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年伊始,安徽、遼寧、廣東、黑龍江等省份召開了新年第一次會議。 比如,安徽讓優秀企業家“站在C位”分享新的發展目標,山東舉辦高水平對外開放和高質量投資推介會,上海舉辦優化營商環境大會,廣東舉辦高質量發展大會。
作為全國首個突破13萬億元的省份,廣東省在2024年初透露,其地區GDP將達到1357萬億元,同比增長48%。在改革開放的東部,廣東省的不斷發展和創新,連續35年蟬聯全國GDP第一,備受矚目。
13萬億元是什麼意思?
2023年,德國、英國、加拿大和南韓的GDP總和約為44萬億美元,33萬億美元,21 萬億美元和 17萬億美元。
2023年廣東經濟總量(約1.9萬億美元)比南韓和其他國家多,約佔加拿大的86%,英國的55%。
改革開放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廣東經濟在薄弱的基礎上艱難發展,1949年GDP只有2027億元。
當時,廣東以農業為主,第一產業佔60%。 經濟同質化,工業基礎極弱,只有少數小型礦業、食品和日用品企業,生產能力低下。 與此同時,原材料、電力、燃料等基礎重工業基本空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廣東的城市人口很少,1953年只有368人16萬人,佔總人口的12%03%,全省城鎮化水平較低。
從1949年到1978年,廣東實行了外貿經營管理一體化的對外貿易體制,政企不分,盈虧統一。 這一時期,廣東的外交規模較小,發展緩慢。 1978年,廣東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為1591億美元,佔77%。
從1958年到1978年,廣東的GDP年均增長率為44%,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從落後的小漁村到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廣東省的蝴蝶式變化源於改革開放。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順利召開,正式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軌道上的戰略決策。 我國掀起了巨大的變革,進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廣東以“敢為天下”的改革精神開闢了一條新路,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978-1990 年輕的工業時代
改革開放初期,廣東以敏銳的嗅覺感知到民生行業的巨大商機。 率先發展以紡織、食品、小家電為代表的製造業,工業增加值增速達到15個1%,形成廣東“出口導向+製造業”的特色。
借助“三合一補”政策,東莞市太平手袋廠落戶廣東,並成功帶動順德大錦服裝廠、珠海香洲毛紡廠等企業發展,成為廣東紡織工業發展的旗幟。 廣東製造讓中國人穿上了潮潮時尚的服裝,廣東也成為了全國潮流的集散地。
1984年,廣東三水縣酒廠創新性地將飲料包裝在罐裝中,推出了“健力寶”民族運動飲料,成為一代人的深刻記憶。 從此,速食麵、夾心餅乾、罐裝飲料不斷從廣東運到人們的餐桌上,極大地豐富了老百姓的日常飲食。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廣東家電”也沿著京廣線走進了全國各地的千家萬戶。 改革開放後,“明珠牌”和“冠雄牌”塑料電風扇、萬家樂熱水器、格蘭仕微波爐、科龍空調、創維彩電等家用電器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
早在1979年4月,第一人就提出了開放“出口特區”的構想,希望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以減免關稅等優惠措施為手段,鼓勵外商投資,促進出口發展,引導外資流入,促進技術進步和產業公升級。 從而帶動經濟增長。
廣東很榮幸成為中國第乙個“經濟特區”,並實施“外貿一攬子計畫”。 1986年,廣東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100億美元,達到1467億美元,同比增長60%同時,進出口總額位居全國各省市首位,不僅成為拉動廣東經濟“騰飛”的引擎,也形成了全國外貿看廣東的局面。
1991年,廣東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為5252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32倍,年均增長率為309%,“東、西、南、北、中、福到廣東”從此聞名於世。
1990-2000年電子資訊製造業的發展
1992年,**為廣東趕上“亞洲四小龍”做了乙份任務清單。 同年,《南方談話》出版,廣東製造業掀起新一輪發展高潮。
隨著全球資訊科技革命和產業結構調整,珠三角承擔著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廣東也深度參與全球電子資訊產業的國際分工。 深圳、惠州、東莞等地的電子通訊裝置製造業發展尤為突出,開闢了一條“廣東電子資訊產業走廊”。
全國首家專門從事電子元器件銷售的交易市場——賽格電子配套市場業務日趨火爆,“華強北”在全國聲名鵲起,在其引領下,當時的電子專業市場這種新業態在附近地區隨處可見。
同時,國內資訊產業的自主品牌也在國際影響力的影響下開始萌芽。
1989年,深圳市中興通訊半導體有限公司將數字程式控制開關ZX500國產化,1993年改制為深圳市中興通訊新型通訊裝置有限公司
1990年,華為開始開發自己的PBX技術,兩年後開發並推出了面向農村地區的數字交換解決方案。
1995年,創造“小霸王學習機”的段永平離開中山小霸王,在東莞長安成立廣東步步高電子工業,為中國手機領域的龍頭企業OPPO和vivo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1998年,廣東的GDP達到1030億美元,超過新加坡的850億美元,首次超過“亞洲四小龍”。
21世紀:高科技時代
21世紀初,廣東順應全球產業轉移趨勢,率先開啟了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高新技術產業轉變的步伐,培育了電子資訊產業集群、汽車產業集群、綠色石化產業集群、智慧型家電產業集群、現代輕工業和紡織產業集群等8萬億元產業集群。 現代農業食品產業集群、軟體和資訊服務產業集群、先進材料產業集群。
以新能源汽車為例,2023年全省新能源汽車產量將達到253萬輛,全國每四輛新能源汽車中就有一輛是“廣東製造”。
為更好地推進現代工業展會,廣東先後出台了“製造業22個領頭羊”、“外商投資17個重點製造業”、“10個降低製造業成本”、“廣東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促進條例”等措施,以“促進智慧型製造發展”、“強化製造業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鞏固和公升級戰略支柱”行業“,體現了”廣東製造“向”廣東智造“的決心。
在科技賦能和現代產業鏈打造下,一台洗碗機在美的順德工廠26秒就能下線; 在廣汽埃安,白車身焊接每53秒“完成”一次; 在黃浦的超級農場,從播種到收穫的整個過程幾乎是“沒有人下地”; 在雲浮淩豐集團有限公司的***車間裡,原來的“鐵匠”變成了機械人的“班長”,流水線的工人也公升級為AI培訓師......
創新生態鏈和智慧型產業的雙重推進,也讓廣東的區域製造業創新能力持續領先。
1月,華為“HarmonyOS智慧型終端作業系統基座與產業應用”獲得202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提名。
比亞迪2023年銷量同比增長61%9%至302萬輛,奪得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桂冠,再次體現了廣東以科技賦能生產力的高效能力。
廣東正在爭奪新興產業的新賽道,讓廣東企業擁有更高的“智慧型含量”、更強的“綠色含量”、更多的“含金量”。 也讓廣東2019年經濟總量率先突破全國10萬億元大關。 2020 (110760.)每年94億元(12436967億元),廣東連續兩年邁上了新的萬億台階。廣東2022年GDP將12911858億美元。
2023年,廣東GDP將達到13萬億元的新水平。
從1978年到2023年,廣東GDP總量增長了700多倍,無論是對外貿易、工業還是科技,廣東省都及時調整了經濟結構,引領全國各省在複雜的國際環境中逆勢而上。
高質量發展,以新的品質提公升
當前,“新質量生產力”已成為經濟領域的乙個熱詞,廣東省揭示的新路徑是發展新質量生產力,擴大制度開放,打造產業新支柱,打造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
探索天空"崑龍"AG600研製成功,大疆無人機暢銷全球,量子通訊、商用航天、低空經濟如火如荼; 推進深海,加快冷泉生態系統、遠洋鑽井船、深海科研中心的建設,深海開發能力大幅提公升。 向微觀邁進,散裂中子源為生命科學和材料科學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工具,微生物研究發現了新的卡路里和蛋白質。 向虛擬空間拓展,網際網絡、大資料、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慧競相發展,數字經濟方興未艾。 在這件事情上,廣東要加快鞭子,關鍵是"以新質量提高質量"要用科學技術改造現有生產力,催生新的生產力。 ”
同時,大會也提到要聚焦產品研發的“根技術”,落實基礎研究“卓嶽”十年計畫,加大源技術供給,實現從“0到1”的更多突破。
它將加強工業發展的動力引擎。 落地晶元、軟體、顯示裝置、新能源儲存、海洋科技等領域一批旗艦專案,布局人工智慧、腦科學、量子等領域的多項前沿顛覆性技術,打造優質生產力新產業。
賦能產業發展。 建設一批成果轉化理念中心和試點平台,完善科技創新資金支援體系,吸引和聚集全球高階人才,助力“硬科技”企業快速發展。
2024年廣東的發展值得期待。
參考資料: 1.中國第乙個13萬億省誕生了! 連續35年全國第一。
二、廣東走出了一條“打經濟”的新路子:發展新的優質生產力,擴大制度性開放。
3.全國第乙個13萬億! 新廣東期待新的奇蹟。
4.中國,第乙個13萬億省誕生了。
5、改革開放40年:廣東從落後的農業省份向工業發達省份轉變。
6、改革開放40年來,廣東一直走在對外世界的前面。
7、廣東“製造”先進“智慧型製造”:新質生產力、新工業化的“兩輪驅動”
8.廣東“實力”的幾何形狀是什麼? “力”到廣東。
9.李思敏:新時代廣東外貿轉型公升級之路。
10. **2024年廣東省重點工程規劃。
11.人口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進入平衡發展新時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廣東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第三篇報告。
12.砥礪前行,開啟新征程,構建對外新格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廣東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第七篇。
13、砥礪前行70年,輝煌引領新時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廣東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一。
風險提示:市場風險大,投資需要謹慎。 本文僅用於知識分享,不代表瑞誠立場,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也不承諾或保證內容的準確性和完整性。 過往表現並不代表未來表現,投資可能導致本金損失。 任何人根據本條做出投資決策,風險自負,資訊發布者不承擔任何法律、法規及相關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