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型定價不再“遙不可及”,決策開始聚焦“市場化”。
如今,陳紅掌舵上汽集團已九年多,是繼其他國有汽車集團負責人更換後,國有汽車集團最年長的領導人之一。 2024年正式到來,63歲的陳紅已經進入退休倒計時。
從業績來看,上汽集團2023年將實現年銷量502萬輛,仍是國內汽車集團銷量最高的集團,但不如以往,銷量資料同比小幅下降561%。上汽集團旗下新能源品牌智基、飛帆售出3臺8萬台和2萬台,但與新能源第一陣營仍有較大差距。
在胡茂源時代,上汽集團推出了一些新能源車型,另一方面,如今的品牌後裔成績,真的是“早早趕上傍晚”。
陳巨集時代前半期,中國新能源發展尚不明朗,擅長本土化合資品牌的上汽集團在市場化機制下對新能源投入不多。
2020年後,新能源汽車在終端市場勢頭強勁,上汽集團開始走上新能源多品牌混戰之路。
同時,普通消費者的定位影響了智基、飛帆的銷售擴張,品牌意識尚未建立,30萬元價格的產品價格動不動就偏離了“市場導向”。
去年5月,上汽職工代表大會堪稱新能源動員大會,集團新能源品牌簽署軍令,陳紅強調了上汽未來發展的三點,其中之一就是堅持“市場化”。
本次發布會前後,飛凡和智基新品的定價“更貼近人”,銷售增長遠好於以往。 不過,在第三方人士眼中,最初偏離大眾消費群體的飛凡和智基,在“市場導向”方面仍有提公升空間。
隨著新能源市場趨勢日趨明朗,如何進一步提公升該領域的“市場導向”,趕超競爭對手,成為陳巨集繼任者的一大考驗。
曾引領行業
國有企業的僵化是普遍存在的,通常是集體決策,沒有人對結果負責。 國有企業的很多創新也是被動的,被別人的成功、先的引導、先者施加的壓力所逼,想要成為使用者型企業是沒有這種可能性的。 一家國有汽車集團的高管感嘆《圓圈紀事》。
在燃油車時代,中國汽車市場的參與者還不夠多,而上汽集團長期以來一直是中國汽車市場的領跑者。 然而,在新能源時代,上汽很少引領行業創新,國企僵化逐漸顯現,旗下品牌飛凡倡導使用者運營和電池更換,更多的是模仿新勢力,新能源產品的“不接地氣”影響了銷售。
2014年8月,陳巨集出任上汽集團董事長,任命了包括現任上汽集團總裁王小秋、曾一舉推出申車拉維達的張海亮在內的七位副總裁。
說到王小秋,就不得不提榮威RX5,這是上汽自有品牌中首款熱銷車。 2014年,上汽集團與阿里巴巴合作打造斑馬網路,各持股比例為45股,2016年下半年,搭載斑馬系統的榮威RX5上市。
RX5誕生之初,市面上還沒有聲控車系統,說這款車被稱為“第一網際網絡車”也毫不為過。 在那之後,RX5更加強大,在2017年的多個月裡實現了超過20,000的月銷量。
對於當時的上汽來說,同行是相當認可的。 上述國有汽車集團的高層對《圓圈紀事》直言不諱地表示:“那個時代,上汽集團與網際網絡巨頭合作,從作業系統層面發展,非常具有創新性。 他們當年所做的事情,就是華為今天所做的事情,屬於作業系統級別,但比華為要早很多。 ”
誠然,RX5的推出更多是在時任上汽乘用車總經理王小秋的領導下進行的,但它的成功也離不開陳巨集善於用人、市場遠見卓識。
車機是重要的智慧型系統,斑馬系統的出現引領了國產車機的發展。 然而,在電動化方面,上汽集團的可預測性不如智慧型化。
早在胡茂元時代,上汽集團就正式布局了新能源汽車。 2011年10月,榮威750混合動力三廂車正式上市。 2012年11月,上汽集團首款純電動汽車榮威E50正式上市。
在朝陽產業的早期,總是寒冷多風。 走在行業前面的上汽集團,因為新能源汽車布局較早,當時並沒有嚐到甜頭。 無論是榮威750還是榮威E50,銷量都相當慘淡。
清晨醒來,傍晚趕上
2020年之前,上汽集團在新能源汽車上的投入很少,甚至沒有打造專門的純電動平台,銷售的車型也都是由油改電。
2020年,中國新能源市場發生重大變化,今年,特斯拉在中國銷售了近50萬輛電動汽車,小鵬汽車、蔚來也提公升了銷量,並在資本市場大獲全勝,市值在多個交易日內超過上汽集團。
眼看新能源的未來日趨明朗,上汽集團開始大力布局新能源。 2020年,上汽集團吸收阿里巴巴為股東,成立智己汽車,被宣傳為“上汽一號專案”; 專營新能源汽車的R品牌成立後,從榮威獨立出來。 2021年,R品牌正式“單飛”,更名為飛凡汽車。
說實話,上汽集團在2020年之前不會對新能源汽車進行過多的布局,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堅持市場導向”。
如今,無論是來自傳統燃油車下的新能源品牌,還是國內外電動車品牌,能盈利的寥寥無幾,大多都是虧錢賺錢,長城旗下的尤拉一度單款月銷量突破萬輛,再因為“銷量不止於10000輛”, 許多型號停產了幾個月。許多品牌都表示要先在這個市場“站穩腳跟”,然後再留賺錢的問題。
新能源已經起飛,疊加政治壓力,上汽集團對新能源的布局開始走向反其道而行之,成為國內汽車集團、品牌“參與”新能源的後代。 其推出新能源汽車的品牌不僅有飛凡、智己,就連榮威和名爵都聲稱將在未來三年內推出多款新能源車型。
上述國有汽車集團高層告訴《圓圈紀事報》:“當初推出知己、飛帆、集狐等一流新能源品牌,是為了完成'任務',而不是迎合市場。 ”
要想讓新能源事業開花結果,集中精力發展某個品牌,甚至是熱門車型之一,才是正確的決定,這是市場引導下的正確決策。 舉個例子:之前智極的低端機型和飛凡的高階機型處於同乙個**區,相互爭奪使用者。
另一方面,廣汽也在開發新能源,但避免了“在家打仗”。 廣汽自有品牌中,純電動汽車的開發完全交給了埃安,傳祺推出的新能源汽車均為混合動力車型。
此外,擁有眾多品牌的上汽集團渠道鋪設明顯緩慢,不僅飛凡存在門店數量不足的問題,上汽一號專案的智慧也好不到哪裡去。
通過網路搜尋發現,在天津,飛凡和智極的門店數量不到10家,Aion的門店數量超過12家,甚至小鵬的門店數量也超過10家。
廣汽集團的新能源布局明顯晚於上汽集團,前者在2017年才推出首款純電動汽車——傳祺GE3,但在更早展現新能源的重要性方面,曾慶紅更勝一籌。
2017年,艾安的前身廣汽新能源從傳祺獨立出來,而飛凡直到2020年才開始自主開發。 2017年,埃安一獨立就推出了純電動平台,同時上汽集團仍在銷售汽油改電車型。
從實際銷售業績來看,以20萬輛以下市場為主的艾安擁有更廣闊的銷售渠道,2023年銷量為48萬輛,智己、飛帆、榮威、名爵旗下新能源汽車總銷量不到同期艾安的一半。
廣汽集團披露財報稱,傳祺自2022年實現盈利以來,2023年上半年盈利持續擴大,廣汽埃安之塔已於2023年6月和7月連續兩個月實現盈利。
品牌錯位有待解決
據《明鏡週刊》從上汽集團內部獲悉,去年上半年,上海有關領導在近期視察中批評了上汽集團近期的發展。 這給以陳巨集為首的上汽集團高層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在去年5月的上汽員工大會上,時任智己CEO的江軍和飛凡汽車CEO吳兵當場簽署軍令,承諾到2025年,上汽新能源汽車年銷量達到350萬輛。
陳紅在職代會上還確定了上汽集團的三點力量:繼續堅持使用者思維,形成業務閉環; 在秉承誠信創新提高能量水平的同時,繼續努力奮鬥; 在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激發活力的同時,繼續努力。
在第三方人士看來,選擇中高階路線的上汽集團,過去在市場化的新能源領域表現不佳。 如果考慮開拓市場,第一代智基和飛帆的產品應該不會在這麼高的**區間。 據悉,智基首款車型L7低調版售價達到3688萬,補貼後飛帆首款車型R7的起價也達到了2899萬元。
GlobalData亞太區汽車市場研究總監曾志玲告訴Circle Chronicle:“智基、極虎和VOYAH的情況類似,它們都定位於中高階,市場本身比較狹窄,作為乙個新品牌,它沒有足夠的影響力讓消費者買單。 雖然深藍和永恆之塔也來自國有工廠,但它們的定位是增加銷量,而較低的**也讓他們贏得了更多的消費者。 ”
或許上汽集團的高層漸漸意識到,高價位的產品注定市場小,受眾少。 智極和飛帆的新車型不斷探索,智極LS6已進入20萬級,飛凡F7採用“車電分離”方案,低至1459萬。
與此同時,智己與飛凡的“內訌”也被上汽集團領導制止,兩大品牌將以20萬元作為產品定價的分界線,彼此“劃清界限”。
據億歐汽車去年10月報道,飛凡未來將重點關注10-20萬元區間,飛凡R7、飛凡F7等20萬元以上的產品將不再作為主力車型銷售; 智己汽車產品售價將超過20萬元,並將繼續承擔上汽品牌發展的重要角色。
上汽新能源的市場導向並不強,各品牌之間的內耗問題在陳巨集任職期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調解。 去年12月,上汽集團宣布賈建旭、吳兵、江軍晉公升為上汽集團副總裁。
新掌門人面臨的第乙個壓力是,上汽新能源以市場為導向的布局早就應該進行,而且還不夠。 比亞迪和埃安在20萬輛以下的電動汽車市場獲得了品牌認知度,上汽集團將在這個時候再次出擊,面對乙個更加內捲和困難的市場。
曾志玲認為,對於上汽集團的新領導人來說,如果想提高新能源的市場份額,決策會更加“市場化”,還需要解決不同品牌之間的關係。
飛凡和榮威的品牌之間的技術平台和市場重疊非常嚴重,品牌定位和技術平台有些錯位。 如果這個問題得不到很好的解決,上汽集團將很難讓這些品牌之一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曾志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