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社會性動物,在人生的旅途中,每個人都離不開社會化和與人打交道。
當我們仔細觀察身邊的人時,我們總會發現,那些能夠實現幸福生活的人往往是社交高手,而那些在生活中內向和抑鬱的人,往往生活得並不幸福。
在我看來,所謂的“社會高手”,他們的主要能力就是主動去愛別人的能力,面對複雜的人際關係,他們願意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他們在愛別人的同時,也收穫了被愛的幸運。
內向者之所以經常出現抑鬱和不快樂,是因為他們通常是“迴避型人格”,他們不願意參與複雜的人際關係關門,他們缺乏主動愛人的能力,也正因為如此,他們往往有一種“沒有人會愛他們”的孤獨感。
心理學家凱倫·霍尼(Karen Honey)認為,乙個人性格的形成與他的童年教養密不可分,乙個生活在幸福的原生家庭的人,他們通常都是自信和外向的,而乙個童年生活不快樂的人,他們的性格可能是自卑和內向的。
關於愛的能力,Karen Honey 也說過一句名言:
不被愛的信念是對無法愛的狀態的有意識的反映。這句話的啟示是那些缺乏積極愛他人能力的人往往感覺不到被愛。 乙個人要想擁有被愛的幸福,就必須要有主動去愛別人的能力,正所謂“愛來了,愛來了”,對待愛情,有積極樂觀的態度的人,才能成就幸福的生活。
能夠主動去愛別人,是一種能力,既是積極面對生活的美好願望,更是一種樂觀面對生活的積極態度。
大多數能主動去愛別人的人,都有快樂的童年經歷,他們樂觀外向,他們相信愛的力量,願意主動去給別人愛。
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能夠主動去愛別人的人都有一種親和力,他們很容易被別人喜歡,為自己創造和諧的人際關係。
有能力主動去愛的人,因為願意參與到愛的迴圈中,才會永遠有一種包裹在愛中的幸福感。
性格內向的人,因為不善於與外人打交道,所以身邊也缺乏朋友,他們常常在生活中感到孤獨感,主觀上認為沒有人會喜歡他們,也沒有人會愛他們。
在外人眼中,內向的人不喜歡參與交往,即使想和內向的人交往,也不會打擾對方,讓對方在交往中感到不舒服和不自在。
在現實生活中,內向的人往往會有一種不討人喜歡、不討人喜歡的感覺,這其實是一種主觀錯覺,而不是客觀事實。
當乙個內向的人願意敞開心扉,主動去愛身邊的人,他就能收穫到愛人的愛,心中的孤獨感自然會消失。
乙個人的性格是他與生俱來的生活習慣的外在表現,而性格內向的人,要想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讓自己成為乙個有愛與被愛能力的人,就必須有辦法。
例如,內向的人可以嘗試改變自己的著裝方式,讓自己看起來像熱情的人,一般來說,內向的人喜歡穿深色的衣服,這讓他們看起來難以接近,如果他們嘗試穿一些閃亮的衣服,你可以改變他們陰鬱的氣質,讓他們看起來更有親和力。
比如內向的人,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可以主動向身邊的人尋求幫助,這其實就是乙個示好、願意參與社互動動的過程,也可以讓內向的人減少內心的孤獨感。
通過自己的努力,乙個人可以培養出主動去愛的能力,讓自己看起來更加積極陽光,生活也會變得更加樂觀。
心理學家認為,有能力主動去愛的人,才有被愛的可能。
愛是乙個動詞,愛是流動的,只有那些願意主動給予愛的人,才會讓身邊的人感受到他的愛,也會得到身邊人的愛。
願意主動去愛別人,這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來培養,只要乙個人能敞開心扉,就能擁有幸福的生活和和諧的人際關係。
*來自網際網絡,被入侵和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