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 動態激勵計畫
北伐戰爭是指1926年至1928年間由中國國民黨領導的國民革命軍對北洋軍閥發動的內戰。 背景和影響如下:
1.戰爭背景。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全國各省響應,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布建國,並就任臨時大帝。 1912年2月12日,清宣通皇帝退位,孫中山辭職,袁世凱即任臨時太子**,南京暫時遷往北平(北京),開始了北洋**時期。
1915年,袁世凱試圖恢復帝制,但遭到全國抵制,孫中山組織了護國戰爭,次年袁世凱因背叛親人病逝。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中國進入了軍閥分裂時期。 北洋軍閥集團是安徽三大派系,其中安徽派和直系是袁世凱北洋軍閥的後裔,北洋軍閥各派系爭奪政權,互相攻擊,治皖戰爭、知峰戰爭等軍閥內戰相繼爆發, 中國陷入了軍閥混戰的局面。
為了結束北洋軍閥的統治,實現國家統一穩定,中國共產黨於1921年7月成立。 同時,孫中山從以往的失敗中吸取教訓,在中蘇兩國的幫助下改組國民黨,貫徹“團結俄國、團結共產黨、扶工農”三大方針,於1924年在廣州設立大元帥府,成立黃埔軍校。
1926年,廣東國民**為了援助唐聖志在湖南,決定進行北伐。 6月5日,由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組成的廣州國民黨**通過了北伐戰爭。 7月1日,《北伐宣言》發表,9日,國民革命軍從廣東正式啟動北伐戰爭。
二、戰爭的影響。
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北伐軍擊敗了吳佩孚,消滅了孫傳芳的主力,占領了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部分地區,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反動統治。 1927年4月和7月,蔣介石、汪精衛分別在上海和武漢發動反革命政變,北伐勝利的果實被竊取。
北伐戰爭是一場規模空前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戰爭,雖然在戰爭中夭折,但對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的統治造成了沉重打擊,影響深遠。 同時,中國共產黨人認識到進行武裝鬥爭的極端重要性,開始了建設工農紅軍和進行土地革命的新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