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人民志願軍歷史上的領軍人物時,大多數人自然會聯想到***元帥的名字,但並不完整。 其實除了***之外,還有其他幾位將軍也擔任過志願軍總司令,其中鄧 華將軍就是這樣乙個令人難忘的人物。 不幸的是,在鄧 華將軍去世後的訃告中,沒有充分提及他作為志願軍總司令的重要歷史地位。 在許多史料和詞典條目中,鄧 華的介紹往往忽略了這一重要位置,這無疑是對歷史的遺漏。
鄧 華將軍的軍旅生涯始於紅軍時期,是林的親密戰友。 在擔任紅軍第一師、第2團政委期間,鄧 華及其部隊經歷了從白山、黑水到南國海角的艱苦戰鬥,指揮和參加了海南島戰役、遼神戰役、平津戰役等重要戰役。 並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1950年6月25日,朝鮮半島爆發戰爭。 面對突如其來的危機,美國迅速出手,派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6月27日,美國**杜魯門宣布美國正式捲入韓戰,這一行動直接將戰爭推向了通往東北的門戶。 在此背景下,北朝鮮**及其總理金日成請求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提供支援。 面對這一要求,經過慎重考慮,中國共產黨主席決定派遣志願者抵抗美國的侵略,援助朝鮮保衛國家安全和主權。
針對這一重大決定,軍委於7月7日動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3兵團及其下屬兵團等部隊組成東北邊防軍,隨時準備應對可能的威脅。 在林的建議下,鄧 華被任命為組建東北邊防軍的任務,並擔任第13兵團司令員。
在隨後的幾天裡,鄧 華將軍密切關注著朝鮮戰場的變化,並深入分析了局勢。 特別是8月27日美國空軍首次侵犯東北領空後,鄧 華準確預測了美軍可能的登陸行動。
8月31日,在與部隊領導人討論的基礎上,他向**軍委報告了他們的觀點和分析。 這些意見得到了中央軍委和領導層的高度重視和贊同。 他們一方面向金日成和史達林通報了情況,另一方面指示鄧 華盡快完成出兵的準備工作。 但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對這一提議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錯失了乙個重要的戰略機遇。
1950年9月8日,**被任命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政委兼司令員,這一決定標誌著中國直接捲入了韓戰。 在***、***等高層領導的大力支援下,原東北邊防軍正式改名為中國人民志願軍,並決定派兵赴朝。 當聯合**推進到鴨綠江時,洪學之指揮的第13兵團、鄧 華等將領共計約25人1950年10月的兩天時間裡,5萬名士兵英勇渡過鴨綠江,經長甸江口、安東、吉安等渡口進入朝鮮戰場。
鄧 華將軍與***在朝鮮前線會合後,根據戰場實際情況,提出將原先“先站穩腳跟”的戰略目標調整為“消滅運動中的敵人”。 *對此表示強烈支援,並要求主席作出指示,該指示很快獲得批准。
讓敵人看到我們的弱點,引誘他們深入,然後抓住他們。 “鄧 華的戰略是典型的弱者打敗強者的戰爭藝術。 這一戰略得到了***和志願軍高層的一致認可,最後得到了***的同意。
在隨後的戰鬥中,我軍第112軍第38師在飛虎山英勇擊退了敵人的57次衝鋒,為主力部隊有序撤退提供了堅強後盾。 隨後,我軍採取打退戰的策略,引敵縱深,部隊以少量兵力引敵,將敵人引入預設戰場,成功進行包圍。
敵人還沒來得及站穩腳跟,我軍就向德川、甯原的南韓第7師、第8師團發起了猛烈的進攻,率先擊潰了這兩個師團,使敵人除了美軍第24師團外,不敢輕舉妄動。
** 立即命令各軍展開猛烈進攻,第113軍第38師深入敵後,成功切斷了敵人南下逃生路線。 鄧 華親自指揮,確保第113師團在預定時間前五分鐘到達指定陣地,不讓任何人掉隊。 此後,我軍成功攻占了龍淵里,堵住了敵人南逃的另一條路,為接下來的第二次、第三次戰鬥創造了有利條件。
** 對鄧 華的評價是:“他知識淵博,靈活,有遠見,非常周到。 ”
第三次戰鬥後,我軍雖然兵力略有優勢,但經過連續三次激戰,部隊十分疲憊,體型龐大,難以獲得補給。 前線向南移動,將補給線延長至550至700公里,在猛烈的空襲下,彈藥**變得更加困難。 美軍利用我軍後勤的薄弱環節,採取快速集中撤退的戰略,避免被我軍包圍。 我軍停止進攻後,美軍開始反擊,改變了戰場上的局勢。
1951年初,面對敵人的大規模進攻,中國人民志願軍迎來了極其嚴峻的考驗。 敵人的地面部隊有23萬人,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 就在這關鍵時刻,**主席發來電報,果斷指示發動第四次戰役,其目標是殲滅敵軍2萬至3萬人,占領大田和安東線以北地區。 這一決定既是出於對國際政治鬥爭的考慮,也符合戰略大局,對推進朝議和談具有重要意義。
雖然戰前的準備工作還沒有完全成熟,但面對敵人的進攻,別無選擇,只能英勇作戰。 ** 主席堅定地指出,我們必須在強大的敵人面前奮力拼搏。 志願軍雖然指揮敏捷,戰術靈活,但由於火力、裝備不足、部隊倉促入戰等因素,在與敵方坦克團作戰、防禦力強時處於劣勢,造成我方損失重大,部隊被迫轉為防禦。
我們需要用靈活的戰術來對付敵人,牽制他們,讓他們付出代價。 “通過在運動戰爭中採取主動,我軍將敵人施加在敵人身上,迫使敵人停止進攻。 第四次戰役歷時87天,最終我軍殲滅敵軍7.8萬人,實現了由被動到主動的轉變,為後續戰鬥創造了有利條件。 在這個過程中,敵友之比為1:067,大大提高了我軍的士氣和戰鬥力。
**元帥曾說過,第五次戰役是他軍事生涯中的四個錯誤之一。 志願軍雖然殲滅了82000多名敵人,但我方也損失慘重。 鄧 華將軍客觀地總結了戰後的戰役,雖然他有更好的戰前戰略,但面對失敗卻沒有推卸責任,而是主動承擔各方面的責任,重視吸取經驗教訓。
我們積累了大量現代化裝備抗敵新經驗,要讓軍隊幹部輪流練功學習。 鄧 華向***提出建議,強調中央軍委要有統籌安排。 鄧 華的戰略眼光和建議贏得了最優秀的人的高度評價,並決定採納它們。
鄧 華也是最早談判停戰協議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成員之一,在深入分析了韓戰的各個方面後,他正式向***和***提出以目前的戰線作為停火的條件,這一提議得到了兩位領導人的重視和採納。 從那時起,不再進行大規模的戰鬥,而是變成了長期的陣地戰。
1951年6月11日,鄧 華被正式任命為志願軍代理司令員兼政委,全面負責志願軍工作。 在因病回國期間,鄧 華的責任尤為沉重。 病癒後,他留在國內主持軍委日常事務,此時韓戰已進入僵局階段,雙方主要進行偵察、警戒和小規模陣地防禦行動。
通過這一系列的戰役和決策,鄧 華將軍不僅展示了他的軍事才能,也展示了他在關鍵時刻提出獨特見解的能力。 **對鄧 華的評價是:“勇於戰鬥,細緻周到,總是能提出好主意,是難得的好幫手。 ”
在韓戰的關鍵時刻,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的總兵力達到了驚人的150萬人,對抗的兵力加起來約為110萬人。 這種巨大的軍事平衡表明,雙方都準備投入巨大的資源和決心來贏得戰爭。
隨著德懷特·艾森豪(Dwight D. Eisenhower)在美國大選後的勝利,他的到來改變了戰場上的氣氛。 儘管艾森豪曾承諾親自結束韓戰,但他抵達朝鮮後的言行表明了他全力進攻的決心,這一行為顯然違背了他先前的承諾。
面對艾森豪的強硬態度,主席洞察了他的真實意圖,指出:“艾森豪此行無非是企圖重蹈覆轍,趁著聲音攻打西方。 在這種背景下,**在與鄧 華會面時給予了明確的指示,任命他為西海岸司令部總司令兼政委。
鄧 華說:“你放心,我會盡力完成任務的。 他知道,如果艾森豪真的決定採取行動,那無疑對美國軍方來說將是一場災難。 鄧 華迅速調整了一線部隊部署,僅用了20天就完成了重要的軍事部署調整。
到1953年4月,中國和朝鮮已經完成了在東海岸和西海岸的大規模防禦部署。 鄧 華自信地表示,擊退西海岸七個敵軍師的進攻或擊敗東海岸五個師的進攻都沒有問題。 由於我軍準備充分、防守嚴密,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不敢輕舉妄動,最終只能再次回到談判桌上,恢復和談。
1952年6月,鄧 華被任命為志願軍司令官兼政委。 他仔細研究戰場上的具體情況,提出以控制區為軍事分界線的停火方案,以打破僵局。 鄧 華向***提交了這個計畫,***得到了他們的批准。 美方最終接受了這一提議,雙方於11月達成協議。
然而,聯軍並沒有完全放棄,並在協議中增加了一項條款,即如果在30天內沒有簽署,實際控制線的變化將成為最終的分界線,試圖在簽署之前將戰線推向北方。 然而,這一戰略最終失敗了,志願軍在晉城戰役中將控制區南移了300平方公里,進一步鞏固了戰場優勢。 1953 年 7 月 27 日,聯合**司令克拉克將軍簽署了停火協議,標誌著韓戰的實質性結束。
1954年9月,他被任命為中央軍委副主席,10月,鄧 華進一步晉公升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這一系列任命反映了鄧 華在韓戰期間傑出的軍事才能和領導才能。
1955年3月,隨著東北軍區更名為瀋陽軍區,鄧 華被任命為瀋陽軍區司令員,標誌著他在軍事領域的重要地位。 9月,鄧 華被授予將軍軍銜,並被授予八月勳章、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等解放勳章,這不僅是對他軍事成就的認可,也是對他個人品質的肯定。
然而,在1959年8月的政治動盪中,**受到批評,鄧 華也因為他與***的關係而受到牽連。 12月,鄧 華接到換工作的通知,彷彿一夜之間,他的名字和形象就從公眾視野中消失了,就連博物館裡的陳列品也不再有他的**。
直到1977年7月,經過近二十年的沉默和忍耐,鄧 華才再次出現在黨中央三中全會上,這一事件引起了西方記者的廣泛關注,他們認為這預示著中隊的新變化。 事實上,鄧 華的再次出現,不僅標誌著他個人命運的轉折點,也象徵著時代背景下的政治調整。
1977年8月5日,鄧 華被正式任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副院長,這一任命既是對軍事才能的認可,也是對他個人聲譽的恢復。
1980年5月,中共軍委正式批准了鄧 華的平反報告。 在他生命的暮年,這份報告不僅是對他聲譽的徹底恢復,也是對他畢生工作的正式認可。 然而,當報告到達鄧 華時,他已經因病住進了上海華東醫院,享年七十歲。 同年7月3日,鄧 華在上海去世,結束了他多姿多彩、坎坷的一生。