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乙個現象,很多家長就像主管一樣盯著孩子的學習,制定日常的學習任務; 如果你沒有完成它,你就不能出去玩; 如果你沒有完成它,你就不能看電視或看手機; 一旦你發現你的孩子沒有完成或拖延,你就會發脾氣,不斷催促你的孩子。 這樣做的結果是,導致親子矛盾,你累了,孩子也累了。
大多數家長會認為,孩子在監督下無法按時完成學習任務,如果我放手,情況會更糟。 相信大多數家長都會有這樣的想法。 事實上,結果可能不是我們想的那樣。
如果孩子沒有按時完成學習任務,大部分原因會不會是父母造成的? 我們想反思自己嗎?
一位前來評估的家長說,她要對孩子上小學前的學習負責。 但前段時間,由於工作和家裡的一些問題要處理,幾乎不可能“監督”孩子的學習。 但出乎她意料的是,孩子放學後的作業、預習,甚至晚上自己睡覺,睡前看書,早上起床,她都是自己完成的。 這時,她開始反省,自己之前是不是做錯了什麼?
為什麼母親是鬆散的,而孩子卻變得有意識?
一些教育心理學家指出,乙個孩子必須先成為乙個自由的人,然後才能成為乙個有意識的人。 如果孩子的學習時間和計畫是由父母設定的,那麼他就不可能發展自己的計畫和執行能力。 他們的選擇只是服從,孩子的內驅力是無法激發的,所以讓孩子學會自己做決定,不要依賴外力。
乙個自由的環境會激發孩子對獨立學習的熱情,一般來說,孩子越自由,學習的自覺性就越強。
什麼是內建驅動器? 簡單地說,就是內在的驅動力。 內在動機強的孩子,無論有沒有外在的物質獎勵,都能主動學習; 缺乏內在動力的孩子非常被動,抗拒學習。
那麼作為父母,你應該怎麼做呢?
一、需求得到滿足
在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中,人類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 只有滿足了前四個需求,才能實現自我實現。
這意味著,如果乙個家庭沒有和諧的家庭氛圍,孩子沒有感受到父母的愛,在家裡或學校裡沒有得到家人和老師的尊重,那麼孩子就很難找到自己的歸屬感,他總是會想方設法滿足這些需求。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快樂的人一輩子都用著童年**,不幸的人用一輩子的童年。 ”
因此,父母首先要了解你是否滿足了這些需求,才能讓孩子實現自我實現。
2.給孩子充分的自主權
1.引導您的孩子建立自己的學習計畫。
學習的時間表和計畫是必要的,但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可以讓孩子決定學習和玩耍的順序。 例如:“你選擇先學習還是先玩? 你也可以給出建議:“如果我是你,我會先學習,然後我可以把剩下的時間花在玩上,我可以玩得開心。 ”
2.讓孩子對自己負責。
責任感是自我管理能力的前提,當孩子有對自己行為負責的意識時,就會更加自律。 因此,當孩子懶惰、懈怠時,父母不要過多責備和催促,不要打斷他們的思想,或者讓孩子承擔後果。 比如,如果你因為好玩而不寫作業,你只需要提醒他:“不寫也沒關係,但明天你會被老師批評。 讓孩子知道,家庭作業是你自己的事,不是父母的事。
3.學會做乙個懶惰的媽媽。
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父母會抱怨孩子懶惰、拖延,卻沒有意識到自己太勤奮了。 在這一點上,你可以回憶起你“為你的孩子”做過的事情,幾乎所有的事情都是你自己做的。
聰明的父母會選擇懶惰,示弱。 教育心理學領域表明,孩子的能力與父母的照顧之間存在著有趣的互補性。 如果父母有20%的缺乏照顧,也就是說,不能幫助孩子完成20%的事情,那麼孩子就有能力做到這20%。 如果父母表現出更多的弱點,他們的孩子可能會有更多的成功機會。
所以,在生活和學習上,一定要懶得看書,懶得嘮叨,懶得去做。 不要什麼事情都自己做,當你變得“懶惰”時,會有驚喜。
事實上,每個孩子都有很大的潛力,但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機會和能力發揮自己的潛力。 那麼,誰來發現和激發潛力,誰幫助開發和改進它呢? 毫無疑問,只有發現孩子的潛力,他們的父母才能更好地激發孩子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