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教授曹培新致辭。 圖源:新京報記者王元正攝。
2024年2月5日,在龍年春節即將來臨之際,《文明》雜誌在北京舉辦了一場題為“中國海外文物的影響與回歸”的研討會。 專家學者圍繞“迎新年、回家過年、關愛一直流浪在國外的文物”這一話題進行了深入研究。
研討會上,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教授曹培新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他認為,文物的流失和歸還是乙個動態的過程,最重要的是在文物在海外逗留期間妥善保護好文物。 近日,英國大英博物館藏品被盜事件引起全球關注,提醒我們亟需對海外文物進行專業保護。
陝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曉勇也在會上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他指出,整個19世紀,西方國家興起了對文物的熱情,導致我國文物大量流失,損失嚴重,特別是在陝西、甘肅等西北地區。 今天,我們克服了種種困難,成功地將文物送回了祖國,意義重大。
曹培新進一步提到,文物回歸其實是講好中國故事的乙個非常好的話題和視角。 文物的故事為海外傳播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文物歸還不僅是乙個文化事件,更是乙個經濟事件,更是乙個傳播事件,其流動過程是乙個講故事的過程。 ”
雲南財經大學中國品牌南亞東南亞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高揚表示,中國文物本身就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看作是一種傳播媒介,這種媒介具有穿越時空的價值。 “文物回鄉的過程本身就是一件大事,如果能夠得到高度的關注和有效傳播,引起公眾的關注,那麼文物回鄉不僅是乙個歷史過程,而且能激發公眾的積極情緒,如自信、愛國、努力、 等,這將有助於促進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因此,文物的回歸也是文化走向世界的契機。 ”
總而言之,這次研討會為我們提供了積極的氛圍,讓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文物回歸的重要性。 希望通過專業的保護和有效的傳播,讓更多的人了解、珍惜和傳承中華文明。
意見建議:文物歸還是一項偉大而神聖的事業,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為之奮鬥。 保護文物就是保護歷史,就是傳承文化。 希望通過這樣的研討會和相關活動,喚起更多人對文物保護的意識,讓更多珍貴的文物回到祖國的懷抱。
問題導讀:您如何看待文物歸還的意義? 您認為可以做些什麼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