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猴子虐貓”事件淡出後,動物的科學觀需要更好的普及。
1月29日,某小動物保護組織將昆明動物園猴山救出的兩隻貓帶回北京接受治療和護理。 雖然這件事一度衝上了熱搜榜的榜首,但遲早會淡出大眾的視線。 對於那些關心動物福利和動物園的人來說,熱度過後,不如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討論和思考上:還應該做些什麼來引導公眾對動物的關注,對自然的科學認識和理解?
E·威爾遜,被譽為“當代達爾文”的生物多樣性之父。o.威爾遜曾提出“親生物假說”,認為親近自然和動物的熱愛是人類的本質。 然而,人與動物的關係,從早期與自然鬥爭以獲得基本的生存手段,包括獵殺各種動物,到馴化馴化動物,再到今天尋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過程。 動物園和寵物起著重要作用。
野生動物園起源於19世紀末的私人收藏,在早期,它更能滿足一些人的好奇心。 二戰後,動物園逐漸開始重視保護意識,積極參與瀕危物種的保護。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動物園融入了更多的科研和教育功能,幫助人們充分了解自然成為一項重要任務。 這一發展過程反映了社會自然生態和野生動物保護理念的不斷演進和完善。
同時,寵物在人類社會中也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在現代社會,寵物已經成為千家萬戶、貓、狗等伴侶動物與人的親密關係,不僅豐富了主人的生活,也加深了人們對動物情感和行為的理解和體驗。 這種親密感不僅滿足了人們對陪伴的需求,也促使更多的人關注和關心整個動物王國的福祉和保護,將人與動物之間的紐帶拓展到更深的層次。
在昆明事件中,無論是動物園回應公眾的不專業表現,還是對動物行為的一些不恰當的擬人化解讀,以及用人類道德批評獼猴的言論,都讓專業人士深刻體會到,在公眾對自然的關注上公升到一定水平,走向對自然的熱愛和理解的過程中,專業科學教育是多麼不可或缺。 在這件事上,無論是科學界還是新聞界,都應該更加積極地在人們心中推廣動物的正確觀念。
無論自然法則多麼無情,科學知識的傳播者和接受者都是有情感和立場的人。 動物園等專業機構在飼養和展示動物時,應充分了解遊客和公眾的心理和情感。 利用流浪貓來控制齧齒動物的侵擾或許不是沒有根據的,但當猴山中確實有一群猴子攻擊流浪貓,而且貓咪們也表現出掙扎和痛苦,引起公眾的關注時,公園應該對公眾情緒有充分的了解,也應該對動物福利有基本的了解, 及時處理,積極回應社會質疑。乙個不能與人共情,不能保證動物福利的動物園,恐怕不是乙個好的動物園。 中國不乏正面的例子。 我們所有在這個行業工作的人都應該做得更好。
公眾尤其是當局,更應該關注深入的科普,傳遞對自然的正確認識,而不是單純地追逐網路熱點。 比如所謂的“豪熙網紅狼”事件,本來就是人類誤食野生動物,導致野生動物行為發生變化的典型案例。 即使餵養“網紅狼”的人不是出於惡意,他們的行為最終也是為了自己的幸福,將野生動物置於危險之中,並將它們帶來的風險留給社會。 對此,有的**在報道時只是從戲謔的角度切入,並沒有有效地向公眾傳播對待野生動物的科學知識。 在這種情況下,使用“虐待”等詞語來描述猴子的行為來描述人類的暴力,也是在大眾傳播中錯誤地將動物的行為擬人化和道德化的案例。
* 科普的作用不僅是資訊的傳遞者,更是教育的推動者。 在提高自身科學素養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動物保護的核心問題,揭示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和動植物種群的影響,引導社會形成更加全面、深刻的生態觀。 這種長期的科普,不僅有利於公眾的教育,而且可以為全社會營造一種更加動物友好的氛圍。
從關注自然,到熱愛自然,再到了解自然,這是乙個漫長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專業的科學教育和知識普及不容忽視。 只有大眾既有熱情又有理性,才能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擁有溫暖愛心和科學素養的專業機構是必不可少的。
作者周偉,江蘇省動物學會理事)。
*: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