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對於一些熟悉軍事知識的人來說,軍隊的編隊分為軍、師、旅、團、營、連等單位,軍隊的編制也不同,尤其是中國近代史上的軍事單位,更是大雜燴; 還有縱隊、幾路軍、集團軍、軍、軍等,此外,在國民黨軍隊中,也有整編師,相當於建軍。
其實,部隊的實力如何? 管轄下的兵力和兵力數量是根據戰場上的實際情況來衡量的,特別是對於軍級以上的單位,大規模的戰鬥需要動用軍級,人數會從6人到12萬人不等,如果是游擊作戰, 可能只需要十幾個人,但這十幾個人在戰鬥中是無法告訴敵人自己的人數的,他們可能會聲稱有乙個連或乙個營。
其實最直觀的體現就是在一些抗日戰爭劇中,比如《亮劍》,李雲龍曾經提到自己乙個團有8個營,這也讓他們的一些老戰友非常羨慕,比如孔傑等等,但丁偉顯然不同意,這說明丁偉的部隊肯定不止這個數字, 而李雲龍在攻打平安縣時,曾經一下子集結了數萬人,接近乙個師的兵力,但據說還是只有乙個團。
但是,李雲龍的所謂團有8個營,這在抗日戰爭的整個史上是不合理的;理論上,乙個團是按照三三制編排的,團所轄的營數上限是上來的,如果人數真的多一些,那麼肯定會分成部隊, 或者要重新組建乙個新團,不然李雲龍的新一團和孔傑的新二團是怎麼來的?
三三制的建立是以蔣介石建立**軍為基礎的,由於近代史上的軍閥混戰,各地軍閥軍隊的建立是不一樣的,大革命時期的北伐軍是按照蘇聯的建制方式,也就是我們比較熟悉的三三制, 其實這一時期的部隊,乙個軍有三個師,乙個師有三個團,乙個團有三個營,都是一次性安排的,但是由於革命的失敗,蔣介石把各界軍閥軍隊都拉了進來,一時間兵建混亂。旅級單位開始出現。
蔣介石名義上統一國家後,下令按照他的方式對所有部隊進行整編,後來在中德合作時期,每個單位基本上都是按照德軍師的編制來組織的,但即便如此,各軍閥的武裝編制仍然十分混亂,有的師隸屬於三個旅六個團(俗稱A師), 而有些師則隸屬於三個團(俗稱C師),蔣介石平時對不屬於他的部隊編制極為苛刻。
改組之初,八路軍下轄兩個旅四個團,編為B型部隊,蔣介石的想法也很簡單,就是派八路軍上戰場,借日本人的手,殲滅我軍, 但八路軍在戰場上遵循客觀原則,以游擊戰的形式騷擾敵人,直到1940年正面戰場形成僵持階段,游擊戰逐漸成為主流,用原有的正規軍組織游擊戰是很不合適的。
所以,在不同的時期,雖然大家都是乙個團,但是團的數量卻不盡如人意地按照不同的級別而不同,而李雲龍的團本來就有三個營,1000多人,屬於基礎團,而不是3000多人的主團,基礎團也遵循了三三制的原則, 但人數不足,當地團只有500人左右,轄下只有5個連。直到抗日戰爭結束,我軍才廢除小團,改為營,部隊陸續改組為正規編制的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