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如貴拜訪杜玉明,問道:你為什麼說我是**?
1959年,杜玉明因對改革態度良好,成為第一批被赦免的國民黨高階將領。 **考慮到杜玉明在國民黨內的影響力,對他非常照顧,先後安排他擔任全國政協委員等職務,希望他能為祖國兩岸統一事業做出更多貢獻。
杜玉明不負眾望,為這項事業奉獻了一生。 由於長期的戰爭,他的身體負擔過重,1981年因病入院,病情引起廣泛關注。
當杜先生的朋友郭如貴來醫院看望他時,他們聊起了過去。 郭如貴突然問杜玉明,為什麼當初說自己是共產黨,杜玉明回答說是有根據的。
郭如貴很好奇,問杜玉明,這個資訊是從**那裡得到的。 杜玉明回答說,他是從山東東明那裡得到的。 郭如歸繼續問道,問杜玉明方明是誰。
杜玉明幽默一笑,保守了乙個沒有向郭如貴透露的秘密。 忽然,他像想起了什麼重要的事情,立刻握住了郭如貴的手,問道:“郭如貴先生,你是共產黨員嗎? ”
郭如貴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嘆了口氣:“我們政見不同,僅此而已。 聽到這話,杜玉明早就知道了。 他的思緒彷彿回到了30多年前的那場激戰,記憶模糊而深刻。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我軍在東北、華北、華東地區打了遼瀋、淮海、平津三次戰略決戰。 淮海之戰發生在華東地區,雖然很難說哪場戰役影響最大,但淮海之戰無疑是最驚心動魄的。
這場戰鬥的勝利,為民族**的毀滅奠定了基礎。
淮海戰役是一場實力懸殊的較量,我軍六十萬敵軍八十萬,無論在兵力還是裝備上,都處於劣勢。 然而,正是在這種困難的條件下,我軍取得了勝利。
這場勝利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流的正確決策、士兵們的英勇鬥爭、廣大地下黨員的默默奉獻,都起到了關鍵作用。
而郭如貴就是這些地下黨員的傑出代表之一。
郭如貴在淮海戰役中最大的成就,就是成功地說服了蔣介石改變堅守蚌埠的決定,轉而在徐州郊外與我軍對峙。 這一決定為我軍提供了在行軍中分化殲敵的好機會。
身為地下黨員,郭如貴是如何贏得蔣介石如此信任的? 他傳奇的一生有哪些精彩的故事?
郭如貴,原籍四川省通梁縣(今重慶銅梁縣),1907年出生於乙個書香世家。 同年,我軍優秀將領**和蘇羽也相繼誕生。
他的父親郭浪溪熱衷於評論時事,譴責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 因此,年幼的郭如貴深受父親的影響,對北洋軍閥的印象並不好。
巧合的是,郭如桂出生在清末民國初,新舊社會激烈碰撞的時期,這或許也預示著他的一生將充滿曲折。
1919年的“五四運動”深深地影響了郭如貴,郭如貴在老師的教育下,對社會主義產生了朦朧的喜愛,並積極參加了反對封建陋習的進步反抗。
18歲高中畢業時,父親想讓他去上海學醫,但郭如貴卻有不同的看法。 他認為,中國正在經歷一場戰爭和混亂,救人雖然重要,但救國才是最重要的,參軍是救國的最好辦法。
好在表哥郭如東是川軍司令,給了他投靠表哥的機會。 然而,當時他並不知道這個決定會改變他的生活。
廣州革命氣息濃厚,郭如貴在表哥的幫助下考入黃埔軍校第五期,對共產黨深有嚮往。 他讓好友袁景明介紹他參加聚會,但因為是郭如東的表哥,所以需要時間去試探。
郭如貴下定決心,堅持入黨,黨組織看出了他的決心,最終答應了。 但全國的白色恐怖,無處可去的郭如貴,只能暫時留在表哥郭如東的部隊裡。
三年過去了,他仍然堅守初心,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鬥。
1930年,蔣介石為了控制郭如冬,要求他“清黨”。 無奈之下,郭如貴選擇在日本士官學校學習,希望規避風險,同時學習實實在在的本領,更好地為革命服務。
幾十年後,郭如貴回憶起這個決定,有些哽咽:“我當時還以為自己很聰明,沒想到這是我政治生涯的轉折點,後來又走了十幾年的彎路。 ”
1931年,郭如貴回到上海,與黨組織失去了聯絡。 為了生存,他被陸軍大學錄取,開始了在國民黨的長期服役。
郭如貴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多變的策略,迅速贏得了陳誠的賞識,被譽為陳誠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 然而,隨著他晉公升,郭如貴越來越感受到國民黨內部的黑暗。
他渴望回到共產黨,為真正的革命服務。
1945年4月,時任國民黨軍務局副局長的郭如貴與老同學任鐵友重逢。 任在黃埔軍校讀書時是共產黨員,見面時,郭如貴問他是否還與黨組織有聯絡。
任鐵佑沒有回答,這讓郭如貴很是沮喪。 然而,就在兩人即將分開的時候,任小友突然開口了:“我的表哥任連如,你們當年就認識,原來你也是共產黨員,我可以去打聽一下他。 ”
任悠悠的話給郭如貴帶來了新的希望,彷彿“又乙個村子明明了”。
幾天後,任連如敲開了郭的門,郭如貴坦言,他已經看穿了國民黨的腐敗,希望回到共產黨,為黨服務。
任連儒第一次見到郭如貴時,並沒有立即答應他的要求,而是把此事報告給了我黨南方局局長董必武。 董必武認為,郭如貴在國民黨內身居要職,曾經是共產黨員,如果他真的想回到共產黨,可以考慮一下,只是需要多次試探。
因此,任連如多次去郭如貴家,兩人進行了深入的交談。
經過幾次交流,任連如認為郭如貴是真心希望重新加入黨組織,於是將這個訊息告訴了董必武。 董必武決定親自去見郭如貴,看看他的想法。
談話中,郭如貴表達了恢復黨籍的願望,但董必武並沒有立即同意,因為郭如貴與黨失去聯絡的時間太長了。
不過,董必武認為,如果郭如貴能提供有價值的資訊,那麼恢復黨籍的原則是可以考慮的。 為此,董必武建議任連如單向聯絡郭如貴,以觀察他的表現。
郭如貴爽快地答應了這個提議。 經過多年的等待,郭某終於重新加入了黨組織,不久之後,他為黨組織提供了一條重要線索。
面對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陳誠作為掌握國民黨國防部實權的參謀長,對郭如貴十分重視,希望他能擔任國防部戰爭部中將司司長。
得到訊息的董必武立刻提醒郭如貴,一定要抓住這個機會。 國民黨戰爭辦公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部門主任可以直接參與部隊的作戰決策,並定期向蔣介石提交作戰計畫供他參考。
此時,郭如貴已經引起了蔣介石的注意,並憑藉在抗日戰爭中的出色表現獲得了蔣介石的一定程度的信任。
1948年10月,何英琴奉蔣介石命令召開軍事會議,主張“守住長江,就守住淮河”,決定將主力部署在徐州和蚌埠之間,等待機會與解放軍決戰。
何英琴的決定,預示著後來的“淮海戰役”。 不過,郭如貴在看到何英琴的作戰計畫後,卻是一震。 他認為,如果真的按照何英勤的計畫進行下去,對解放軍將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他決定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提出反對意見。
儘管如此,郭如貴還是把計畫書的原件全部交給了任連如,交給了黨組織。 對於何英琴的計畫,郭如貴經過慎重考慮,決定在實戰中進行調整。
在淮海戰役中,國民黨軍隊決定在蚌埠堅守,而郭如貴則試圖說服蔣介石將戰場轉移到徐州外圍。 蔣介石最終同意了他的提議。
在此期間,郭如貴的行為引起了杜玉明的懷疑。
國民黨將領杜玉明面對郭如貴的建議猶豫不決。 他知道這些建議對解放軍有利,但他別無選擇,只能默默承受。
在戰鬥中,蔣介石一再要求他改變原來的計畫,杜玉明終於認清了事實,郭如貴的作戰計畫對解放軍都是有利的。 然而,當杜玉明回過神來時,他已經沒有迴旋的餘地了,因為我軍已經打贏了淮海戰役,活捉了他。
郭如貴雖然不是共產黨的地下黨員,但此時的杜玉明對他極為懷疑。 但是,現在他已經成為我軍的俘虜,無論他如何懷疑,都無濟於事。
1949年初,三大戰役結束,**損失慘重。 由於擔心蔣介石受到指責,郭如貴提出辭職。 不過黨組織告訴他,解放軍過河後,蔣介石肯定會徒勞地想守住西南,到時候會有激烈的戰鬥,還不如讓他去西南控制一支部隊,等到激戰爆發, 然後給蔣介石致命一擊。
郭如貴答應了,然後找到顧祝同,要求擔任軍隊統帥,江也同意了,就這樣,郭如貴又回來擔任國民黨第七十二軍司令員。 1949年,渡江之戰後,江真想堅守西南,郭如貴率第72軍在四川起義,給江致命一擊,破壞了他堅守西南的計畫。
郭如貴的舉動,讓蔣介石既生氣又無奈。 回到黨組織後,他擔任川南局交通部部長,但在之前的運動中,由於身份敏感,他遭受了不同形式的衝突。
特殊時期結束後,郭如貴終於恢復了正常生活,黨組織對他為革命作出的貢獻表示感謝,並特別批准他享受副團待遇。 1995年,當他送女兒去重慶江北機場時,不幸死於車禍,享年90歲。
郭如貴逝世後,我們為他組織了隆重的追悼會,高度評價他的傑出貢獻,稱讚他的一生是“壯麗而深刻的一生”。
後人尊稱他為“深入國民黨的中共傑出紅色間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