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打虎哥,上陣父子兵”,抗日戰爭期間,很多人奔赴戰場,只為能早日過上安寧的生活。
在這些人中,有的家人死在戰場上,有的家人被迫與家人分離,無法相見。
開國大將嚴復就是這樣,參加抗日戰爭後,為了保護家人的安全,與家人失聯了十幾年。
這十年來,他的家人以為他已經死在了戰場上,一次偶然的機會,兒子顏邦義得知顏復還活著,於是開始了漫長的尋父之路。
在尋找父親的過程中,他先是被國民黨逮捕,然後在戰場上造反並加入了人民解放軍,後來又前往朝鮮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也正是在這個戰場上,他遇到了失散多年的父親。
在運送炮彈的過程中,他看到了乙個長得像他父親的人,一問才知道是師長——他顫抖著從口袋裡掏出一張父親的照片,沒錯,他就是“犧牲”了19年的父親。
嚴復出身於地主家庭,家子弟豪門,也正是因為家境富裕,他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在新的教育下,他接觸到了新思想,有了自己獨立的思想和意識,沒有沾染富家子弟的壞習慣。
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北大,期間他刻苦學習,團結同學,出色的社互動動立即使他適應了新的環境。
在大學期間,他學習進步思想,甚至默默參加各種活動,最終在大三時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了一名地下工作者。
在此期間,他還參加了著名的129運動,成為真正的革命者。
在他隨後的工作中,他是為了三次掩護他的同志。
在敵人的折磨下,他沒有退縮,每一次都抱著死神的心態與敵人打交道,面對敵人的逼供,他嚴守秘密,一言不發,但好在運氣好,每次都能安全逃脫。
由於他是隊伍中為數不多的知識分子之一,他總是被派去參加許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任務,1937年,他還被選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
在延安完成學業後,他馬不停蹄地奔赴前線,從一名普通士兵到科長,再到參謀長。
在一次戰鬥中,他和戰友被敵人打散了,但面對這樣的困境,他主動挺身而出,聯絡其他被打散的人,帶領他們突破敵人的包圍圈。
在這場戰鬥中,他得到了上級的表揚,得到了戰友的肯定。
當大家都慌亂的時候,他總能冷靜地想出解決眼前困境的方法,彷彿只要他在身邊,大家就不用擔心問題沒有解決。
抗日戰爭結束後,他被派往蘇中戰役,日夜作戰,天天在戰火中。
在蘇中戰役中,閻復也率兵打了一場漂亮的攻城戰,在泰興城之戰中,他不顧個人安危,率領一隊士兵突破城門,為戰鬥尋求突破口。
在戰爭中,第一仗非常重要,如果成功,可以大大鼓舞軍隊的士氣,而燕福達攻城戰是蘇中戰役中的關鍵戰役。
這一戰更是被蘇羽稱讚,後來蘇羽同志也在回憶錄中談到了這場戰爭的重要性,閻復也在部隊中聲名鵲起。
但戰場上安心的閆復從來不關心自己的身體狀況,他得了很嚴重的肺結核,一旦發作,周圍的人就勸他回後方休息,但他堅持留在前線,躺在擔架上繼續指揮戰鬥。
直到解放戰爭結束,嚴復才回到後方醫院看病,在醫院住了乙個月,病情終於好了,剛出院,親自帶部隊去朝鮮戰場作戰。
自從閻復參加革命以來,他多次被俘虜,差點成為敵人的利劍,每天過著這種舔刀血的生活。
為了不影響家人的安全,嚴復多年沒有回家,家人甚至以為他早就死在戰場上了。
離家時,兒子嚴邦義只有三歲,雖然父母年事已高,但好在家裡條件好,只能放棄自己的小家庭來照顧大家。
只是,顏復不知道的是,他離家沒多久,母親就去世了,家裡的情況一天比一天糟糕。
後來,兒子閆邦義因為家庭條件惡化,只能選擇輟學,離開學校後,他不知道該怎麼辦。
對於自己的孩子,閻復從未盡過父親的責任,但閆邦義對此卻沒有怨言,他小時候就知道父親去參加抗日戰爭,父親是他心目中的大英雄。
隨著抗日戰爭的結束,他天天盼望著父親回家,可是他左右等待,始終沒有等到父親回來,所以他們自然以為嚴復已經死在了戰場上,他們為此感到難過。
隨著年齡的增長,嚴邦義對戰爭越來越反感,是戰爭讓他從小就沒有父親的陪伴,是戰爭讓許多家庭分離,所以他心中也萌生了一些自己不知道的想法。
他以為甲午戰爭結束後不會再有戰爭了,但蔣介石撕毀了合同,挑起了戰爭。
於是,好不容易停止的戰爭再次被點燃,希望的平靜日子一下子消失了,這讓年幼的嚴邦義陷入了陰霾之中。
這時,訊息傳來,改變了他現在的困境,二叔告訴他,父親沒有死,還活著,是共產黨員。
這個訊息讓顏邦義的心中重新燃起了新的希望,他默默地在心裡做了乙個決定,他要去找父親。
1946年,16歲的閆邦義根據叔叔的訊息,踏上了尋找父親的旅程。
可是,對於這位十幾年未見的父親,顏邦義只能用**來尋找。
然而,這些年來,父親一直沒有回家,每次想念父親,他也只能拿起手中的照片再看一遍又一遍,以至於現在父親照片上的樣子已經完全刻在了他的心裡。
閻邦義尋找父親的路並不像他想象的那麼順利,剛到成都,就遇到了國民黨軍隊抓強人。
從那以後,他就和國民黨軍隊到處打仗,雖然身處**陣營,但嚴邦義並不同意他們的所作所為,更何況他原本希望戰爭早日結束,對這種自己人與自己人作戰的戰爭,他從來就沒有興趣。
隨著解放戰爭的推進,**已經失去了最初的輝煌,反而被打敗了,被撤退了,而處於**陣營中的閻邦義對他們越來越不滿。
最後,在1949年,閻邦義在成都戰役中動員戰友發動起義,之後也成為了一名解放軍戰士。
因為閻邦義學了幾年,有一定的學歷,所以在部隊裡當了文化老師,那個出去找父親的年輕人,現在已經成長了不少。
隨著解放戰爭的結束,閻邦義雖然加入了解放軍,但始終不忘尋找父親,一有時間,他就會拿出父親的照片看看,也會向到處打過仗的老兵打聽父親的下落。
此時,父親在後方醫院患肺結核多年,很難找到。
1950年,父親被派往朝鮮戰場,1951年,閆邦義的部隊也接到命令前往朝鮮戰場支援,閆邦義也作為其中一員跟隨前往朝鮮戰場。
此時的他不知道的是,父親已經比他先踏入了朝鮮戰場,他將在這個戰場上與失散多年的父親相遇。
在上甘嶺戰役中,嚴復是炮兵第七師師長,他的指揮是整個戰役成敗的關鍵。
因為他深入前線,經常冒著生命危險在前沿陣地觀察敵情和地形,所以他所屬的第七師沒有乙個不認識他,甚至暗自佩服他們的師長。
半個月後,閻邦義的部隊終於抵達了朝鮮戰場,當他們看到當地的房屋被摧毀時,他們開始建造房屋和防禦工事,緊張地為下一次戰鬥做準備。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沒有建築工具,所以他們不得不使用最原始的建築方法,用樹木和茅草覆蓋的棚子。
乾草鋪成的床成了戰士們每天休息的地方,雖然條件艱苦,但他們沒有抱怨。
隨著上甘嶺戰役的開始,無數士兵死在戰場上,嚴邦義的部隊很快也參戰了。
作為文化指導員,嚴邦義成為其中的一員,但除了文化指導員的工作外,他還負責傷員的轉移和炮彈的運輸。
在炮火中,他將傷員從前線運送到後方,然後前往炮兵區向炮兵運送炮彈。
他每天不得不在戰火中來回奔波很多次,有幾次差點被炮彈擊中。
閆復和嚴邦義父子每天穿梭在戰場上,去的路線有時重複,嚴邦義負責給炮兵運送炮彈的任務,嚴復每天都要到前線與炮兵溝通作戰防禦工事和方法。
終於,有一次,閆邦義在送炮彈的過程中路過父親,他正忙著送炮彈,等他回過神來時,父親已經走了。
閻邦義抓起乙個士兵問剛才那個人,那個士兵告訴他,是他們師長。
一天下來,閆邦義在休息的時候拿出了一張父親的照片,他確定白天看到的人就是父親。
他激動得一夜睡不著覺,原來他和父親是在同一戰場上作戰,接下來的戰鬥,顏邦義彷彿被打了雞血,工作後半天都不覺得累。
就這樣,顏邦義找了父親很多年,現在和自己在同一戰場上作戰,他覺得自己和父親的重逢就像一場夢。
在這場戰鬥中,閻復的炮兵師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就連***同志都說,上甘嶺戰役的勝利——炮擊和射擊的準確性是勝利的關鍵因素,並稱其為奇蹟。
而這個奇蹟的創造者,正是嚴復,通過科學指揮,成為了我軍當之無愧的炮兵將領。
閻復回國抗美援朝後,多次調任,投身於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成為功勳卓著的人物。
與嚴復不同,嚴邦義回國後選擇了乙份普通的工作,成為了一名普通人。
對此,閻邦義說,父親是建國者,但他的貢獻不如父親多,不能靠父親的功勞,享受父親的功績。
這和他父親閻復一樣,不計個人得失,嚴復也是從戰場回來後回國的,對孩子的要求並沒有因為這麼多年沒見到他而縱容。
他雖然是知識分子,但從不看不起工農幹部,工作一絲不苟,贏得了許多人的讚譽。
他的兒子閆邦義也在平凡的崗位上工作,可謂兢兢業業。
閻復一生兼顧大局,他是乙個真正為黨和人民獻身的人,兒子嚴邦義也和他一樣盡職盡責,雖然沒有父親嚴復那麼有功,但也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在戰爭中,像他們這樣的父子有很多,他們都堅定地走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成為乙個獻身於國家的人。
在戰火紛飛的歲月裡,他們不顧一切地奔赴戰場,戰爭結束後,他們默默奉獻自己的崗位,他們的精神值得永遠銘記。
不管是戰爭的硝煙還是和平時期的硝煙,這種紅色精神的傳承都缺不開,無論我們處於什麼樣的位置,都應該向他們學習。
中國作家網. 父子兵抗美援朝。 羅大幹,2020年10月19日。
由《星火聊遠》編輯部編輯。 中國人民解放軍將領和指揮官名單 Vol中國人民解放軍出版社, 2006
橫。 閻輔同志,著名炮兵將領。 作者:周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