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一位媽媽分享了她的育兒秘訣。
她有乙個女兒,名叫蒂娜,非常粘人,像一條小尾巴,走到哪裡就跟著她。
而且因為工作的原因,她要經常出差,不能陪女兒。 於是,她想出了乙個解決方案:
反過來,堅持女兒。
每一次,只要她和女兒在一起,她就會用各種方式擁抱女兒,親吻女兒,表達自己對女兒的思念和愛意。
也正是這種依附於女兒的過程,讓她心中充滿了一種親密感和安全感。
漸漸地,女兒不再依附她。
在留言區,不少網友認為她的教育方法不錯,並大聲疾呼,“我又學了一招! ”
走孩子的路,讓孩子無路可走,這其實最近很流行”。反向育兒
雖然不是按照常理來玩的,但這種“逆向”的育兒方式往往會產生令人驚訝的效果。
嬌媚柔弱,孩子更強壯
在綜藝節目《別小看我》中,傅首爾作為嘉賓,需要幫助乙個名叫雷磊的孩子完成爬山的任務。
但到了山腳下,雷磊開始發脾氣,捨不得去。
傅首爾嘗試了多種方式與他溝通,但沒有奏效。
於是,傅首爾乾脆蹲在地上喊道:“我也不想走! ”
愣了幾秒鐘後,他不僅停止了哭泣,還催促傅首爾起身爬山。
但不管雷磊怎麼拉,傅首爾就是不動,一直撒嬌示弱:
我堅持不住了,我太累了,我得幫你拿書包。 ”
雷磊只好答應不再吵鬧。
在隨後的攀登過程中,雷磊越發活躍,衝到了最前面。
傅首爾後來總結:大喊大叫解決不了問題,對孩子示弱可以進入孩子的內心,讓他自己選擇,你會大吃一驚。
是的,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挫折和挑戰,退縮和發脾氣是常見的表現。
這個時候,父母不妨像孩子一樣軟弱,推動孩子往前走,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孩子。
教育家陸秦的兒子小時候膽小,打針就哭,有一次哭得小肩膀都顫抖。
於是,陸秦也哭了起來,兒子一臉疑惑:“我沒有捅你,你為什麼哭? ”
陸秦道:“媽媽也很膽小,看到你哭了,她都害怕。 ”
兒子轉過身來,一臉無奈的樣子:“嘿! 你們女人太膽小了。 算了,以後你進去,我乙個人進去! ”
第二天,我兒子勇敢地獨自去打針,他非常勇敢。
陸秦說,父母是山,孩子永遠是草,換個位置,父母做草,孩子就會長成山,屹立於天上。
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引導。
走孩子的路,不是不負責任,而是通過示弱,給孩子乙個表現的機會,讓孩子逐漸變得自信和堅強。
裝傻傻的,小朋友學得更好
很多家長在輔導作業的時候,往往一問孩子就下意識地回答問題。
久而久之,孩子會養成依賴心態,越來越懶得動腦筋。
我女兒以前也做過同樣的作業,她幾分鐘不寫,所以她問這個問那個。
有時她只是談了乙個話題,遇到類似的問題,她就不能再說了。
我和她商量,遇到問題,應該先思考,試著去解決。
結果,她漫不經心地說:“你直接告訴我不就好了,你為什麼要我打擾這個? ”
女兒的話就像一記耳光,我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
後來,當女兒再次問我時,我假裝不知道,對她說
你用這個問題難倒了我,我也不會,我該怎麼辦? ”
而這個問題,又該如何解決呢? 教我。 ”
經過多次,女兒知道自己不能指望我,但她慢慢學會了思考、歸納和總結。
所以,父母一定不能做孩子的人參***,而是傻傻的。
只有學會把問題還給孩子,進而向孩子徵求意見,才能通過探索和思考,逐漸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聰明的媽媽像傻瓜一樣》一書的作者袁梅經常裝傻。
每次兒子問她問題,她都裝作被難住了的樣子,問他怎麼解決,不斷鼓勵他找到答案自學。
就這樣,在她刻意的“訓練”下,兒子的學習和探索都充滿了慾望,喜歡在無事可做的時候試探她,在家裡當個“小老師”。
我想起一位教育家說過的話,激發孩子內在動力的最好方法就是讓他當小老師。
因此,為了教育孩子,家長不妨嘗試轉換角色,降低自己的形象,多問幾個為什麼? 讓你的孩子做乙個小老師來教你。
這種“我比父母還好”的成就感,是提高孩子自信心和學習熱情的最好動力。
不講道理,孩子更善於說話
教育孩子,很多時候父母多說是沒有用的。
尤其是孩子到了青春期之後,性格叛逆,不講道理,喜歡和父母作對。
這個時候,你說得再多,再對,在孩子眼裡都是錯的。
該怎麼辦? 網上有一位父親,為了讓叛逆的女兒意識到自己的行為不合理,走上了模仿女兒的道路。
冬天,女兒要穿小裙子上學,說教也沒用,於是爸爸直接換上了和女兒款式的“小短裙”。 他一邊搖晃著臀部,一邊幽默地說:“啊! 這是乙個保險槓。 ”
女兒想穿露臍上衣,爸爸也陪著他走到最後,拍拍大肚腩,轉身問女兒好看不好看?
女兒穿上一條高腰褲,露出腳和脖子,父親說她穿得“磕磕絆絆”,女兒卻罵她“不懂潮流”。
爸爸沒有多說什麼,只是翹起屁股,掀起褲子,這是一種“潮流”。
就這樣,因為爸爸的滑稽模仿,每次都生氣又滑稽地看著女兒,只好乖乖地穿回平常的衣服。
潛在的親子衝突很容易以這種方式解決。
在許多情況下,孩子們並不是無知的,而是他們想嘗試和體驗它而不是錯誤。
所以,與其說教,破壞親子關係,不如閉上嘴巴,張開雙腿,提前幫孩子排練。
就像一位媽媽在留言區分享的那樣,女兒告訴她要染綠髮,雖然不同意,但她還是陪著女兒去理髮店自己染髮。
果不其然,女兒看到她的綠發後,說實在不好看,於是放棄了染髮的想法。
後來,女兒也提到自己想抽菸喝酒,但她沒有指責或責罵,而是同意:“那一定很刺激! 然後他帶女兒去買菸和酒。
母親第一口煙就被嗆到了眼淚,女兒喝的第一口酒辣得她咳嗽起來,母女倆看著對方的尷尬,一直笑了起來。
在那之後,女兒再也沒有提出任何亂七八糟的要求。
兒童心理學魯道夫·德雷庫爾斯(Rudolf Dreikurs)說:“如果你真的想改變孩子的行為,你需要用行動,而不是言語。 ”
因此,與其試圖向孩子解釋真相,不如讓孩子真正體驗一下。
走孩子的路,不是放手,而是以退為進的方式,給予孩子尊重和理解,讓孩子自己明白道理。
如果你懶惰,你的孩子會更勤奮
我見過乙個**。
女兒每天吃飯上學,媽媽怎麼催促都幫不上忙。
受不了折磨的母親只好穿上了,也顧不上,就陪著女兒揉在一起。
哪怕她快要遲到了,哪怕女兒急切地哭著,不停地催促她快點,她還是跟著女兒磨磨蹭蹭的樣子,不緊不慢地換了好幾次衣服。
這個伎倆真的是立竿見影的。
女兒深知拖延的壞處,第二天一大早起床時,她做任何事情都非常犀利,吃飯時甚至提醒她早點準備,早點離開。
太擔心的父母無法撫養勤奮的孩子。
懶惰和腐爛是孩子的成就。
這不是不負責任,而是一種教育智慧,通過“同理心”的方式,讓孩子能夠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所以,當孩子做事慢的時候,就應該懶得催促,學會像孩子一樣揉搓,讓他體會到焦慮的感覺,從而學會時間管理。
當孩子不願意做家務時,就應該懶得動手,學會不像孩子那樣幹活,讓他摸一團糟,這樣才能學會獨立。
當孩子做錯事時,不要費心說教,學會像孩子一樣把事情搞砸,讓孩子學會解決問題,學會成長。
俗話說,人教人,不能教,事教人,再做一次。
告訴孩子們,有時你必須使用魔法來打敗魔法。
如果你懶惰,孩子可以勤奮; 當你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你的孩子可以得到鍛鍊,學會自我負責。
我記得讀過這樣一句話:好的教育不是永遠保持“正確的原則”,甚至不是“鐵的無私”,而是用適當的手段做正確的事。
走孩子的路,讓孩子沒有出路“,不是為了發洩憤怒,以人為本地對待別人,也不是真的為了和孩子輸贏。
相反,使用逆向思維並考慮積極的指導。
背後隱藏著對孩子的鼓勵、信任、理解、尊重和放手。
這種力量會激發孩子成長的能量,讓孩子變得更加自律、獨立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