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網。
**南京2月23日電(記者 朱曉英)“細竹條劈開後,合成成圓形,用棉紙捻骨架綁起來,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你看,3個橢圓形、2個圓圈和3個圓錐體構成了秦淮燈籠中經典兔子燈之一的骨架。 隨著元宵節的臨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秦淮元宵節的代表傳承人顧業良在南京夫廟的工作室裡,教四位兩岸青年如何製作秦淮燈。
元宵節即將來臨。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秦淮元宵節的代表傳承人顧業良在南京孔廟的工作室裡教兩岸年輕人製作秦淮燈。 **攝影:記者朱曉穎。
從最傳統的兔子燈籠、蓮花燈籠、獅子燈籠,到高鐵子彈頭列車燈籠,再到NBA國際賽龍燈籠,顧野亮的工作室裡到處都是五顏六色的燈籠,掛在天花板上,覆蓋桌面和地板。 “一盞小燈籠,乙個大世界。 秦淮燈籠已經走進了各行各業,與生活息息相關,真是讓人大開眼界。 兩岸走進演播室的年輕人嘆了口氣。
顧燁良教兩岸年輕人學習如何製作秦淮燈籠。 **攝影:記者朱曉穎。
秦淮燈籠五顏六色,遍布世界各地。 秦淮元宵節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 顧業良向記者介紹,秦淮燈最傳統的材料是竹、紙,涉及劈開、穿孔、貼上、裝裱、延伸、書法、切割、繪畫、雕刻、染色等62道工序,用純手工技藝製作而成,先後研發出蓮花燈、獅燈、花尖燈、麒麟燈等300多個品種。
兩岸年輕人手工製作的兔子燈。 **攝影:記者朱曉穎。
它看起來很簡單,但很難開始。 在顧燁良的指導下,幾個“零基礎”學員搓了搓手,迫不及待地想嘗試,從最簡單的兔子燈做起,卻發現沒那麼容易。 “貼在眼睛上,貼在裙子上,零件精細,工藝複雜。 用金邊包住兔子的耳朵不容易,也容易歪歪扭扭。 跟隨父親在南京從事台青創業孵化的台灣青年錢志軒,來到大陸,在常州上大學,笑著說。
兩岸年輕人手工製作的兔子燈。 **攝影:記者朱曉穎。
兔子燈在指尖上上下飛舞,很快就成型了。 在南京雲錦博物館從事品牌工作的台灣年輕人何冠儀發現,燈籠製作和雲錦織錦技藝有相似之處。 “我在台南上大學的時候,參觀了當地的主題燈會。 到達南京後,我發現秦淮元宵節歷史更悠久,規模更大。 在他看來,兩岸文化同根同源,兩岸青年都能從燈籠的美好寓意和幸福生活的祝福中找到很多文化共鳴。
日前,記者參觀了顧業良的工作室,他展示了今年元宵節前精心製作的龍燈。 **攝影:記者朱曉穎。
陸玉傑,乙個在南京出生長大的南京年輕人,每年元宵節期間都會買幾盞秦淮燈籠,這是第一次自己製作燈籠。 從她記事起,父母每逢元宵節都會給她買燈籠,現在她也有這個習慣。 “花燈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製燈技藝需要代代相傳。 ”
兔燈是秦淮燈的經典之一。 圖為顧夜良工作室裡的兔子燈。 **攝影:記者朱曉穎。
幾個年輕人提著自己製作的兔子燈籠,還是不滿意,就去了附近的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館(秦淮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參觀展覽。 上海燈籠、潮州燈籠、泉州燈籠、自貢燈籠、盛芳燈籠、石城燈籠、淄博燈籠......這裡展出了代表中國大陸15個省市的150多件作品和35件元宵節非物質文化遺產。
台灣青年何冠義參觀秦淮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的燈展。 **攝影:記者朱曉穎。
這盞來自浙江樂清市的巨型龍燈長35公尺,由乙個家庭花了至少三年時間製作而成。 元宵節期間,需要村里20多名壯漢扛著,走遍大街小巷,在村子裡遊行。 這就是東莞千角燈,體積巨大,整盞燈有千角。 在東莞方言中,“千交燈”與“千鼎”相同,寓意百子千孫百民繁盛。 秦淮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副館長江楠向兩岸青年介紹。
在秦淮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內,台灣青年錢志軒拿著手機拍攝浙江樂清的巨龍燈。 **攝影:記者朱曉穎。
展覽中,以“紅樓夢”為主題的燈飾吸引了何冠儀的注意。 他從小就對傳統文化和文學名著很感興趣,讀完《紅樓夢》後,看到這套燈籠,他激動不已。 “在南京,你可以找到很多《紅樓夢》的元素。 秦淮燈籠再現了文學巨著的經典人物和場景,對遊客來說是一次獨特的文化體驗。 ”
台灣青年錢志軒參觀了秦淮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的燈展。 **攝影:記者朱曉穎。
他多次談到去台灣製作秦淮燈籠、舉辦燈展的難忘經歷,當學習參觀活動到來時,顧燁良還不忘指點:“希望兩岸更多的年輕人因為秦淮燈籠而相互認識, 持續交流,共同傳承青春的這種古老的藝術表現力和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