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新疆封建官員,作為建國授予的中將,王恩茂一生都愛著新疆。 他曾感慨地說:“我愛新疆,這裡將是我未來的家。
王恩茂意識到,駐新疆國防軍的穩定比什麼都重要。
他對士兵們說:“這裡是祖國的邊界,新疆對祖國負有重要責任,無論何時,國防軍都不能受到影響,誰要毀掉長城,誰就要狠狠打擊。 ”
在最困難的時候,他讓人給妻子羅嵐帶了一張紙條:“挺直腰肢,不屈不撓,迎接黎明。 ”
1972年,王恩茂被派往蕪湖任地委副書記。
面對他“懸崖式降職”的待遇,許多同志為他感到不公,勸他不要上崗,但他說:“為革命工作,你必須能上上下下。 ”
1975年,王恩茂給***寫了一封信,看到後,請他回軍,這一切都源於***當初對他說的話。
王恩茂一生大半生都在新疆度過,17歲入黨,參加過無數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戰鬥。
在他的革命生涯中,他經歷了兩次長征,1949年,他率部進入新疆,這是他一生中的“第三次長征”。
當時,新疆的自然條件極其惡劣,再加上有間諜參與,各地叛亂層出不窮,治安狀況十分惡劣。
時任陸軍政委的王恩茂在做動員工作時對大家說:“我軍經歷過爬雪山草原,也經歷過抗日時期南北回歸。 ”
當時,美國駐烏魯木齊副領事馬克南在撤離時預言:“新疆的共產黨軍隊一定會餓死的。 ”
然而,駐疆的20萬大軍雖然面臨天天稻糧枯竭的困境,但他們並沒有氣餒,開展了生產和自救活動。
王恩茂和士兵們一起,把“坎圖曼”扛在肩上,每天清理土地16個小時,手上磨著血泡,把鋤柄染得通紅,流下的汗水繼續浸濕腳下的地面。
短短三年時間,駐疆部隊清理荒地800多萬畝,收穫的糧食不僅自給自足,還緩解了當時缺糧的群眾。
當時,軍政委王恩茂比普通士兵累得厲害得多,白天開荒,晚上還找民家調查土地情況,深夜在燈下喝冷水啃饢,寫下《新疆社會調查》。
1952年,王恩茂出任新疆第一書記、軍區司令員,他冒著地主的威脅,將80%的土地分給耕種土地的農民,開始了土地改革。
農民們喜出望外,爭先恐後地互相勸告,高呼:共產黨萬歲! 人民萬歲!
王恩茂率領部隊放下槍柄,扛起鋤頭,自力更生改造新疆的事蹟傳到了北京,受到領導和領導的稱讚。
動亂之時,王恩茂到北京開會,親自會見當地的這些軍區司令員時,注意到了王恩茂。
他對王恩茂說:“聽說新疆有人想打敗你,你會被打敗嗎? ”
王恩茂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只能說:“主席,這要看你的態度了。 ”
**笑著說:“我覺得我打不過它。 ”
走了兩步,董事長轉身說:“王恩茂打不過。 ”
其實,董事長的話不僅僅是在談論現在,更是在讚揚王恩茂在新疆的行動。
畢竟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下,他能治理好新疆,還有什麼能把他打倒呢?
王恩茂在新疆的第乙個解決辦法就是養活群眾的問題,他經常到基層進行調研研究,看到路上開著門,就會走進去親切地問農戶糧食吃不飽,麥子多少, 等等。
有時,他不放心,就讓農民把剩下的麥子拿來,自己看看今年是否有足夠的食物供一家人食用。
當他做研究時,他不只是說說而已,他還參與工作。
有一次,他去虎圖峗縣調查,正好趕上中秋節,當地工作人員已經和王書記一起準備了一頓慶祝中秋節的飯菜。
可是他一坐到桌前,就抬頭看了看天上的明月,若有所思地說:“月亮這麼大,村民們肯定是急著種冬小麥。 ”
那天晚上,他和農民一起在田裡幹活,直到深夜才回來休息。
幾十年後,老一輩新疆人還記得王恩茂與他們共事的過去,王書記在新疆的許多故事都是以這種方式流傳下來的。
在新疆人民眼中,王恩茂從來都是為他們著想的“自己人”。
他到農村去和少數民族幹部交談時,總是先用維吾爾語叫“阿卡”,然後說“亞西姆”,意思是“你好,大哥”,一句問候拉近了他和群眾的距離。
有一次,他在調研期間住在農家,吃了一碗對方給的桑葚,半夜就因腹瀉發高燒入院。
當他醒來時,他聽說瑪納夫被捕了,他急忙命令他們釋放他,說:“這是我自己的壞胃,他們是熱情好客的主人。 ”
這件事情過去後,當地人一提到王恩茂,就會豎起大拇指稱讚:“王亞克西書記。 ”
在治理新疆的過程中,王恩茂不僅樹立了榜樣,而且尊重一切,尤其重視新疆的宗教信仰。
1952年10月,新疆迎來了伊斯蘭傳統節日“宰牲節”。
當地家庭宰殺豬羊,沉溺於節日的歡樂中,但作為黨政機關的少數民族幹部卻被禁止參加節日。
有一天,坐在辦公室裡的少數民族幹部阿里木說:“吉爾德·古爾達節也不迷信,它和漢節有什麼區別,為什麼我們不能參加呢? ”
他的話引起了其他少數民族幹部的共鳴,大家都不理解這個規定。
這時,剛剛走進辦公室的王恩茂聽到了大家的議論,稍作沉思後,用清爽的聲音說道:“各位少數民族同志,吉立德·阿達來了,請接受我誠摯的祝福! ”
所有人都愣了一下,然後辦公室裡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王恩茂繼續說:“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是我們黨的政策,政策不會改變,所以你可以盡情享受這個節日。 ”
聽到他的話,許多少數民族幹部的眼中湧出了感激的淚水。
節日當天,在歌舞的慶祝活動中,王恩茂也出現了,他帶領漢族幹部一起慶祝節日。
王恩茂對新疆的感情沒有改變,即使在動亂中,他和家人被不明真相的人傷害後,他仍然把新疆當成自己的故鄉。
1972年,王恩茂被派往安徽省蕪湖市擔任地委副書記。 他不願意離開自己熱愛的軍隊,於是在1975年給***寫了一封信。
在信中,他匯報了自己在蕪湖的工作情況,並要求:“因為我在軍隊有長期的經驗,所以我要求把我調回部隊。 ”
**看到這封信後,他對***說:“王恩茂怎麼能當地委副書記? 在***的直接干預下,王恩茂被調往南京擔任軍區副政委。
1981年,正值壯年的王恩茂被調回他心懷的新疆,擔任新疆自治區第一書記。
上任前,他會見了新疆,在談到新疆的穩定時,他認真地說:“新疆經濟能否發展,取決於它是否穩定,民族問題能否解決非常重要。 ”
從那時起,王恩茂就把民族問題放在了工作的首位。
當時,新疆建設人才嚴重短缺,但由於社會治安不善,內地許多知識分子都想回老家。
因為王恩茂在新疆生活了幾十年,所以他把父母從江西老家帶到新疆求助。
1964年,84歲的父親身患重病,臨終時,他對兒子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死後,將他安葬在江西永信的家鄉。 ”
雖然父親已經說過好幾次了,但王恩茂想了很久,還是含著眼淚做著父親的工作:“新疆是我的家鄉,百年留在這裡也一樣。 ”
但不管他怎麼說,父親還是搖了搖頭,王恩茂只能說:“我15歲就參革命了,就把自己交給了黨,死後就葬在這裡。 ”
老父親聽著兒子的話,眼裡流著渾濁的淚水,最後還是點了點頭。
王恩茂對大家說:“我36歲進入新疆,在這裡工作了30年,父親安葬在這裡,我17歲的兒子也葬在這裡,將來我也會葬在這裡。 ”
聽到這話,不少女同志都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王恩茂繼續說:“我愛這裡的每一草每一草,但這裡的經濟建設還遠遠不能令人滿意,我們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我願意和大家一起建設新疆。 ”
聽了老書記的衷心話,同志們紛紛表示要留下來,紛紛說:“王書記為我們樹立了榜樣,我願意留下來,為新疆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
王恩茂不僅對參謀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對孩子一視同仁,兒子王備將在新疆軍隊打工,一時半會兒,他想通過父親的關係調回大陸。
王恩茂得知此事後,嚴厲批評兒子,說:“你是我兒子,你要是帶頭調走,我怎麼能幹別人的活? ”
王北輝從此留在新疆,放棄了調職的念頭。
後來,小兒子從軍校畢業後,本來想留在駐京部隊,王恩茂打電話給孫子說:“咱們回新疆吧,我們家三代都在邊境,多光榮啊! 小孫子聽了爺爺的話,回到了新疆。
當他來到新疆軍隊工作時,有一次他發表演講介紹自己是王恩茂的孫子時,在場的所有人都忍不住鼓掌。
1985年,72歲高齡的王恩茂終於退居二線,北京的老朋友和同事都希望他回京生活,畢竟京城的醫療條件比較好,但他拒絕了。
1986年,王恩茂當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但當解放軍總部提出在北京為他蓋房子時,他仍然沒有同意。
晚年,王恩茂生活在新疆烏魯木齊,一直關注著新疆的發展。
85歲高齡的王恩茂雙目失明,但思維仍然非常靈動,他保持著年輕時的寫作習慣,經常說出自己的想法,讓家人記錄下來。
有一次,自治區召開雙擁會議,請老書記在會上發言,王恩茂爽快答應了,他精心準備了草稿。
當這位85歲的盲人在會上雄辯地發言時,與會者讚嘆地瞪大了眼睛,房間裡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2001年,88歲的王恩茂病逝,骨灰與父子一起安葬在天山腳下。
美國《紐約時報》刊登文章悼念他:“一位跟隨長征的老兵,把荒涼落後的新疆帶入了文明社會。 ”
現在,在烏魯木齊美麗的蓮花湖畔,王恩茂將軍的雕像矗立在那裡,向人們講述著他與新疆人民鬥爭的美好故事。
愛天山——王恩茂將軍在新疆的兩三件事——中國知網。
王恩茂回到新疆後-CNKI。
王恩茂的新疆歲月-CN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