秋天的花朵,即使受精,果實也不能正常生長,就會有果實的缺陷,同時溫度過高,呼吸作用大,體質紊亂,植物體體生長,植物的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不平衡, 但產量會下降。因此,在棚屋種植中溫度不宜公升高過高,可在適宜範圍內。 在空曠的田地種植遇到高溫時,應遮蔭或澆水降溫。
第四,植物太旺盛,生長良好,產量可以高。
結果:如果植物過於繁榮,就會出現“三跌”現象,產量可能不高。
大多數種植者認為,辣椒植株的良好生長是高產的先決條件。 殊不知,王昌其實是肥水多,密度高,水肥沃多葉造成的王根一定淺,根系吸收能力不強,植物營養不全,導致落花、落果、最後落葉,產量不會高。 也會有一種情況,由於營養生長過度,不可避免地會影響生殖生長,使植物由於枝葉長而看不到花朵。 因此,強調培育強壯的苗木,搭建豐產架,使植物健而不旺。
第五,在看到害蟲之前,先看害蟲防治的誤區。
結果:防治難度和用藥費用增加。
在辣椒病蟲害防治中,種植者普遍的做法是不見蟲,不見病植,不噴灑。 缺乏預防意識,頭痛和腳痛。 特別是當一些病蟲害明顯被發現時,噴灑農藥為時已晚,因此需要增加農藥用量,這樣不僅病蟲害防治不但無效,反而使病蟲害具有抗藥性。 預防措施用於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例如,在育苗過程中,在種肥、土壤消毒等防治病蟲害的措施,在種植過程中施肥,在種植場地進行消毒等措施,防止病蟲害。 一旦發生疾病或昆蟲,就必須對其進行治療以防止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