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碳中和是乙個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過程。 碳中和治理路徑應從低碳企業、低碳園區、低碳城鎮、低碳村等區域性區域入手,建立可推廣、可複製的區域低碳經濟一體化發展模式。 ”
在2月28日舉行的第36屆雄安創新報告廳,中國國際碳中和經濟研究院院長、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原黨委書記江清哲以“從技術創新到制度治理——雙碳目標實施路徑選擇”為題,與雄安新區黨員幹部工商代表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第36屆雄安創新報告廳。 攝影:牛思佳。
江慶哲從雙碳目標的提出、碳中和治理的邏輯和路徑選擇、實施和保障措施三個方面進行了深入講解。 他表示,該地區是實現雙碳目標的主要載體。 要實現我國的碳中和目標,需要結合區域經濟發展實際,因地制宜,採取有針對性的實現路徑; 不同地區也應根據自身技術、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找到自己的定位,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同實現碳中和目標。
中國國際碳中和經濟研究院院長、原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黨委書記江清哲在雄安新區向幹部企業代表作了講課。 攝影:牛思佳。
實現雙碳目標是乙個系統工程,其第一驅動力是技術創新。 江慶哲強調,要聚焦碳減排、碳置換、碳封存、碳埋等單一減排技術的突破和快速迭代。
具體而言,減碳技術主要包括節能減排技術,通過提高能源效率來減少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 碳替代技術是以清潔替代技術為基礎的新能源,如使用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可以大大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從而減少碳排放; 碳封存技術側重於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技術,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寶貴資源,實現碳迴圈利用。 碳埋技術通過碳捕集與封存技術,將不可避免的碳排放捕獲和儲存,從而減少大氣中的碳量。
在技術創新的基礎上,江青哲進一步提出了制度治理理念。 “系統治理的乙個重要切入點是零碳園區的建設,其實現需要節能減排、碳匯、碳匯等手段的支撐,從而實現園區內碳排放與碳吸收的自我平衡,實現生產、生活、生態的深度融合。 江慶哲表示,零碳園區建設要注重產業低碳發展、能源綠色轉型、設施集聚共享、碳元素智慧型化管理。 未來零碳園區的重點包括拓展零碳園區發展方向,完善零碳園區頂層設計,統一零碳園區評價標準,加強清潔能源利用。
講座最後,江青哲建議,要設立碳中和專項班,制定碳中和碳中和專項規劃,堅持政、產、學、研結合。 “實現雙碳目標,要高效整合區域內外資源,尤其要充分發揮高校人才和智力優勢,開展人才培養、幹部培訓、智力支撐、成果轉化、規劃制定、政策諮詢、示範區建設等工作。 此外,還要建立碳中和,堅持引領,鼓勵社會資本參與,促進產資本融合發展,促進區域高質量發展。 江清哲說。
原標題:江青哲:碳中和治理之路要從地方做起。
每個人都在看。
未來的城市是有希望的。
雄安會展經濟活力迸發,詳情
京津冀:這麼近,這麼美!
製片人:馮雅濤。
主編:劉世豪。
編輯:何美軒。
*:人民雄安網。
記者:王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