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明末清初的農民起義將領,率軍在西南各地作戰,成功突破桂林,占領衡陽,使兩位清將在戰鬥中敗下陣來,從而推動南明反清運動達到高潮。
他就是忠於清朝,堅定不移地與清朝抗死的英雄大將——李定國。
李定國,出身貧寒、生活坎坷的少將。 他出生於天啟元年陝西,父母因貧病去世,他不得不靠流浪乞討過著艱難的生活。
然而,命運的轉折點卻出現在崇禎三年,當時張顯忠的叛軍占領了陝西密芝,他長途跋涉加入叛軍,被張顯中採納和賞識。
在多年的戰鬥生涯中,他逐漸表現出出眾的軍事素質和智慧與勇敢,被譽為“萬敵”和“池中尉”。
他身材魁梧,相貌非凡,臉蛋酷似《水滸傳》中的小旋風柴金,因此被命名為“小柴王”。
李定國不僅在戰場上英勇無敵,而且待人大方,贏得了軍隊的心。 崇禎十四年春,提出智取襄陽的策略,自告奮勇化妝進城,實行內外結合。
他表現出極大的機智和勇氣,為張憲忠的叛軍贏得了一場重要的勝利。
總的來說,李定國是乙個出身坎坷的窮人,但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勇氣,他成功地成為了叛軍中的重要將領,他的事蹟和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和紀念。
李定國只用了20名精兵偽裝成明軍,就帶著截獲的楊思昌寄給襄陽的公函潛入了襄陽城。
在夜色的掩護下,他率軍放火燒城,來回奔波,趁亂開啟城門。
城外的叛軍趁機進城,數小時後占領襄陽,擊斃襄王朱一鳴,成功粉碎楊思昌的圍剿計畫。
崇禎十六年(1643年),李定國跟隨張獻忠攻占武昌,立張獻忠為大溪王。
隨後,由於李自成軍隊的壓力,張顯忠的軍隊在崇禎十七年進入四川,一路攻占成都,八月攻占成都,張獻忠登基,建立大溪政權,自稱大溪王、秦王。
張獻忠登基後,將全軍分成120個營,任命孫克旺為平東將軍,統帥19個營; 李定國為安西將軍,統帥16營; 劉文秀是扶南將軍,指揮15個營; 艾能啟是定北將軍,指揮12個營。
他們四人都是張憲忠的養子,統稱為“四將軍”,是大西軍的主力。 崇禎十七年(1644年)5月,清軍入關,占領北京。
在洪成重、吳三桂等人的指揮下,攝政多爾貢繼續追擊農民起義軍。 李自成的大順軍被擊敗,撤退到關中。
順治三年(1646年),張獻忠出川北,大將劉金忠叛亂,率領清軍在大霧中攻打大營。
突圍時,張先忠被一箭射死。
孫克旺、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啟等人率領大西軍繼續抵抗清朝。 為了躲避清軍的前進,大西軍從四川撤退,向貴州進發。 當時,貴州和西南各地都被南明控制,與大西軍處於敵對狀態。
聽說大西軍正在南下,南明派兵阻擊。 大西軍在戰鬥中前進,於順治四年正月到達遵義,然後繼續南下,渡過吳江,攻克貴陽。
此時,大西軍內部意見不一,孫克旺主張進軍廣西,對付南明。 李定國反對這一建議,主張西進雲南,與南明一起抗清朝。
士兵們支援李定國的建議,孫克旺只好答應了,被選為總司令。 順治八年,明朝永曆帝封孫克旺為秦王,大西軍與南明聯手抗清,正式起步。
經過兩次大戰,孫克旺憑藉自己的智慧和勇氣擊敗了清軍。 孫克旺被封為秦王後,駐紮在貴陽,並命令李定國率兵到雲南保衛。
為了解決軍防建設問題,李定國到雲南後立即實行“四官六人”的稅收政策,使人民的負擔比明末年輕了許多,因此深受百姓的愛戴。
同時,他還下令召集工匠,製造**,建造防禦工事,提高部隊的戰鬥力。
在解決軍防建設難題的同時,李定國還培養了一支專隊——象兵,只用了一年時間就培養了三永珍兵。
在隨後的桂林戰役中,這支象軍發揮了重要作用。
順治九年,明朝永曆六年(1652年)三月,李定國在軍事上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他向孫克旺建議對清軍發動大規模的**。
孫克旺命令馮雙禮率部與李定國合作,組建東路軍,以八萬人的兵力進攻湖南。 與此同時,劉文秀、王浮臣組建的北路軍動用6萬兵力進攻四川。
北路軍進展順利,7月收復徐州、重慶,活把清將白寒鎮、白廣生活捉,在保守中圍攻平西王武三桂大將。
10月,吳三桂突破圍困逃往漢中,王復臣戰死,但四川大半個已經收復。
東路軍也取得了重要勝利,5月攻克袁州、荊州,清軍大將楊國勳陣亡,主將沈永忠退至湘潭。
李定國駐紮在荊州以東的武岡,得知桂林的防線空無一人後,立即率兵南下,部隊分成三條路線:右路攻打桂林以北的重要城鎮延官,左路攻打泉州,他親自率領中路攻占桂林。
拿下泉州後,李定國集中優勢兵力,一口氣攻占桂林。 三方軍在延官會合後,向清軍發起了猛烈的進攻。
就在雙方形影不離的時候,李定國命令象兵們參戰。 這時,正好遭遇雷雨,這些龐然大物在雷電之中衝進敵陣,造成敵軍一片混亂,清軍屍橫遍,狼狽不堪。
李定國趁熱出手,晝夜圍攻桂林,最後逼清軍總將、定南王孔有德自殺,七月初四攻克桂林。 然後,李定國下到柳州、梧州、永州、衢州到長沙。
李定國在戰場上的連續勝利,極大地震驚了清廷。 10月,清廷派出由皇室靖親王尼堪率領的十萬大軍進攻長沙。 面對這樣的局面,李定國決定從長沙撤退,堅守衡陽。
衡陽城下,雙方激戰,四天四夜沒有贏家和輸家之分。 李定國利用大西軍邊打邊讓部隊撤退的戰術,成功地將清軍引入伏擊圈。
清軍被層層包圍,最後崩潰,尼坎被殺,清軍全軍覆沒。 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李定國成功殲滅了十多萬敵軍,還擊斃了兩名清將。
桂林和衡陽的勝利是南明抗清以來最偉大的勝利,也標誌著抗清戰爭進入乙個新階段。 不過,李定國的軍事功績,也讓孫克旺深感嫉妒。
在將領們的慫恿下,孫克旺決定親自上前線,希望通過一場漂亮的戰鬥來提公升自己的威望。 孫克旺到達湖南後,派人去袁州請李定國會見他。
不過,有訊息稱,孫克旺要拘押李定國。 為了避免與孫克旺發生衝突,李定國決定將大部分部隊留在湖南,而他自己則率領部分部隊前往兩光繼續與清軍作戰。
順治十年(1653年),李定國攻打肇慶、桂林失敗,但他沒有氣餒,採取了循序漸進的策略。 他先是攻打廣州與廣州交界地區的一些小州縣,然後集結兵力圍攻廣州。
廣州的清軍主要由明朝將領平南王尚克西和靖南王耿繼茂指揮。 12月,李定國在新會附近與清軍交火,但遭到雙方的攻擊。
為了保住實力,李定國被迫撤退到南寧。
順治十二年五月,劉文秀率四川六萬大軍出三峽,入侵湖南常德,分兩路進攻岳陽、武昌,但均告失敗,只好退居貴陽。
經過幾次失敗,西南地區對抗清朝的形勢日趨嚴峻。 順治十三年,李定國將永曆帝護到昆明,因立功被封為晉王。 這時,孫克旺的野心膨脹了,他想除掉李定國。
為了結束**,李、劉二人被派往貴陽勸說順治14年,並將留在昆明的孫克旺一家送到貴陽。 但孫克旺並不領情,反而率領十四萬大軍進攻雲南。
8月,雙方在交水決戰,孫克旺的營兵叛逃,吟誦晉王,孫克旺敗逃回貴陽,貴陽守軍不服,只好率領十幾人向清朝投降,提供了大西軍和雲南局勢的所有秘密, 龜山和河流。
順治十五年(1658年),清軍三路圍攻貴州、雲南,重慶、貴陽、遵義相繼失守,三路進攻雲南。
北路:吳三桂從四川南下; 南路卓不泰從廣西向西; 在中途,洪承疇從湖南入侵貴州。
吳三桂進入雲南後,永曆帝在李定國的保護下向西撤退。
順治十六年(1659年),清軍占領昆明後繼續追擊,李定國集結兵力分散,挑選精銳士兵6000人,在怒江以西20裡的漠盤山設下伏擊,準備正面進攻,吳三桂已遭伏擊,隨後將領陸貴生反叛, 伏擊失敗了。
莫潘山之戰重創了清軍,十幾位京城以下將領和數千名精銳士兵被殲滅。 戰後,永曆皇帝逃往緬甸,與李定國失去了聯絡。 李定國堅持在滇緬邊境抵抗清朝,派人到緬甸尋找永曆皇帝。
邊境條件艱苦,許多部下向清朝投降,但李定國抵抗清朝的意志沒有動搖。
願雲南人民不忘李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